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8 奧利弗獎終極結果出爐,《漢密爾頓》眾望所歸成大贏家

2018 奧利弗獎終極結果出爐,《漢密爾頓》眾望所歸成大贏家

2018年奧利弗獎於北京時間4月9日凌晨揭曉,以13項提名領跑的《漢密爾頓》最終拿下包括最佳新音樂劇在內的7項獎項,英國國家劇院的《富麗秀》拿下最佳復排音樂劇和最佳服裝設計。

話劇方面,英國國家話劇《天使在美國》獲得最佳復排話劇,皇家宮廷劇院《擺渡人》獲最佳新劇,「潮爺」馬丁·弗里曼的《Labor of Love》獲最佳喜劇。各大獎項終於塵埃落定,那讓我們來一起看看今年在奧利弗獎上表現出眾的一些劇目吧。

漢 密 爾 頓

H a m i l t o n

——

最佳新音樂劇

最佳音樂劇男主角

最佳音樂劇男配角

傑出音樂成就

最佳燈光設計

最佳音響設計

最佳戲劇編舞

此前《漢密爾頓》已經把11項托尼獎、一座格萊美獎和一座普利策戲劇獎收攬懷中,這次再一舉拿下奧利弗獎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可是作詞者林·曼威·米蘭達(Lin-Manuel Miranda)也說了,成功的背後是全體製作人員辛勤的努力付出,而他自己也花了長達七年的時間完成全部的歌詞創作。究竟是什麼讓這部講歷史的音樂劇成為奧利弗獎的最大贏家?

一 部 用 嘻 哈 唱 出 來 的 美 國 歷 史

嘻哈也能用來創作音樂劇?沒錯,在2008年時米蘭達就創作了第一部嘻哈形式的音樂劇《身在高地》,這在百老匯開創了先河,他也因此獲得第一座托尼獎。

得獎後他去休假了,卻在一個機場的書店裡偶然看見了一本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的傳記,米蘭達說他看到漢密爾頓的人生非常符合他所說的「嘻哈式的敘事」,於是他先去谷歌了一下「漢密爾頓嘻哈音樂劇」,他覺得應該有人已經創作了,結果發現還沒有人把漢密爾頓的故事做成嘻哈音樂劇,所以他覺得要「開始幹活了」。

在2009年米蘭達先開啟了一個「The Hamilton Mixtape」的項目,開始了嘻哈音樂劇《漢密爾頓》的製作,他自己包攬作詞作曲,一直鑽研了7年的創作,不斷修改,最終《漢密爾頓》於2015年在百老匯首演,大獲成功,掀起一陣嘻哈音樂劇狂潮。

《漢密爾頓》講的是美國開國元勛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的故事,他是美國憲法的起草人之一,也是喬治·華盛頓政府時期經濟政策的主要構思者。

整部劇涵蓋了漢密爾頓大起大落極富傳奇的一生,漢密爾頓出生在一個貧困偏遠的小島上,他從小就極有野心,十七歲時離開小島到紐約上大學,他才華出眾,為了出人頭地拚命學習,並且主動去結識國會裡的各大人物。

劇中不僅講述了漢密爾頓如何一步步實現他的野心,與喬治·華盛頓、托馬斯·傑弗遜等人的交情與在政治上的爭鬥,也描繪了他與妻子 Eliza 的相識相知,及他生命中的其他兩個女人:Eliza 的姐姐和一個有夫之婦 Maria 的桃色醜聞,以及最後他與亞倫·伯爾的槍戰,結束了他的一生。

除了題材本身的吸引力,《漢密爾頓》的出人意料之處是大膽選用了嘻哈音樂來推進劇情,此外還融合了R&B、靈魂、流行等多種音樂類型,把充滿現代感的旋律新鮮而沒有違和感地融入到兩百多年的故事之中,是《漢密爾頓》的一個突破。

亞倫·伯爾扮演者 Giles Terera 獲最佳音樂劇男主角獎

轉 戰 倫 敦 一 片 叫 好

倫敦西區版《漢密爾頓》於2017年12月21日在 Victoria Palace 劇院開演,與在美國上演時的情形一致,開演前就已是一票難求地大賣。但開演前米蘭達也有些許不安,在劇中英王喬治三世被刻畫成一個驕傲自大又頗「可愛」的這麼個皇室紈絝子弟,會不會不被英國觀眾接受?

但首次預演後,觀眾反映相當熱烈。「英國觀眾更愛自嘲,所以每個人都喜歡看到這麼荒謬的喬治三世,而且這也反映了某些美國人眼中的英國人形象(時至今日仍然如此),這非常有趣。」「如果有不接受的觀眾,只能說他們嚴重缺乏幽默感。」

英王扮演者 Michael Jibson 獲得最佳音樂劇男配角獎

選角方面,倫敦的卡司也延續了首演至今一直繼承的選卡原則:大膽應用黑人和拉丁裔演員,舞台的大部分演員,包括 Schuyler 三姐妹,都是黑人或者拉丁裔演員。

百老匯選角幾十年來選角一直備受詬病,幾乎清一色的白人演員也讓百老匯大街獲昵稱「白色大道」(Great White Way),所以像米蘭達這樣敢把白人演員和少數族裔比例全然顛倒的人,在戲劇界是聞所未聞,相當大膽,但的確為少數族裔爭取了更多的平等權益。

米蘭達用人大膽不僅體現在種族比例上,也體現在十分敢用年輕演員。西區版漢密爾頓扮演者 Jamael Westman 年僅25歲,2016年剛從皇家戲劇藝術學院畢業,此前有兩場演出經歷,而這次憑藉漢密爾頓一角獲最佳音樂劇男主角提名。導演 Thomas Kail 對他評價:「Jamael 一點不緊張,越演越能發掘更深,要演好這個角色就需要這種無畏。」

預演後英媒評論幾乎清一色五星好評,各大媒體人毫不吝嗇對《漢密爾頓》的喜愛。「完美無缺。」「讓人大開眼界。」「自《西貢小姐》以來最棒的預演!」

雖然《漢密爾頓》引進國內的日子似乎還遙遙無期,但國內的粉絲們已經整理了很多關於它的資料,大家如果感興趣的可以自行搜索哦~(豆瓣、b站均有大量介紹資料。)

富 麗 秀

F o l l i e s

——

最佳復排音樂劇

最佳服裝設計

2017年在倫敦西區復排演出的音樂劇《富麗秀》,原版於1971年在百老匯首演,當年就造成了極大的轟動,並獲得1972年托尼獎11項提名,最終獲得最佳音樂劇詞曲、最佳導演、最佳編舞及最佳女主角等7項大獎。

《富麗秀》的故事發生在當代百老匯的一家劇院,一群曾經在這裡創造輝煌演出史的老演員再度相聚,感慨頗多。作曲家斯蒂芬·桑德海姆 Stephen Sondheim 模仿早期百老匯富麗秀風格為演出譜寫了諸多懷舊樂曲,以惆悵的情緒描摹了曾經輝煌一時的演員的辛酸。

自誕生40多年來,《富麗秀》的商業演出製作跟其故事中的角色一樣受盡坎坷,而這還要說起這部劇最核心人物:斯蒂芬·桑德海姆

斯蒂芬·桑德海姆是《富麗秀》的主要詞曲創作人,他曾經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七次托尼獎,托尼獎戲劇終生成就獎,多次格萊美獎以及普利策戲劇獎,被譽為「美國音樂劇界最重要及最具知名度的人物」。由他作詞作曲的著名音樂劇包括《理髮師陶德》、《夥伴們》、《富麗秀》、《與喬治在公園的星期天》,而負責作詞的音樂劇則有《西區故事》和《吉普賽人》。

雖然桑德海姆如今已是音樂劇界大名鼎鼎的人物,但在70年代,正值他作品的成熟期,他卻為自己的音樂劇創作理念不被當時的商業市場認同而差點退出音樂劇界。1970年他創作的《夥伴們》,以幽默的角度描寫都市人種種不安定的婚姻和伴侶關係,被認為百老匯音樂劇中少有的深刻的作品。

《夥伴們》突破以往音樂劇的故事形式,被稱為「概念音樂劇」,劇本圍繞著一個中心主題發展,雖然也有人物關係,但不再把故事發展作為重點,不一定會像通俗劇那樣有開端、衝突、大團圓結局的故事鋪排

1971年的《富麗秀》繼承了概念音樂劇的形式,桑德海姆以懷舊的音樂重現二三十年代美國富麗秀的盛況,布景和服裝極盡奢華,上演後在評論界大獲成功,但演出方面嚴重虧損。

富麗秀製作的巨大運營成本需要劇院上座率保持80%以上才能盈虧平衡,而觀眾預期富麗秀的富麗堂皇,與桑德海姆懷舊惆悵的曲風、為人生選擇困擾的角色們表現出的憂鬱失落,形成鮮明對比。雖然主題深刻,但娛樂性不高,結果便是叫好不叫座,最終導致投資商虧損嚴重,血本無歸。

儘管原版音樂劇上演遭遇滑鐵盧,之後幾十年里《富麗秀》一直被搬上舞台,多次重排,口碑有好有壞。而2017年由英國 National Theatre 重排,各大評論皆給出五星好評。

The Telegraph《每日電訊報》:華麗,辛酸,美妙的歌曲集於這一部不可錯過的桑德海姆復排音樂劇。

The Guardian《衛報》:桑德海姆的巨作重返舞台!令人驚嘆!

Financial Times《金融時報》:《富麗秀》,National Theatre 一場傑出的復排。

2017復排版《富麗秀》由 Dominic Cooke 執導,James Goldman 執筆劇本,Vicki Mortimer 負責服裝設計,還有眾多音樂劇圈內有名的老牌演員如 Imelda Staunton,Philip Quast 等人出演,扛大旗的自然是 Imelda Staunton,《衛報》評論稱:是 Imelda Staunton 引領眾明星在這閃耀而苦樂參半的夜晚,走進年過半百的人們的懊悔內心。

故事的主線是圍繞四個主角 Sally, Buddy, Phyllis 和 Ben 這兩對夫妻展開的。回到富麗秀舞台的他們,外表光鮮,看上去似乎各有成就,然而各自都有內心的苦悶不堪。高貴優雅的 Phyllis 對婚姻迷惘力不從心,翩翩紳士的 Ben 遇到多年前的愛人 Sally,兩人都有些情不自禁,而 Sally 的老公 Buddy 在這份無望的婚姻里既卑微又痛苦。

為了表現三十年前和現在的兩個光景,舞台上還有年少時期的他們,穿插在這群人的中間。少年時期的主角們,猶如過去之鬼魂,不斷的在年邁角色的身後遊走,過去的所作所為歷歷在目,縈繞不去。除了四個主角,還有其他 weisman 女郎回到這裡,回憶昔日光輝時光,對人生的眾多感慨不禁也溢於言表,歌為心聲。

Beautiful Girls

 Follies 

Various Artists 

00:00/03:28

導演 Dominic Cooke 說,《富麗秀》是一部講述人們學習如何自處,如何帶著自己所做出的選擇活下去的戲。[a play about one learning to live with oneself and the choicesyou"ve made]

這一版的《富麗秀》呈現了桑德海姆創作的初心,深刻地表達了角色們所追求的不過妄想罷了,逝去的愛,逝去的青春,光鮮的美國夢,不曾存在的伊甸園,這才是 Cooke 導演的最動人之處。

雖然西區版的《富麗秀》只上演到2018年1月,但是它已於2017年11月16日完成 NT Live 錄製,本周在北京首都劇場將首次與觀眾見面,有興趣的觀眾可以留意一下~

擺 渡 人

T h e F e r r y m a n

——

最佳新劇

最佳女主角

最佳導演

《擺渡人》是由 Jez Butterworth 撰寫劇本,由 Sam Mendes(《007》系列導演)執導的2017年話劇。該劇背景設置在上世紀80年代的北愛爾蘭一個偏遠的農場里,一大家子十幾口人在團聚的日子,本來歡快的氣氛突然被一個不速之客打破,多年前的事件被翻出,陰影籠罩著全家人。

《擺渡人》自2017年4月在皇家宮廷劇院首演,便成為倫敦皇家宮廷劇院史上最快售罄的話劇。在第18屆 WhatsOnStage 戲劇獎上它斬獲重量級的最佳新劇和最佳導演,而在2018年奧利弗獎它也是基本包攬了話劇類所有獎項提名

劇評方面,各大媒體也是齊刷刷給出五星好評,泰晤士報、Time Out 雜誌均評選它為「年度話劇」。在2017年倫敦戲劇發布年度 top 時刻,它也在所有劇評人的年度十佳中佔領一席之地。

Jez Butterworth寫《擺渡人》的靈感來自劇組裡的女主扮演者 Laura Donnelly 的真實經歷。出生在貝爾法斯特的 Laura,在她還小的時候,她的舅舅被愛爾蘭共和軍帶走並實行槍決,屍體被丟在一個泥潭裡。

這個故事被 Butterworth 寫成了《擺渡人》的劇本,講述在那段人心惶惶的歷史時期受害者的故事,突然消失的家人,歸期未知的忐忑,所有的人都懷抱希望那些「消失」的家人能重返家庭,十年後終於收到消息,等來的卻是已冰寒的屍體。「這就是這部劇所要關注的,就是消失了近十年的人們的突然『出現』。」Butterworth 說。

和 Jez Butterworth 的處女作《耶路撒冷》一樣,該劇以一個有力的、動人的信念貫穿其中,導演真實、詩意地再現了史詩作品。

Laura Donnelly(左一)獲得最佳女主角

天 使 在 美 國

Angels in America

——

最佳復排戲劇

最佳女配角

《天使在美國》是由同性戀劇作家托尼·庫什納(Tony Kushner)創作的關於同性戀題材的話劇,舞台劇一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千禧年降臨」,第二部「重建」,內容涉及性傾向、性別認同、艾滋權益、政治、宗教等敏感話題。首演在1991年美國加州,轟動整個美國劇壇。

《天使在美國》的故事背景設在上世紀80年代的美國,人們籠罩在艾滋病危機引發的陰影下,而當時由里根帶領的保守黨派及保守宗教勢力認為艾滋病是同性戀者應受的懲罰,紐約客們在生存與死亡,愛與性別、天堂與地獄的詰問中苦苦掙扎

故事就從一個患病的同性戀者普萊爾·沃爾頓(Prior Walter)講起,他原本是一位優雅開朗的青年,但在得知他患了艾滋病後,他的性情一下子大轉變,內心經歷了各種痛苦與磨難。

Denise Gough(左一)獲得最佳女配角

「耀眼、離奇、甚至相當怪異。」《每日電訊報》給的五星評語也十分怪異。劇中人物對生死、性取向、宗教信仰等等的苦苦追問,苦苦思索而得不到答案。劇中因對死亡的恐懼而拋棄沃爾特的男友路易斯,身為律師的喬一直不肯承認自己是同性戀,在各種無法面對的現實面前,面對自己成為最真實但又最難做到的事情

25年後 National Theatre 重排《天使在美國》,上下兩部共八小時(有沒有想起國內的《如夢之夢》?)由 Marianne Elliott(《深夜小狗離奇事件》、《戰馬》導演)執導,男主角 Prior Walter 由加菲 Andrew Garfield(《血戰鋼鋸嶺》《超凡蜘蛛俠》)擔任,其他重要演員包括「小狼」拉塞爾·托維 Russell Tovey(《我欲為人》)內森·萊恩 Nathan Lane、丹妮絲·高夫 Denise Gough、詹姆斯·麥卡德 James McArdle 等演藝界名人。

倫敦西區版陣容已不容小覷,而最近轉戰百老匯的《天使在美國》更是獲得精靈王李佩斯 Lee Pace 的加盟,更是讓人興奮啊!

作為 National Theatre 出品的《天使在美國》,怎麼會少得了給國內粉絲的福利呢?沒錯,去年七月《天使在美國》就已經完成了 NT Live 直播錄製,早前也在北京放映過一輪,本周末還會有第二輪。

完 整 獲 獎 名 單

——

最終得獎劇目及個人

入圍提名劇目及個人

最佳新戲劇

Best New Play

The Ferryman(《擺渡人》)

at Gielgud theatre and Jerwood Theatre Downstairs – Royal Court theatre

Ink(《墨》)

at Almeida theatre and Duke of York"s theatre

Network(《網路》)

at National theatre – Lyttelton

Oslo(《奧斯陸》)

at Harold Pinter theatre

最佳新喜劇

BestNew Comedy

Dry Powder(《滅火劑》)

at Hampstead theatre

Labour of Love(《愛的付出》)

at No?l Coward theatre

Mischief Movie Night(《惡作劇電影之夜》)

at Arts theatre

The Miser(《守財奴》)

at Garrick theatre

最佳復排戲劇

Best Revival

Angels in America(《天使在美國》)

at National theatre – Lyttelton

Hamlet(《哈姆雷特》)

at Almeida theatre

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靈欲春宵》)

at Harold Pinter theatre

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控方證人》)

at London County Hall

最佳男主角

Best Actor

Paddy Considine

forThe Ferryman(《擺渡人》) at Gielgud theatre and Jerwood Theatre Downstairs – Royal Court theatre

Bryan Cranston

forNetwork(《網路》) at National theatre – Lyttelton

Andrew Garfield

forAngels in America(《天使在美國》) at National theatre – Lyttelton

Andrew Scott

forHamlet(《哈姆雷特》) at Almeida theatre

最佳女主角

Best Actress

Laura Donnelly

forThe Ferryman(《擺渡人》) at Gielgud theatre and Jerwood Theatre Downstairs – Royal Court theatre

Lesley Manville

for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長路入夜》)at Wyndham"s theatre

Audra McDonald

forLady Day at Emerson"s Bar & Grill(《愛默生餐吧的報喜節》) at Wyndham"s theatre

Imelda Staunton

for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靈欲春宵》) at Harold Pinter theatre

最佳男配角

Best Actor in a Supporting Role

Bertie Carvel

forInk(《墨》) at Almeida theatre and Duke of York"s theatre

John Hodgkinson

forThe Ferryman(《擺渡人》) at Gielgud theatre and Jerwood Theatre Downstairs – Royal Court theatre

James McArdle

forAngels in America(《天使在美國》) at National theatre - Lyttelton

Peter Polycarpou

forOslo(《奧斯陸》) at Harold Pinter theatre

最佳女配角

Best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Bríd Brennan

forThe Ferryman(《擺渡人》) at Gielgud theatre and Jerwood Theatre Downstairs – Royal Court theatre

Denise Gough

forAngels in America(《天使在美國》) at National theatre – Lyttelton

Dearbhla Molloy

forThe Ferryman(《擺渡人》) at Gielgud theatre and Jerwood Theatre Downstairs – Royal Court theatre

Imogen Poots

for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靈欲春宵》) at Harold Pinter theatre

最佳新音樂劇

Best New Musical

An American in Paris(《美國人在巴黎》)

at Dominion theatre

Everybody"s Talking About Jamie(《人人都在談論傑米》)

at Apollo theatre

Girl From the North Country(《北國少女》)

at the Old Vic

Hamilton(《漢密爾頓》)

at Victoria Palace theatre

Young Frankenstein(《新科學怪人》)

at Garrick theatre

最佳復排音樂劇

Best Musical Revival

42nd Street(《第42街》)

at Theatre Royal Drury Lane

Follies(《富麗秀》)

at National Theatre – Olivier

On the Town(《錦城春色》)

at Regent"s Park Open Air theatre

最佳音樂劇男主角

Best Actor in a Musical

Ciarán Hinds

forGirl From the North Country(《北國少女》) at the Old Vic

John McCrea

forEverybody"s Talking About Jamie(《人人都在談論傑米》) at Apollo theatre

Giles Terera

forHamilton(《漢密爾頓》)at Victoria Palace theatre

Jamael Westman

for Hamilton (《漢密爾頓》) at Victoria Palace theatre

最佳音樂劇女主角

Best Actress in a Musical

Janie Dee

forFollies(《富麗秀》) at National theatre – Olivier

Shirley Henderson

forGirl From the North Country(《北國少女》) at the Old Vic

Imelda Staunton

forFollies(《富麗秀》) at National theatre – Olivier

Josie Walker

forEverybody"s Talking About Jamie(《人人都在談論傑米》) at Apollo theatre

最佳音樂劇男配角

Best Actor in a Supporting Role in a Musical

Michael Jibson

forHamilton(《漢密爾頓》)at Victoria Palace theatre

Ross Noble

forYoung Frankenstein(《新科學怪人》)atGarrick theatre

Jason Pennycooke

forHamilton(《漢密爾頓》)at Victoria Palace theatre

Cleve September

forHamilton(《漢密爾頓》)at Victoria Palace theatre

最佳音樂劇女配角

Best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in a Musical

Sheila Atim

forGirl from the North Country(《北國少女》) at the Old Vic

Tracie Bennett

forFollies(《富麗秀》)at National theatre – Olivier

Rachel John

forHamilton(《漢密爾頓》) at Victoria Palace theatre

Lesley Joseph

forYoung Frankenstein(《新科學怪人》) at Garrick theatre

傑出音樂成就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Music

Everybody"s Talking About Jamie(《人人都在談論傑米》)

music and orchestrations by Dan Gillespie Sells, his debut as a musical theatre composer and orchestrator at Apollo theatre

Follies(《富麗秀》)

the orchestra, under the music supervision of Nicholas Skilbeck and music director Nigel Lilley at National theatre – Olivier

Girl from the North Country(《北國少女》)

music and lyrics by Bob Dylan, original orchestrations and arrangements by Simon Hale at the Old Vic

Hamilton(《漢密爾頓》)

composer-lyricist Lin-Manuel Miranda at Victoria Palace theatre

最佳導演

Best Director

Dominic Cooke

forFollies(《富麗秀》) at National theatre – Olivier

Marianne Elliott

forAngels in America(《天使在美國》) at National theatre – Lyttelton

Rupert Goold

forInk(《墨》) at Almeida theatre and Duke of York"s theatre

Thomas Kail

forHamilton(《漢密爾頓》) at Victoria Palace theatre

Sam Mendes

forThe Ferryman(《擺渡人》) at Gielgud theatre and Jerwood Theatre Downstairs – Royal Court theatre

最佳戲劇編舞

Best Theatre Choreographer

Andy Blankenbuehler

forHamilton(《漢密爾頓》) at Victoria Palace theatre

Bill Deamer

forFollies(《富麗秀》) at National theatre – Olivier

Kate Prince

forEverybody"s Talking About Jamie(《人人都在談論傑米》) at Apollo theatre

Randy Skinner

for42nd Street(《第42街》) at Theatre Royal Drury Lane

Christopher Wheeldon

forAn American in Paris(《美國人在巴黎》) at Dominion theatre

最佳布景設計

Best Set Design

Bunny Christie

forInk(《墨》)at Almeida theatre and Duke of York"s theatre

Bob Crowley and 59 Productions

forAn American in Paris(《美國人在巴黎》) at Dominion theatre

Rob Howell

forThe Ferryman(《擺渡人》) at Gielgud theatre and Jerwood Theatre Downstairs – Royal Court theatre

Vicki Mortimer

forFollies(《富麗秀》) at National theatre – Olivier

最佳服裝設計

Best Costume Design

Hugh Durrant

forDick Whittington(《迪克 · 惠丁頓》) at London Palladium

Roger Kirk

for42nd Street(《第42街》) at Theatre Royal Drury Lane

Vicki Mortimer

forFollies(《富麗秀》) at National theatre – Olivier

Paul Tazewell

forHamilton(《漢密爾頓》) at Victoria Palace theatre

最佳燈光設計

Best Lighting Design

Howell Binkley

forHamilton(《漢密爾頓》) at Victoria Palace theatre

Paule Constable

forAngels in America(《天使在美國》) at National theatre – Lyttelton

Paule Constable

forFollies(《富麗秀》) at National theatre – Olivier

Jan Versweyveld

forNetwork(《網路》) at National theatre – Lyttelton

最佳音響設計

Best Sound Design

Tom Gibbons

forHamlet(《哈姆雷特》) at Almeida theatre

Gareth Owen

forBat Out of Hell the Musical(《地獄蝙蝠》) at London Coliseum

Eric Sleichim

forNetwork(《網路》) at National theatre – Lyttelton

Nevin Steinberg

forHamilton(《漢密爾頓》) at Victoria Palace theatre

最佳新舞蹈製作

Best New Dance Production

Flight Pattern(《飛行軌跡》)

by Crystal Pite at Royal Opera House

Goat(《山羊》)

by Ben Duke for Rambert Dance Company at Sadler"s Wells

Grand Finale(完美謝幕》)

by Hofesh Shechter at Sadler"s Wells

Tree of Codes(《密碼之樹》)

by Wayne McGregor and the Paris Opera Ballet at Sadler"s Wells

最佳新歌劇製作

Best New Opera Production

La Bohème(《波西米亞人》)

at Trafalgar Studios 2

TheExterminating Angel(《滅絕天使》)

at Royal Opera House

Semiramide(《塞米拉米德》)

at Royal Opera House

傑出舞蹈成就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Dance

Rocío Molina

for pushing the boundary of flamenco inFallen From Heaven (Caída del Cielo)(《從天堂墜落》)at Barbican theatre

Francesca Velicu

for her performance in English National Ballet"s production of Pina Bausch"sLe Sacre du Printemps(《春之祭》) at Sadler"s Wells

Zenaida Yanowsky

for her performance in Liam Scarlett"sSymphonic Dances(《交響舞》) at Royal Opera House

傑出歌劇成就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Opera

Paul Brown

for his set and costume designs forIolanthe(《艾俄蘭斯》) at London Coliseum

Joyce DiDonato and Daniela Barcellona

for their performances inSemiramide(《塞米拉米德》) at Royal Opera House

Roderick Williams

for his performance in the Royal Opera"sThe Return of Ulysses(《尤利西斯的回歸》) at the Roundhouse

最佳娛樂及家庭獎

Best Entertainment and Family

David Walliams" Gangsta Granny《黑幫老太》)

at Garrick theatre

Derren Brown: Underground(《達倫布朗魔術秀:地下》)

at Playhouse theatre

Dick Whittington(《迪克 · 惠丁頓》)

at London Palladium

Five Guys Named Moe(《五個叫莫的人》)

at Marble Arch theatre

附屬劇院傑出成就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Affiliate Theatre

The B*easts(《野獸》)

at Bush theatre

Killology(《殺戮之道》)

at Jerwood Theatre Upstairs – Royal Court theatre

The Red Lion(《紅獅》)

at Trafalgar Studios 2

The Revlon Girl(《露華濃女孩》)

at Park theatre

特 別 獎

Special Award

David Lan

劇作家、導演、社會人類學者

2000年起任倫敦小維克劇院藝術總監,2018年卸任

| 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

Royal Albert Hall |

今年奧利弗獎頒獎禮所在地,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Royal Albert Hall)是倫敦非常重要的演出場所,全場可容納5000多人,每年幾百場大型活動都會在此舉辦。

阿爾伯特音樂廳是1871年維多利亞女王為自己去世的丈夫 Prince Albert 建立的。Prince Albert 生前非常喜愛音樂, 可一直沒能實現建立音樂廳的願望,維多利亞女王為了幫助丈夫實現願望,便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此音樂廳。

這座建築也是英國為數不多的 Grade I listed Building。建築的最上面有一圈馬賽克圖紋(Mosaic Frieze),有800英尺長,面積達到5200平方英尺。棕黑色的底板和米黃色的人形圖案記錄了各國在藝術科學做出的貢獻。

自古以來,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就是大型活動的重要舉辦場所,比如1996年前南非總統曼德拉訪英時的講話、2003年 J. K. Rowling 的《哈利波特與鳳凰社》發布會、郎朗鋼琴演奏會、阿黛爾的演唱會、霍金對於黑洞的座談會、現在每年的一度的 BBC Proms(逍遙音樂節)、 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和皇家藝術學院(the Royal College of Art)的畢業典禮等等都是在 Royal Albert Hall 舉行的。

|你 可 能對以 下 內 容感 興 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唄殼劇場 的精彩文章:

《三塊廣告牌》能成為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嗎?

TAG:唄殼劇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