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軍醫史上的里程碑,蔣介石挖他宋美齡不同意,事實證明蔣介石的眼光

中國軍醫史上的里程碑,蔣介石挖他宋美齡不同意,事實證明蔣介石的眼光

戰爭年代的兵種有很多,自北洋軍閥混戰開始,各方勢力從來都不缺少能打仗士兵,缺的只是在戰場中救死扶傷的醫生。體制的不完善,沒有系統性的學習,再加上中國的本身的人口就特別的多,早期對於士兵的生命並不是很看重。

九一八事變,日軍入侵中國的預兆,蔣介石看到了未來的大仗,他很煩惱,很憂愁,軍備的差距,作戰士兵的素質,以及戰場後援都是他該頭痛的,中國的勝利在外界看來一直都是靠大量的人口堆積而成的,但真的是這樣嗎?軍醫成為了蔣介石的重中之重。

一九三五年陸軍軍醫院發起了一場集體情願的活動,這群醫學院的學生只有一個目標換掉校長劉瑞恆,蔣介石早對這個尸位素餐的校長產生了深深地抱怨,但是宋美齡覺得他很不錯(劉瑞恆哈弗畢業),不過下定決心提高戰鬥後勤的蔣介石還是在說服宋美齡之後啟用了真正的幹將畢業於德國的軍事醫生張建。

張建早年跟隨的是粵系軍閥,為了讓張建來到他的手底下辦事蔣介石就對張健說,你來吧,來了我把全國的軍醫事業都給你做。張建欣然同意,從廣東來到了南京擔任軍醫學校院長。

張建一直幹了十年直到一九四七年軍醫院整改才卸任離職,

傷兵多而軍醫少,即便是蔣介石付出了如此大的努力也依舊沒有什麼太好的變化,軍醫只有四千人,很少很少,而每次大戰之後的傷兵差不多要佔全軍的百分之十左右,很多士兵就因為得不到治療死在了戰場上,就死在隊友的懷裡。

張建是一位愛國的人,軍醫院在他的領導不斷地遷移,淞滬戰場打的慘烈,他就將醫院搬到上海,日軍攻打廣東他就在帶著學生去了廣東,後來廣西也淪陷了他就將學校一分為三,分別在桂林,大墟,陽朔這三個地方建立學校,總之就是那裡有戰爭那裡就會有軍醫學院的人出現,張建對自己的學生只有一個要求,訓練結束立即提上醫箱在最快的速度到達戰場。

隨著戰爭的不斷擴大,軍醫學院的學生也在不斷的增加,傷員得到了很好的治療,尤其從原本「傷員」這一稱呼變為了「榮譽軍人」在注重傷員病情的前提下,這些從學院畢業的醫務兵更加的注重傷員的心裡健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銷煙往事 的精彩文章:

戴笠為軍統制定一規矩,對女特務而言泯滅人性,蔣介石卻大加讚賞
宋代百姓發明一東西,影響世界數百年,朝廷卻因此將他滿門誅殺

TAG:銷煙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