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藏在小巷深處的新開光餅店……

藏在小巷深處的新開光餅店……

福 鼎 人 的 美 食 指 南

據寧德府志記載:明嘉靖四十二年,戚繼光為追殲倭寇,率軍入閩,卻偏遇連日陰雨,未解決乾糧問題,戚繼光便命人烤制小餅,再用麻繩串起來掛在將士身上,大大方便了作戰殲敵。後來,這種小餅的做法就流入了民間,不僅成為日常的食品,還成為清明祭祖必不可少的供品,為感念戚繼光,所以就將這小餅叫做「光餅」。

許嵩首歌叫《拆東牆》,歌曲里唱到:「掌柜的小破酒館被人拆了東牆,後來衙門說按一平米八吊錢來跟他折算,他不干他不幹,百年招牌祖祖輩輩流傳下來,掙的並不快,但人熟地熟,還算落得個自在。」

想起這句歌詞的原因無他,只因遇見了一家光餅小鋪,雖然看上去平平凡凡,別無二致,可是光餅的手藝卻是祖祖輩輩沿襲下來,子孫們不敢把老祖宗的手藝就這麼從手中斷掉,所以即便是小小的一家光餅店,即便沒有多大的收入,在老闆的心中大概也是自在幸福的一件事。

門前一張木桌,桌上放著兩個簸箕,簸箕上放著的、白布下遮蓋著的,就是老闆做好的各類光餅,如果不去探一探,你可能還不一定能猜得出這家店是做什麼的,畢竟無名也無姓,唯一的產品還蓋在白布之下。

這就是老闆製作光餅的工作室了,手藝不可廢,所有的製作過程都從最原始的材料開始,每日早晨,老闆就會開始工作,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工作室里的每一樣工具都是最古樸的工具,桿秤、玻璃瓶......

清明節就快到了,老闆和小編說,每年一到清明節,就會有許多人來店裡成批的訂做,而清明祭祖用的餅一貫是甜的,所以最近的做的每一個餅都帶著絲絲的甜意。

看見這個玻璃瓶,就想起兒時,媽媽經常用它磨麵粉塊的情景,瓶子在粉塊上滾啊滾,發出脆脆的響聲,玻璃瓶每經過一次,麵粉就變得更細膩。

現在很多人為了省事,做光餅基本上都用電烘箱來烤了,但是這家店,小編還是要強調一下老闆開店的初衷是因為做光餅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手藝,所以,作為手藝人,當然還是要用最傳統的工具,做出有時光味道的餅來。

做烤餅的最重要的工具,就是這大約有一米高的黃泥大缸,每次做餅之前,先用木炭把缸燒的火熱,然後夫婦倆把做好的餅胚飛快的貼在缸壁上,這個步驟,十分考驗手速,若是慢一點,准要燙出個泡來。

掀開白布,除了小巧玲瓏的光餅之外,還有現在很少見到的白色的薄荷餅和看起來圓鼓鼓的紅豆芝麻餅(也有人用福鼎話叫「koukoubiang」),顯然,隨著年代的不斷推移,做光餅的手藝人,把簡單的光餅延伸發展了更多形式的小餅。

外表看起來圓圓潤潤的小餅,一看就知道是老闆熟練的手藝製作出來的結果,一口咬下去,就能感受到屬於光餅的勁道之感,伴隨著絲絲點點的甜味,餓了的時候來上一個,又能果脯,又比平常吃的小零食健康的許多。

白色,是薄荷口味,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隱約的關於它的記憶,從前在分墓餅時,就有它的身影,後來是不怎麼常見到了,沒想到這家店竟然有!

擁有小肚子的「koukoubiang」,內里是空心的哦,之所以有「koukoubiang」之名就是因為它咬下去咯嘣脆,白色的芝麻覆蓋在它的表面,內里是一層紅糖,餅乾、芝麻、紅糖交錯的味道,你能想像的出來嗎?!

時代在快速的發展,民俗,正在一步一步的退出人們的世界,那些祖輩們流傳下來的手藝一不小心丟失,就再也找不回來。

有沒有感覺到,光餅已經不像從前那樣到哪兒都有,若問哪裡最需要它,除了一部分人祭祖會用到,還有就是銅山橋下買大量的餅餵魚的用處了,真怕有一天,想吃到光餅卻無處可尋了。

應該感謝那些還堅守祖輩留下來的手藝的那些人,無論是大手藝還是小手藝,是他們還幫我們保留著一份不可替代的傳統,堅守著那一方凈土。

手藝不可丟

「巷裡光餅店

人均消費:2RMB

營業時間:07:30 - 18:30

地址:福鼎市大興巷164號

(實驗幼兒園附近)

編輯|小可愛 責編|雪梨

福了個鼎

微信號:fulegeding

福鼎,不如福了個鼎

誠邀各路吃貨,一起開啟饕餮之旅

~新店開張/品牌推廣/活動宣傳~

快把自己珍藏的餐廳文字連同圖片扔過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了個鼎 的精彩文章:

一碗面做成這樣

TAG:福了個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