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腸內營養對艾滋病患者腸道生物屏障影響的研究

腸內營養對艾滋病患者腸道生物屏障影響的研究

艾滋病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疾病。我國艾滋病近年來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雲南已成為全國HIV感染的重災區。AIDS具有極高的病死率,複雜的臨床癥狀、較多併發症等特點。HIV感染能破壞宿主腸道粘膜屏障,腸道細菌移位引起多器官感染,感染髮生後很難控制,最終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微生物移位可致宿主免疫系統過度活化,影響了AIDS患者疾病的進程。因此,研究AIDS患者在腸內營養干預下腸道生物屏障的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材料和方法

AIDS患者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36。2±6。5)歲。本組患者均無嚴重全身性疾病,無腸道疾病,未使用微生態製劑或抗生素於採樣前,於口服腸內營養前和服後4周時採樣。

根據cfxA基因設計擬桿菌屬引物,16 S rRNA基因設計雙歧桿菌引物,參照Skansen gB等報道梭菌屬引物,Byun等l5報道乳酸桿菌引物,Kato H等報道梭桿菌引物,核實其特異性後進行合成(見表1)。

用天平稱取自然排便時新鮮中段糞便,每份0.5g,收集於男性試管中,取回實驗室,經過預處理,應用糞便DNA提取試劑盒,進行糞便細菌DNA提取。

二、結果

擴增曲線:細菌定量分析曲線,由基線期,對數期及平台期組成,呈「S」型,表示不同拷貝數的模板循環數與熒光強度的關係圖。其中對數期是熒光信號指數擴增階段,細菌的定量在對數期進行(見圖1)。

溶解曲線:細菌的溶解曲線表示細菌引物特異性的曲線。各標本經擴增後均為單峰,與熒光染料結合的為目的DNA片段,說明擴增產物為單一細菌(見圖2)。

糞便的細菌定量結果:艾滋病患者服用腸內營養4周後,糞便中乳酸桿菌屬、雙歧桿菌屬細菌數量明顯升高,梭桿菌屬、擬桿菌屬及梭菌屬細菌數量明顯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三、討論

艾滋病是嚴重威脅人民健康的疾病,常引起腸道微生態的失調。人體腸道中含有約10個細菌,約佔人體微生物總量的78%,細菌的組成和功能對人體健康和疾病起著重要的作用。腸道菌群通過複雜代謝網路的編譯參與調節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對維生素的合成和食物的消化吸收具有加強作用,同時在腸上皮細胞分化成熟和腸道免疫系統激活中起促進作用。正常生理狀態下腸道粘膜免疫系統、腸道菌群和腸粘膜上皮細胞相互作用,維持腸道菌群平衡。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病理性感染會由腸道菌群失衡引起。

腸內營養具有全面、均衡,符合生理,維護胃腸道功能,保護肝臟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降低高分解代謝,經濟又安全等優點。有效的腸內營養在補充艾滋病患者的能量、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同時可以優化免疫系統的功能,減少感染的發生,改善患者癥狀及體征,恢復腸道微生態,改善預後。

本研究結果顯示:艾滋病患者服用腸內營養前糞便中乳酸桿菌屬、雙歧桿菌屬細菌數量明顯降低,梭桿菌屬、擬桿菌屬及梭菌屬細菌數量明顯升高,與Saxena等人研究HIV感染者腸道菌群的預試驗結果相一致,服用腸內營養4周後,糞便中乳酸桿菌屬、雙歧桿菌屬細菌數量明顯升高,梭桿菌屬、擬桿菌屬及梭菌屬細菌數量明顯降低,說明腸內營養對艾滋病患者腸道生物屏障具有調節和保護作用。

四、結論

腸內營養具有保護艾滋病患者腸道生物屏障的功能,本研究實現了對梭桿菌屬、梭菌屬、乳酸桿菌屬、擬桿菌屬及雙歧桿菌屬等難培養細菌進行定量分析。本研究揭示了艾滋病患者腸道菌群經腸內營養干預後有明顯的改善,為進一步探討腸道菌群在AIDS各個疾病進程階段的作用提供生物醫學意義,為艾滋病腸內營養的相關研究及治療奠定理論依據。

原作者:黃映光 郭世奎 龔昆梅 包維民

作者單位:昆明理工大學附屬醫院/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黃映光 郭世奎 龔昆梅 包維民);

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王昆華);

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陳嘉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營養 的精彩文章:

雞蛋、土雞蛋、鴨蛋、鹹鴨蛋、皮蛋的區別?怎麼吃最營養?
蘿蔔最上癮的做法,營養美味又好看,做法超簡單!

TAG:營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