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正在被同齡人拋棄?我們的孩子要和同齡人比較嗎?

你正在被同齡人拋棄?我們的孩子要和同齡人比較嗎?

最近,一篇《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在朋友圈被刷屏,

其實這是一場中產焦慮的體現,

雖然韓寒發文怒懟,

但或許身為家長的你,

忍不住還是怒吼孩子,

對孩子數落「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此文甚至還引起了韓寒的注意,他毫不留情地批駁了作者的價值觀。

韓寒的核心思想很簡單:

它已經不光光是在販賣焦慮,而是在製造恐慌。

沒有賺到大錢就叫被同齡人拋棄了嗎?很多人也都在努力幹活認真生活,成功的定義絕不只是套現幾億十幾億。

身價千億的首富,面對一個園丁,一個美編,一個程序員,都不存在拋棄不拋棄的關係,時代里不同人就是有著不同的分工和命運,也各有不同的幸福。安於現狀或不甘如此都是每個人自己的內心意願,他人不可強加。

時隔不久,作者又寫了一篇反駁文章:《韓寒,你一邊數錢,一邊教年輕人淡泊名利?》文中聲稱:

不是我在販賣焦慮,而是有些焦慮,你無法迴避。你可以衣食無憂,但千萬別教年輕人不焦慮。

作者拿中國當下存在的現實焦慮說事,想突出在中國這個焦慮國度生活,要是你不被焦慮刺激,不努力地雞血向上,你就活該一輩子當社會底層,被時代拋棄。

這場論戰將「中國式焦慮」再次提到台前,為什麼人們在告別了溫飽的擔憂後,仍然會陷入焦慮不可自拔呢?

對於這場論戰,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我想,大多數人會同意韓寒的觀點,也能夠看到韓寒和原作者的格局孰大孰小。

不過,我想,很多人看了這些之後,回到家裡,會不會就此忘記了韓寒,只記住了十五億。一邊看著別人年紀輕輕就實現了財務自由,生著悶氣,一邊看著自己的孩子已經十歲了,還在那裡逗貓遛狗。

於是,羞愧和憤恨之情頓時湧上心頭,對兒子猛喝一聲:還玩呢?!沒考第一名,有什麼資格玩!看看人家誰誰,家裡的獎盃都放不下了,你長大了可怎麼辦吶!

孩子之間的比較,真的沒有好處!有的只能是壞處!

正如韓寒所說,大人們經過了年輕時代的奮鬥,中年的成熟,跌宕起伏之後,會漸漸明白了人生。他們知道:

很多事情,並不是表面上看的那樣;

誰過的好不好,睡不睡得著,只有自己知道;

事業的成功因人而異,每個人的道路不可複製;

不能從別人成功的結果,找到自己成功的道路……

但是,一旦面對自己的孩子,很多家長往往會忘記了「人生不可比」這條樸素的道理,總想著,萬一我的孩子能夠從別人那裡獲得「榜樣的力量」呢,可以激勵孩子就此上進呢?

於是,他們又不自覺地開始在孩子耳朵邊數落那些「你看那誰誰誰……」了。

但是,我們仔細來分析下,就會發現實際的情況是怎樣的。

比如,一位媽媽跟孩子說,「你看那個誰誰家的孩子,英語學得多好,跟外國人對話多溜啊!」

家長的想法是這樣的:

孩子聽到這句話之後,首先感到了羞愧,「別人和我一樣大,怎麼英語那麼好?」

其次,反思自己,「我每天都在打遊戲的時候,人家肯定是在背單詞!」

再次,會激發鬥志,「我一定要超過他,把英語學得更好!」

再然後,是感激父母,「父母在關鍵的時候,用別人來激勵我,他們肯定很愛我,我很感激他們!」

再再然後,是感恩父母,「我長大後,一定要好好報答他們……」

……

對不起,讓各位家長失望了,實際上,孩子聽到這句話之後,真實的反應是這樣的:

首先,是對具體事情的討厭,就是「和外國人說話有什麼了不起!」

其次,會對英語產生反感,「會說幾句鳥語怎麼了,中國話還沒說好呢!」

再次,會憎恨那個孩子,「有什麼呀,到處顯擺,哪天找人揍他一頓!」

再然後,會懷疑父母對自己的感情,「要我把英語學好了,還不是為了他自己去顯擺,偏不!」

再再然後,甚至會破壞親子關係,「我是親生的嗎?你那麼喜歡別人,領家裡來呀!」

……

所以,你看,家長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比較,無非是想激勵自己的孩子更加上進。但是,無論是從心理學、教育學等任何的學科上,這種想法都是痴心妄想、適得其反。

任何人,如果被自己的親人拿去和別人比較,不僅不能夠從善如流,去學習「別人」的優秀的地方,反而會對「別人」本來優秀的能力產生反感,甚至,會對「別人」這個具體的人,產生厭惡和憎恨。

還有一個副作用,就是孩子會懷疑家長愛不愛他,家長的愛是有條件的,於是,情感上會產生缺失。

我們經常說,某個班級,有兩個很優秀的學生,不是這個第一就是那個第一。某一天,其中一個轉學了,另一個也喪失了鬥志,成績也差了。

我想說,這基本上是扯淡的事情。如果這個學生,因為沒有了競爭對手而自我放鬆,那麼,只能說明他本身的能力就不足。

更多的實際情況是什麼呢?是老師大張旗鼓地宣傳表揚成績好的同學,讓大多數成績一般的同學感到挫敗、喪失鬥志!

你回想一下自己的學生生涯,是不是如此?往往是學校公布了年級排名之後,打擊的往往是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如果說學校就知道圍著高考的指揮棒轉,只要保證每年有一定比例的「特別出色的同學」可以當高考狀元、考上「北清、985重點」,可以把他們的照片放在櫥窗里展示就可以了。那麼,他們其實在乎的是「出幾個天才」,就算毀掉同年級其他孩子的自信心,也無所謂。

但是,我想跟各位家長講,你的孩子,是唯一的。你孩子所在學校里,出多少個天才,跟你的孩子半毛錢都沒有關係。

從學校角度來講,也許「比較」才能體現競爭,才能凸顯優秀。但是,作為家長,如果也想用這種方式來「激勵」自己的孩子,那根本就是幻想。

怎樣抵禦無處不在的比較?遵循自己的內心,而不是別人的眼光!

我們都是凡人,都不是聖賢。只要有比較,就會有傷害。要麼傷害到孩子,要麼傷害到自己。

我抵禦「比較」的方式主要有幾種:

第一,我從來不問孩子在學校里的排名。本來,學校為了每個孩子更好的發展,已經不公開公布排名了。這本來是為了每一個孩子好,每一個家庭好。但是,還是有很多家長忍不住,就算自己的孩子考了99分,他還會想,「不知道考了100分的有多少」「平均分是多少,我的孩子排在哪個位置?」

所以啊,我從來不去問別人的成績,也就免得問了之後雜念叢生。

第二,不看班級群,不進家長群。不進家長群,還好理解,為了不互相攀比、炫耀。那麼,不進班級群,會不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呢?有可能吧,但是,我還是覺得,這些事情應該由孩子自己去解決為好。於是,孩子就以家長的身份,每天查看班級群。

交飯費啦,穿校服啦,社會實踐啦……都只能由她自己去查看、安排。有很多時候,她都會忘記,我們的原則是除非老師專門打電話需要處理的事情,我們都不會補救。也就是說,無論是忘帶任何東西,我們作為家長,是不會再送到學校的。

第三,接送孩子的時候,會戴著耳機站遠點兒。每次去接送,尤其是接孩子的時候,我都會「趕晚不趕早」。比如他們是3點半放學,我一般是3點20從家裡開始騎車出發。這樣,到達學校是3點35左右,大多數時候,剛好是放學出來大部分孩子都被早早等候的家長接走了,還剩幾個學生。

於是,我也不用提前去了等放學,一去就能接上。既省了很多時間,還不用去早了,在那裡聽家長們互相的比較,「你的孩子上什麼補習班?」「你的孩子考了多少分?」……

第四,不以成績作為獎懲的條件。小丸子考60多分的時候,我們不會氣急敗壞地批評。她考98分,100分,得了獎狀的時候,我們也不會欣喜若狂地獎勵。

我們最看重的,是孩子是不是熱愛學習,是不是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

我們太愛競爭了。每次看到家長扯著孩子闖紅燈的時候,我就會想,犧牲了安全,甚至都關乎了生命,到底去搶什麼呢?如果你害怕遲到,可不可以自己起早一點兒呢?

在教育上,我們已經習慣了「比較」,但是,這種比較所帶來的競爭,其實並沒有帶來教育的成果。

教育上有比較,就會有資源配置,從學校、師資,到教學條件,甚至教室的座位——我們初中的時候,真的是根據成績來排座位的。考得了,就做前排和中間,考得不好,就只能做邊上和後排。你到我們的班級,一眼看過去,就知道誰是「好學生」,誰是「壞學生」。

既然是有比較,就自然要淘汰。但是,被教育所淘汰的這些人,其實真正的能力並不差,未來的發展可能會更好。

我有一個朋友,這幾年也在創業,做自己的一番事業。前一段,她跟我感慨:

你有沒有發現,第一代的企業家,劉永好、王石他們,是什麼賺錢做什麼,飼料、地產、科技……什麼符合時代的需要,他們就做什麼。到了現在,則是你自己有什麼樣的基礎,就圍繞這個基礎來做,然後調動資源去實現它。

我忽然有所領悟地說,這也是教育的趨勢啊!原來,我們是看什麼學校有名就考什麼學校,什麼北大清華,211、985;什麼專業好就業學什麼,金融、計算機、建築……;以後呢,就是自己喜歡什麼熱愛什麼學什麼專業,哪個學校的這個專業好,就考哪個學校。學習,也應該是以我為主。

我覺得,這個道理其實挺簡單的,你是為了別人的眼光而活,還是為了自己的內心而活。

我們想明白了這個道理,自己就不會因為別人賺了15億而沮喪,也不會為了別人有3000億的身家而妒忌;我們想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會為了名校的名額逼著孩子學他不喜歡的奧數……

無數國人從小就一直處在「人比人氣死人」的環境中長大,競爭對手永遠都是父母口中鄰居家的孩子。剛形成自我意識時,便會被周圍群起的聲音打斷干擾,被迫修正自己的想法。根本沒有機會形成獨立的價值觀的機會。

成年以後,大學選擇專業、就業選擇單位、什麼時候結婚、生子、買房,通通要被周圍七大姑八大姨和同事朋友的意見左右。

GIF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大,要形成一以貫之的世界觀,擁有獨立的判斷和選擇,何其之難!

在中國,從小做一個聽話的好孩子,一直是父母教育的核心。所謂的聽話,其實也就是變相剝奪了孩子的個人意志,父母強行灌輸自己的意見和選擇。

從眾的價值觀導致了單一的選擇,擇業方向永遠是跟金錢掛鉤,其他賺不到大錢的工作基本處在鄙視鏈底層。

而西方教育強調個性,從小孩子們被認為是獨立個體,家長、學校和社會環境都充分尊重個人選擇,自小被培養獨立生活能力和自立意識。

西方孩子的職業選擇也非常多元,無論從事什麼工作,只要興趣所在,人們都會覺得很好。最重要的是沒人會來對你的人生指手畫腳,品頭論足。既然選擇了,自己對自己的生活負責,就足夠了。

不要為了別人的眼光而活,要為了自己的內心而活。

我們過的是我們自己的人生,我們的孩子過的是他自己的人生——每個人都過屬於自己的人生,不是挺好的嗎?

(來源:整編自 童書媽媽三川玲、發現紐西蘭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頸鹿媽媽 的精彩文章:

再苦再難,也要把孩子帶在身邊

TAG:長頸鹿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