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善惡相抵、行善功德相較、善惡分別

善惡相抵、行善功德相較、善惡分別

前言

善惡所造之業能相抵么?行善之功德大小如何相較?話說:「無善亦無惡,是名至善」,那超越善惡就不該有所作為了么?造的業善惡交織,感果也是苦樂交參,如何看待善與惡的相對性?敬請看學誠法師如何經典詮釋。

A、關鍵詞 善惡相抵

A1、網友:師父,善與惡兩條道,所造之惡是否能以行善的方式來抵消呢?

學誠法師:一般人認為,造惡能以行善抵消,僅僅是在行善或造惡的行為上去考慮,認為自己只要做了一些善事,就有「資本」繼續造惡業,庸俗地以世俗的債務關係來理解:只要我有錢,欠多少債都能還。這樣想本身就是邪見,是不懂得佛法。寓言中有「刻舟求劍」的愚人,在一個地方犯了錯誤,卻想在其他地方來彌補,認為「行善可以抵消惡業」的人,就與這個愚人一樣,沒有抓住問題的核心。佛法講,造業的核心在心,在動機,只有改變心,才能改變業。造了惡業,只有從心底里真正認識到這樣做是錯誤的,產生痛悔之心,洗心革面,決不再造,才能真正「消業」。

A2、網友:法師!請問人這一生的善業與罪業的功德能否相互抵消?

學誠法師:善惡業不能互相抵消,而是分別感果。惡業的消減只能通過懺悔來達到,如果不懺悔、不斷惡,一邊造惡業,一邊「做功德」,即使真的造了一些善業,那也是另外的業,惡業依舊會感果、受苦報。

A3、網友:請問,功德和業力會相互抵消嗎?

學誠法師:業是分別感果的,善業感樂果,惡業感苦果,善業並不能自然地抵消或消除惡業。惡業的對治在於懺悔,認識到錯誤,發願不做,再做種種善行功德,才能消除惡業。即善業只有在懺悔惡業的前提下才起到對治力的作用。

A4、網友:法師,罪孽深重的人可以通過多做善事來抵銷嗎?佛教不是有句話:「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么?

學誠法師:在懺悔過錯的前提下,多行善事,能夠減輕業障。但必須心有改變,行為改變,業果才會改變,不能以「佛祖心中留」為借口不約束自己的行為,那是理論,實際上自己能不能做到才是關鍵。

A5、網友:法師好!請問,過去做了一件壞事,現在做了些好事,好事能把壞事抵消了嗎?比如過去偷了人一些東西,現在又做了些幫助人的好事,二者能抵消嗎?原來怨恨別人,使身體得病了,現在做善事,能把病抵消了嗎?藥物治病,是正能量抵消負能量么?善惡能相互抵消嗎?

學誠法師:善惡不能簡單抵消,各有業果。但是有一種情況可以凈除惡業,就是懺悔。對於自己所做的惡業,深知其害,誠摯認錯、誓不再造,然後在此基礎上積極造善業,才能減輕惡業的果報。

A6、網友:如果有些人很有福報,那他這一生就不會受惡報了嗎?或者他一邊做惡一邊行善,如果行善始終多於作惡,那他這一生也不會受惡報了嗎?您能講講因感果的規則嗎?

學誠法師:人無數生以來,在生命中積累了無數種子,有善有惡,當因緣和合時,就成熟感果。我們當下的念頭和行為,對於未來是新的種子,對於過去的種子則是感果的緣,煩惱惡業會引發惡的種子成熟,智慧善業會引發善的種子成熟。

有福報的人,好比身體底子很好,抵抗力很強,不容易生病,但仗著身體好不注意保養甚至亂來的話,等到抵抗力下降時,病就找上門來了。人有福報的時候,可能感受不到什麼苦,但惡業的種子還在,並沒有消失,一旦福報耗盡,惡業成熟,就逃不掉苦果。正所謂「衰後罪孽,都是盛時作的;老來疾病,都是壯年招的。」

善惡是不會抵消的,會分別感果,不是說善業多於惡業就可以了,只要造惡業,就在生命中埋下了隱患,總會爆發。更何況,人沒有經過長期系統的修行時,很難控制自己的心念和行為,想勉力少造惡業多造善業都很難,絕不是像你想像的那樣簡單化、理論化,就好比一個人一邊鍛煉身體、注意養生,一邊又保持會損害健康的壞習慣,這是不合理的,你如何保證身體永遠在自己掌控之中呢?

A7、網友:師父,請教您下,聽聞佛法,是不是可以重罪輕報?

學誠法師:重罪輕報是懺悔得力的結果。聽聞佛法有非常殊勝的價值,但如果內心對自己所做的惡業沒有懺悔之心,沒有斷除這樣的行為的話,還是不能滅罪的。也就是說,善業並不能自然地抵消或消除惡業,惡業的對治在於懺悔,即善業只有在懺悔惡業的前提下才起到對治力的作用。

B、關鍵詞 行善功德相較

B1、網友:師父,財供養三寶和布施財物給窮苦人,到底哪個意義更大?

學誠法師:都有意義。善業不需要去比較,懷著本心,儘力去做就好。有因緣供養三寶就歡喜供養,有因緣布施貧苦就慈心布施。

B2、網友:法師,請問,若信佛的人把錢都用在寺廟上和不信佛的把錢都用在需要幫助的人,哪個福報大,更值得去做呢?

學誠法師:行善,不需要去計較福報大小,更不應該比較。自己懂得自己行為的意義,好好發心、隨緣而為就好。

B3、網友:師父,是念句觀音心咒的功德大,還是幫人提水的功德大?

學誠法師:功德大小,在於自己的心。誦經拜佛、行善助人,以修行的心來統攝,都有功德,彼此相輔相成,增長福慧二資糧。把修行的不同方面對立起來比較,是無益無謂的行為。就好比飲食,或飲或食都是為了滋養身體、維持生命,我們都需要,何必去比較到底哪個作用更大呢?

B4、網友:師父,我想知道誦經和抄經哪種方法積的福報更大些,還有憶念三寶究竟應該怎樣做?

學誠法師:方式是外在的,關鍵看自己的心。很多人都在外在分別,而不懂得去用心。憶念三寶,就是對三寶回憶、記憶、執持不忘,那麼它的前提就是聞思,必須先學習,才談得上複習。如果連三寶功德都不知道,怎麼談得上憶念呢?

B5、網友:師父好!請問參加法會錢的多少是我們的分別,對嗎?根據自己的情況供養三寶就可以,不一定要多,對嗎?

學誠法師:財物供養隨力隨分,功德大小在心。

C、關鍵詞 善惡分別

C1、網友:頂禮師父,「無善亦無惡,是名至善」,這句話該怎麼理解呢?感恩師父!

學誠法師:這不是否定善惡,是超越善惡的境界,還沒到那個境界時,不要妄談「無善無惡」。

C2、網友:師父好,有人說善惡只是我們的分別,那麼,可以從因果關係來理解沒有善與惡嗎?

學誠法師:眾生本就在無明大夢之中,自他都是分別心分別出來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善與惡也都是分別、都是夢。但當我們還沒有清醒,還在這個大夢中時,分別善惡就非常重要,造善能讓我們漸漸趨向清醒,造惡卻讓我們陷入越來越深的蒙昧。但是,對善也不能執著,那樣也是醒來的一道障礙。

C3、網友:師父,開悟的高僧大德,如果遇到持刀搶劫,偷盜凌辱等惡行會去干預嗎?超越善惡就不該有所作為嗎?守中道和講慈悲都是佛法,該如何理解呢?

學誠法師:「超越善惡就不該有所作為」,這個理解是大錯謬。金剛經中說菩薩要「無住生心」,菩提心要發,而不能住相。慈悲與智慧相輔相成,悲智雙運,而不是相互矛盾、否定的。好好學習,多讀佛經,多聞師教,而不要用自己的知見和邏輯去理解佛法。

C4、網友:師父,緣分善緣和惡緣嗎?「諸法空相」,如果不執著於善惡,因果定律只是表明事情發展的規律嗎?對事物評價的標準又是什麼呢?

學誠法師:佛法不是糊塗法,不執著於善惡是超越的層面,在勝義諦的層面說的,絕非否定善惡、沒有標準。因果不虛,佛法中對善惡的定義有著清楚的標準,而且不會隨著時空的變遷而改變。善惡的評判,是針對每個人的心念和行為而言的。可以學習《佛說十善業道經》。

D、關鍵詞 善惡相對性

D1、網友:您是否認為善惡具有相對性呢?

學誠法師:世間的法律、道德、是非都是有相對性的,在不同的時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內容會有所不同,但佛法所談的善惡標準是不變的。因為佛法所談的善惡是基於人的本性、以業果為根本總結出來的:能令未來感得苦果的業稱為惡業,能令未來得到樂果的業稱為善業。

D2、網友:師父,善惡是如何界定的呢?好心辦壞事和壞心辦好事該如何評判?

學誠法師:佛法所說的善惡,是由業果而定的。所造的業能夠感得未來樂果的,稱之為善;所造的業能夠引發將來苦果的,稱之為惡。業的善惡在於人的心,我們的動機、煩惱、造業的輕重等,都影響著未來的果報。由於知見和煩惱,平常人造業很難有純善的,多是善惡夾雜,所感果也往往苦樂交織。

D3、網友:頂禮師父,阿彌陀佛,一直都認為自己是個善良的人。但是最近心裡特別委屈,想大聲哭。前天在馬路上,由於汽車沒減速,濺了我身上一點水,當時特別生氣,甚至在心裡非常惡毒的詛咒他,雖然知道這是不對的,但是控制不住自己。師父,這是不是就是所謂的嗔念太重?我應該怎麼辦?

學誠法師:人的內心都是雜染的,有善法也有煩惱,當煩惱生起來的時候,人就會造作惡業。如果人不能發現自己的煩惱,不懂得如何去改變,那就會給自己的生活埋下許多「雷」,傷己傷人。所以,我們必須學習如何認識煩惱、對治煩惱,如何增長善法。可以讀一讀《感悟人生》。

D4、人的內心深處有根深蒂固的執著,凡是被執著所染的事物,都帶有煩惱的痕迹,在佛法中稱為「有漏」,哪怕是善業也是不究竟的,終究會帶來痛苦。有些人認識到了這個煩惱的源頭,誓願凈化它,並且成功了,這就是佛菩薩、聖賢;有些人被前面的成功者所鼓舞,也走上這條路,這就是修行人。

D5、造一個業,最重要的因素是自己的發心,也就是動機,而不僅僅看結果。人在發心的過程中,因智慧不足、習氣深重,有很多雜染之業,如起初是惡業,但後來可能生起追悔心和慚愧心;也有起初是善心,但後來又反悔,或發了脾氣,起了惡念……造的業善惡交織,感果也是苦樂交參。

願此殊勝功德迴向法界有情

盡除一切罪障共成無上菩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菩提道次第廣論 的精彩文章:

好人沒好報嗎?
《菩提道次第廣論》親近善士》依師軌理》概要

TAG:菩提道次第廣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