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聖地浙東雪竇山凈土道場名山竹林寺
中國佛教五大名山之一雪竇山西側有溪口上白村,村子西麓是位列寧波十大古道的名山坑古道,入山口是一處佛教凈土道場——竹林寺。
以前,經由白岩至中峰和蘭田,進出雪竇山、到雪竇寺朝覲的香眾,步行攀登海拔800多米的雪竇山,這條5公里長的古道都是必經之路。宋朝的高僧永明延壽大師當年住山時,在中峰設有一處修行的茅棚。現如今,古山道旁還有延壽大師彼時歇腳、打坐、念佛的大石。
這塊大石東南方向下面一兩百米處,便是緊挨著名山坑古道的竹林寺,2013年在原址的基礎上重新恢復修建起來的,是一處古寺廟。1972年,古寺被拆除,僅留存遺迹。
三面環山的竹林寺雄踞山谷,坐西朝東,俯瞰山口外的的世界,春有遍處桃紅杏白的花間絮語,踏青的遊人絡繹不絕,秋有霜染叢林色彩驚艷世人的勝景,夏季藍天白雲、高山巍峨、飛流溪澗,涼爽宜人,即或冬季時節,毛竹依然挺拔高聳、鬱郁蒼蒼,古道兩旁山巒頂峰時時為雲霧籠罩,有著律動美感。身在竹林寺,聽經聞法,陶醉在梵唱經誦中,閑時信步名山坑古道,觀賞四時之景,實是心曠神怡。
竹林寺原名竹林庵,庵門前有一塊長方形的巨石,百姓稱作「棺材庵」。大石側面上題有「應夢名山」四個大字,上鑿有一小方塊碑記,記述這段因緣歷史、龍王殿的由來。公元900年,宋朝皇帝曾御駕親征帶兵抗擊金兵到達這裡,遇上炎熱天氣,宋軍狀況堪憂,「名山龍王」化現而來,竹籃挑水解了宋軍的饑渴,士氣大振,擊潰金兵。事後宋皇敕賜嘉獎。其實,竹林寺是歷史上雪竇山固有的寺院之一,原為坐西北朝東南,正殿三間,南北廂房四間,泥牆土木結構,當地村民常到來拜佛祈福,山民勞作後歇腳或避雨之處。
復建後的名山竹林寺,就著名山坑古道走勢,依山勢而建的三重殿、兩廂房格局分布,現已完成了主體建築天王殿、大雄寶殿及西方三聖殿;呈層級遞增,一殿更比一殿高。大雄寶殿是重檐歇山式泥牆磚木結構仿古建築,橫跨度五開間、進深四開間,大殿主體高度為16米。殿內所供奉的是華嚴三聖,即《華嚴經》中所指的華藏世界三位聖者。正中位為釋迦牟尼佛之法身佛即毗盧遮那佛,表光明徧照十方,跏趺伽坐,頭戴五佛冠,整尊佛像是用非洲原生紅木整塊雕成,外貼真金,寶相莊嚴!蓮座為千葉蓮台,每一蓮瓣上有一尊釋迦牟尼佛雕像,表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佛的左邊為文殊菩薩,表大智慧;右邊為普賢菩薩,表大行持。華嚴三聖,展現十方,利樂一切眾生。
華嚴三聖背面為坐姿觀音菩薩和善財童子、龍女。阿彌陀佛與藥師佛分列在殿內後面之南北兩端,跏趺伽坐相;南北兩廂有立姿的彌勒菩薩、觀音菩薩、地藏菩薩、解脫菩薩等共十八尊等覺菩薩,表十幾部大乘經典中十多個菩薩行門。大殿內其它的佛菩薩像都是漢白玉雕刻彩繪而成,清凈莊嚴。
寺內的天王殿及三聖殿都是三開間;三聖殿內,供奉的西方三聖,以及牆壁供立著的《佛說觀無量壽經》九品往生圖,3D視覺呈現。
竹林寺的佛菩薩塑像逼真、觀者無不心生歡喜、讚歎連連;法器都是專門精製的,尤其鐘聲雄渾、純厚而沒有讓聞者震耳欲聾的感覺,而大鼓聲波如滾滾海濤翻湧而來,綿綿不絕,傳播悠遠。
寺院山門南面,即名山坑古道南沿是一澗高山溪流,正是「山南水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這清澈溪水的溫度較低,但漱口時口感較清甜,可取來燒水泡茶。
這溪澗流水潺潺不絕,日夜歡騰,源頭就在山的頂峰處,時而飛濺山石之間,時而隱藏在山體中,在一處合適的點噴涌而出,飛流直下,落差較大,果真的是「為有活水源頭來」。這處瀑布就在寺院上方那延壽大師打坐念佛的大石對面山谷上方,人在石上歇,仰望青峰飛流美景。寺中法師閑時登山,總要在延壽大師打坐念佛那塊大石頭小憩,面向這飛流而下的瀑布,在樟樹下憑風觀照而念佛,或與徒弟、居士談經。這裡毛竹林茂盛,一有雨水,常見山巒瀰漫,峰稜線狀對稱,雲霧繚繞山谷間,帶狀霧靄裊裊飄過。
群山、溪澗、飛流、竹林、古道以及高僧的足印,成就了這處寺院的佛緣魅力,時不時有雪竇山各寺院出家眾或居士,想去中峰朝拜永明延壽大師閉關茅棚遺址,親臨其境。
竹林寺隸屬於雪竇山佛教協會,與浙江省佛學院近在咫尺,僅500米的路程。復建落成後的竹林寺,在傳承彌勒文化的同時,旨在繼承永明延壽大師遺志,努力建設成為專修阿彌陀佛極樂凈土法門的十方道場,以接納十方信眾前來聽經聞法,信願念佛、閉關修行。竹林寺正在組建助念團,以助十方信眾一臂之力,幫助一切有緣眾生,信願堅定、正念分明,盡此一生而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凈土,了生脫死,轉凡成聖,直到成佛。
竹林寺的常住修行、農事並舉,日常勞作,菜蔬等自供自足。寺中的觀音殿、地藏殿和鐘鼓樓、凈土講堂也已落成使用,中遠期將建設綜合大樓,包含千人念佛堂、聽經堂、齋堂,居士樓也在規劃籌措建設,閉關房將另選址建設。
(圖文:弘柏)
TAG:名山竹林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