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醫妙法——慢性萎縮性胃炎

中醫妙法——慢性萎縮性胃炎

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屬中醫「痞滿」、「胃脘痛」、「胃痞」等範疇。1978年,WH0將CAG列為胃癌的癌前病變。臨床上用中醫治療CAG,不僅能明顯改善癥狀,而且胃鏡及組織病理檢查表明CAG病變能夠逆轉。關於CAG的治療,筆者在臨床上有如下體會。

首先,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變以正虛為本,包括氣虛、陰虛和陽虛三種基本病變。三種基本病變往往互相交錯,表現為氣陽虛、氣陰虛、陰陽兩虛等正虛類型。另一方面,本病還可能由於濕濁、宿食、瘀血、火熱、水飲、氣滯等邪氣因素,使其病變呈現較為複雜的狀況。

1.氣陰兩虛是病機之根本

脾胃同居中焦,互為表裡。脾為陰臟,性喜溫燥而惡濕,以陽氣用事,脾陽健則能運化。胃為陽腑,性喜柔潤而惡燥,賴陰液滋養,胃陰足則能受納腐熟。故《臨證指南醫案》提出:「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以脾喜剛燥,胃喜柔潤故也。」氣之與陰,是脾胃功能活動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脾胃之氣賴脾胃之陰以生,脾胃之陰賴脾胃之氣以化,氣陰兩者相互協調,共同完成正常的納化升降功能。

從CAG患者病史分析中發現,絕大部分CAG患者素體氣陰兩虛,加之飲食不節,饑飽失常,致使胃氣受損;過食辛辣香燥之品,化熱傷津,導致胃陰不足,日久氣陰兩虛;長期情志憂鬱不暢或惱怒,可致肝氣鬱結,郁而化熱,耗氣傷陰;勞倦過度,中氣受損,不能為胃行其陰津,遂成氣陰兩虛。此外,自然環境的變遷如氣溫有逐年升高的趨勢,熱可傷陰,復而耗氣,最終形成脾胃氣陰兩虛的病理變化。

2.兼顧陽虛血瘀。

氣陰虧虛日久,氣虛及陽或陰損及陽;外寒直中或飲食過用寒涼,損傷脾陽,虛寒內生,而出現脾胃虛寒癥狀。症見胃脘隱痛,得溫則減,空腹痛甚,得食痛減,脘痞納呆,乏力,怕食生冷,四肢不溫,大便稀溏等。

CAG病程遷延不愈,氣陰兩虛或脾胃陽虛,在此基礎上,氣虛鼓動無力,血行遲緩,氣虛血瘀;陰液虧虛,不足以載血,血脈不充,血行不暢,陰虛血瘀;脾胃陽虛,陰寒內生,血行澀滯,寒凝血瘀。故《臨證指南醫案》說:「初病在氣,久病入血,以經脈主氣,絡脈主血也……凡氣既久阻,血亦應病,循環之脈自痹。」臨床表現為胃脘刺痛或鈍痛不休、固定不移、入夜尤甚、形疲乏力、舌質暗有瘀斑、脈沉細澀等。

其次,本病的基本病變是胃黏膜固有腺體的萎縮,在治療上要抓住2個方面的關鍵:一方面阻止腺體的進一步萎縮,一方面促進胃黏膜和腺體的生長和再生。這兩方面都是根本性的治療。

針對本病氣陰兩虛、血瘀的基本病機,我認為本病的治療當以「益氣養陰、活血通絡」為原則。CAG發生與轉歸。無不與脾胃之氣陰有關。葉天士指出:「胃為陽土,宜涼宜潤」,故益氣養陰以治其本。氣陰虧虛日久,氣虛及陽或陰損及陽,氣虛血瘀或寒凝血瘀而成陽虛血瘀之證,則當於益氣養陰之劑中配溫陽、活血通絡之品,溫運氣血,活血通絡,祛瘀生新,則氣血充,胃腑得其濡養,為治標之法。如此標本兼顧,胃腑得其所養,則胃納腐熟功能正常,諸症消。同時,寒凝則氣滯,行氣之葯不可少。

應以葉氏養胃湯為主,合丹參飲加減,益氣養陰、活血通絡皆可兼顧。若胃寒痛甚加川椒;便溏加炒山藥、白扁豆;消化不良者加炒雞內金;脘腹脹滿者加砂仁、炒萊菔子。同時還可參照胃鏡下黏膜的表現進行微觀辨證,如黏膜變薄、蒼白,黏膜下血管清晰可見,胃壁蠕動減弱,治以健脾益氣,以党參、黃芪、白朮等為主;如黏膜光滑,變薄變脆,顏色以紅為主,分泌物少,治以養陰益胃,以太子參、麥門冬、石斛、知母等滋陰之品為主;若見到胃鏡下黏膜暗紅、水腫,或黏膜粗糙不平,有結節隆起呈顆粒狀或鵝卵石樣,或有瘀點瘀斑、幽門變形、瘢痕形成等,治以活血化瘀,加用丹參、三七等,若伴有不同程度的腸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酌加白花蛇舌草、薏苡仁等以清熱解毒、活血,並有一定的抗癌作甩,利於癌前病變的恢復。臨證時,注意把握氣陰虧虛這一跟本病機,同時明辨陽虛與血瘀及其他兼症的輕重主次,隨證加減。

3. 病案舉例

患者,女,48歲,2008年3月25日初診。胃脘隱痛、痞悶3年余,喜溫喜按,綿綿不休,伴腹脹、暖氣。患者形瘦聲低,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口乾,納少,睡眠尚可,大便調,舌質紅,少苔,脈沉細澀。電子胃鏡示:慢性萎縮性胃炎,病理示萎縮性胃炎伴中度腸上皮化生。中醫診斷:痞滿,屬氣陰虧虛血瘀證。

治則:益氣養陰,活血通絡。處方:太子參30g,白芍30g,石斛15g,麥門冬15g,知母20g9,丹參20g,檀香6g,砂仁10g,白花蛇舌草20g,當歸9g,焦山楂30g,佛手12g,甘草6g。10劑。水煎服,晨起及夜間睡前溫服,每日1劑。複診:胃痛、脘痞、腹脹、噯氣等皆消失。舌紅,苔薄白,脈沉細。原方基礎上加黃芪30g,續服30劑。共服藥3個月,複查電子胃鏡示:慢性淺表性胃炎,病理示輕度腸上皮化生。

·版權聲明:

本文摘自《中國民間療法》,作者/孟勝喜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古中醫 的精彩文章:

中藥只能口服?那可不一定!仲景就有14種給藥方法呢!
中藥保留灌腸法——另闢蹊徑、簡單有效的療

TAG:漢古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