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說戲》:跨齣戲曲這座城池,向世人展現崑曲大美

《說戲》:跨齣戲曲這座城池,向世人展現崑曲大美

最初知道《說戲》這本書是在一位設計界朋友的微信朋友圈。2017年年尾,一則關於年度「中國最美的圖書」評選揭曉的新聞跳入我眼帘,在25本獲獎圖書中,這本《說戲》也位列其中。

長久以來,戲曲人是安於在自己空間內自娛自樂的。近年來,雖然國家對戲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觀眾數量也有所上升,但是,不得不承認,戲曲這門藝術依舊像一座高大而堅固的城池,裡面的人對她有多愛,外面的人對她就有多陌生。對於今天大多數人,尤其是年輕人來說,戲曲或許與現代社會和現代人沒什麼關係,至於戲曲的藝術魅力,他們不理解,更無意去了解。

而由崑曲表演藝術家柯軍和知名記者王曉映共同著寫的這本《說戲》則試圖打破戲曲人自築的這座城池,走出去,只為讓更多的人走進來。他們採用的方式首先是,打通不同介質對美的追求,通過極具設計感的書籍之美深入崑曲表演的腹地,然後是盡情展現崑曲「大美」的多個層面,進而輻射到崑曲的社會層面。全書從11出折子戲切入,細膩到手眼身法步的微觀定焦來講解崑曲的唱做、崑曲的技藝;並展示崑曲的唱辭、崑曲的工尺譜、崑曲的服飾;乃至於輻射到崑曲的傳承,崑曲演員與觀眾的互動,甚至普通觀眾的崑曲戲畫,試圖讓這門擁有600年生命的、最精雅的古老藝術能夠走近更多現代人。

對美的極致追求,是柯軍的藝術理念,體現在舞台上,也體現在做事上。這本《說戲》顯然貫徹了他一貫的追求。一頁頁均為手工裝訂,毫不隱藏地將裝訂線露出來;切口設計也頗為原生態,大膽地以毛邊示人;縞素的封面上隱約透著毛筆書寫的白色「說戲」二字,白底上的白字,頗有無中生有之感;書內的排版設計,著意留白、疏密錯落;每齣戲附著這折戲的唱辭、工尺譜,均為柯軍自己小楷書寫。更有意思的是,這些唱辭以書頁隔層隱約示人,正面展示的則是柯軍自己對所飾人物的讀解、圈注,頗有寓意。無意中傳達了一種理念:以傳統為底色,以今人再讀解為顯相。這恐怕也是一切經典作品再創作的正途。《說戲》是一本顛覆傳統裝幀理念的、極具設計感的書籍,但顯然,這本書從古籍善本中汲取了太多的靈感。所以,從我們悠久的、古老的文化中汲取豐富養料,化為現代人可感可賞可贊的事物,其實是通用於任何藝術門類的。

在這本《說戲》中,從形式到內容,不僅美與傳承的理念無處不在,並且傳承後再創造的理念也同樣清晰。之所以叫「說戲」?是因為「說戲人」這一角色自戲曲成熟的那一天起就沒有缺席過,他們在戲曲的發展史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戲曲是「口傳心授」的藝術,在這其中只有「人」才是傳承的核心,而說戲人的口、身、心是否三位一體決定了傳承的不同境界。柯軍,作為一名當今中國卓有成就的崑曲表演藝術家,也作為一名「非遺」的崑曲傳承人,他精選了自己崑曲生涯中的11出折子戲,囊括《寶劍記·夜奔》《桃花扇·沉江》《鐵冠圖·對刀步戰》《鐵冠圖·別母亂箭》《長生殿·酒樓》《牧羊記·望鄉》《牧羊記·告雁》《九蓮燈·指路闖界》《紅樓夢·胡判》《邯鄲夢·雲陽法場》《邯鄲夢·生寤》,也涉及到林沖、史可法、周遇吉、蘇武、富奴、賈雨村、盧生等各色戲中人物。他不僅說故事、說人物,也說情感,說價值觀,並通過體驗每一個人物的心理、命運來解析文本,最終落腳到說崑曲的唱念做表、崑曲的傳承上來。讀完《說戲》,我清晰地確認一個事實:崑曲精微的程式技巧、一招一式均由人物而來,心的體驗和身段的掌控從來都是崑曲藝術的正反兩面,缺一不可。就好像柯軍在說《夜奔》時言道:「大段的唱腔念白,繁重的身段舞蹈,情感濃烈,情緒複雜,載歌載舞,特別耗費心力和體力。」而崑曲傳統老戲的舞台魔力也恰恰於此——豐富程式對人物心境、環境的細膩表達,唱做一體對演員心力、體力的挑戰。

「男怕《夜奔》,女怕《思凡》」。武生出身的柯軍,12歲即被崑曲選擇,從「怕《夜奔》」開始,浸泡於崑曲四十年,他越來越深諳崑曲的魔力和魅力,心中也越來越滋長了對崑曲的「怕」。用他的話說,「怕是有所愛,有所敬畏,有所擔心和擔當」。對崑曲複雜的情感,讓柯軍對崑曲有責任、有義務,而在傳承和推廣崑曲上,他也有自己的主張。

《說戲》中,我們能夠看到柯軍對傳承的一絲不苟和自我挑戰。在說《邯鄲夢·雲陽法場》一折時,札記《三師傳戲》有一個細節,可以看得齣戲曲傳承過程中個體的差異性,也可以看得出他從不放低崑曲傳統自有的標準。《雲陽法場》在崑曲的傳統演法是盧生被五花大綁,雙手縛於身後,但是在包傳鐸老師教戲過程中,提出為了便於載歌載舞,保持好身體的平衡,將敷於身後的雙手改為綁在了身前。但在排練中,柯軍的另外兩位老師鄭傳鑑先生和張金龍老師對此改法提出質疑,最終柯軍恢復了將手背後、難度更高的傳統演法。還在張金龍老師的指導下,針對盧生的身份增加了不少表演的技藝,以表現人物驚恐、掙扎的情緒。在鄭傳鑑老師的指導下加深了人物分析和表演定調。多師之徒的幸就是能夠從不同的老師身上學其長,然後最終還是做自己。想必,柯軍也會繼續這樣教給他的學生。

柯軍《說戲》中對傳統戲本著「考古隊」的心態,一絲不苟地傳承,除此之外,他還將一些早已失傳的劇目通過捏戲的方式創作出來,他希望這些戲能夠通過不斷打磨,成為崑曲折子戲的新經典傳承下去。在《說戲》中,《桃花扇·沉江》《紅樓夢·胡判》《邯鄲夢·生寤》均是編劇張弘老師和他共同新捏出來的。但是,所有方面的新創都是秉承崑曲的傳統規律,所以,它們經受得住觀眾的檢驗。尤其是《沉江》,自1993年搬上舞台,歷經時間、市場的考驗,今天看來它已經成為了可以往下繼續傳承的新經典。《說戲》這本書再次告訴我們,只有「理想的傳承者」才有資格談創新。

但是柯軍與別的戲曲傳承人最大不同是,在屬於戲曲的這座高大堅固的城池中,他不僅是這座城池的自足者,還是守護者、考古者、傳承者,除此之外,他還是一個有點出位、有些大膽的推廣者。十幾年前,他將崑曲送進校園;並頂著巨大非議將崑曲送進地鐵;還與上昆聯合,聯手推「高鐵崑曲」,都曾引起南京市民、滬寧大學生們的熱議。他是那麼迫切地想讓更多的現代人發現崑曲的美。某些時候甚至放低身段,跨出這座城池,跨過橫亘在古典和現代之間的高牆,他也是不悔的。

在《說戲》中,我仍然能感受到他在推廣崑曲上的大膽和不走尋常路。書中在說戲之餘有一條柯軍與一名自閉症兒童陸誠的互動線索貫穿全書,他們交流的橋樑就是崑曲。正是這條線讓《說戲》這部本來只是崑曲界的書變得與眾不同,並讓這本書散發出一種人文關懷。 2008年第一次受柯軍之邀隨母走入崑曲劇場,陸誠還是個嚴重的自閉症兒童。一路走來,崑曲與陸誠作伴,他由入迷到到深度著迷,再到通過崑曲第一次主動社交,到成為崑曲的領掌人、推廣義工、江蘇省昆「蘭苑小花郎」。陸誠的生命意義都發生了改變,他由一個有社交恐懼的孩子,變成了徹徹底底崑曲的孩子,有自己的崑曲圈和以崑曲為媒介的朋友圈。崑曲滋養了他,他看崑曲、在家演崑曲、還拿起筆畫崑曲,是崑曲喚醒了他沉睡的靈性。或許在很多人看來,陸誠僅是個案,但在柯軍看來,卻不是個案,崑曲實實在在就是有這樣的力量!

沒有良好的傳承就沒有崑曲的發展和未來,而傳承什麼?怎麼傳承?如何去理解傳承?傳承與傳播的關係是怎樣的?都是每一位崑曲人值得思考的問題。《說戲》是柯軍將崑曲融於生命、將舞台熔鑄於筆端的一本書籍。它讓我們細細品味,柯軍是如何跨過高牆、跨齣戲曲這座城池,向世人展現崑曲光芒的。

(《說戲》,柯軍、王曉映著,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7年10月第一版,698.00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北方網 的精彩文章:

清和清明,正是人間銷魂時
赤峰市召開2018赤峰農博會新聞發布會

TAG:正北方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