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所謂自由難道是為了讓你成為權貴?
(圖片來自網路)
1
前幾天,在朋友圈裡看到一則信息,
發信息的是滬上知名教育機構的小助手,
TA轉發了一篇「牛蛙」的作文,
《我想自由的生活》,
並加以評論:
牛蛙的思想境界就是高。
全文如下。
文章字跡工整,文筆流暢,言之鑿鑿。
從右上角標記的分組來看,作者是一名小學生。
看完以後,
我心底湧起一絲悲哀,滿是大大的問號,
很想向這個孩子的母親討教: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難道是為了培養有錢人?
所謂的自由是什麼?難道是為了成為權貴?
學習和奮鬥的意義又是什麼?僅是為了實現財務自由?
2
文章中,
小作者這樣描述:
「去菜市場當買菜的,掙點小錢。」
「我的媽媽最不喜歡去的地方是廚房,最喜歡抓住難得的假期帶我去各地購物和旅行。」
「最近,媽媽跟我研究了一張網上流傳的財務自由表。」
「我突然懂得了自己現在用那麼多時間來學習和奮鬥的的意義。我想在財務自由表上擁有更好的段位。」
字裡行間,
小作者透露出TA母親對底層收入者的不屑,
對於精緻生活的渴望。
文章用網路段子包裹了一個赤裸裸的核心論點:
我要成為有錢人。
我不明白,
練琴、上補習班、在舞蹈教室渾汗如雨,
難道是為了將來成為有錢人?
我也不明白,
媽媽和孩子研究網路財務自由表的意義又在哪裡?
我大膽設想,
如果文章中小作者的媽媽已經實現了財務自由,
她教育孩子學習和奮鬥的目的會是什麼?
人生意義是不是就剩下了整天購物、旅行或者沒事換國籍?
如果按照小作者的論點,
那些駐守邊疆的戰士、
甘願支教的老師、
隨時準備治病救人的醫生,
他們都無法擁有「說走就走的旅行」。
他們都是不自由的,一定不會被人嚮往的。
這個孩子和TA母親的三觀,
認人心底一片冰冷。
3
在我看來,
這是一種波及甚廣的病態價值觀,
是當代中國父母與子女關係的典型代表。
在這些父母的眼中,
人生的動力僅限於財富、權利和威望。
簡單來說,潛移默化地讓孩子成為「權貴」,做「人上人」。
而關於人類普遍對於精神意義的追求,
比如愛、真理、信仰、創造性、道德感,已經是可有可無的裝飾品了。
小的時候,
我們立志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現在我們難道要教育下一代立志成為有錢人嗎?
我們繼承了父輩吃苦耐勞、努力工作的優良傳統,
可努力奮鬥的原動力難道應該都指向「賺錢、發財」嗎?
哦,不,應該說的更加時髦一點,「財務自由」。
為了賺錢,我們常會說:
為了下一代生活得更好。
這樣的下一代,真的會更好嗎?
不過是另一架賺錢機器罷了。
這是一種讓人灰心的悲哀,
而這種三觀的文章被教育機構拿來當模板,
更是教育者的悲哀……
4
我們經常混淆夢想和慾望。
以為滿足了慾望就實現了夢想,
滿足了慾望就實現了自由。
世界上任何一種宗教都不約而同地將人類的原罪認定為事實,簡單地說就是人類的慾望。
人是帶著慾望的本能降生於世,
人的慾望比世上任何一種動物的慾望都複雜,
而我們這個時代,物質快速發展,
每個人的慾望,包括孩子,比任何一個時代都要多。
慾望的確可以推動社會進步,
然而自由絕不是滿足慾望的終極目的。
因為慾望是永遠不會被滿足的。
例子很好舉,
皇帝好嗎?
為所欲為,
秦始皇一統江山,貌似達到那個時代的最高層級了,
可他老人家有新的慾望了,
要開始練仙丹了。
人類生存鏈層級越高,慾望強烈。
那位牛蛙的媽媽,
等你到達了所謂第九個層級,
一定會有新的慾望出現。
也許想要在月球上開鑿墓地,
亦或想去火星定居?
5
喜歡看《奇葩大會》,因為這個節目在幫助我們探討一個問題:
我們是不同的個體,我們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奇葩」嘉賓們活得特別、活得與眾不同。
有致力於關愛女童保護的老師;
有長期生活在非洲拍攝野生動物的攝影師;
有曼徹斯特大學畢業改行做脫口秀的演員;
還有知識淵博的國家博物館講解員。
他們每個人是那麼的與眾不同,又是那麼生動、鮮活,
他們也許沒有作文中描述的任何一種自由,
沒有錦衣玉食、高堂華屋,
但他們的心靈是自由的,毫無牽絆的。
正是這群心靈充實、靈魂有趣,能自己自足,可以幫助別人的人,讓周圍的人變得更美好。這才是我理解的自由,心靈的自由。
他們不焦慮、不困惑、不苟同、不惱人,愛自己、滿意現在的自己。
學習和奮鬥一定為了讓自己更美好,讓周圍更美好。
道德觀念代代嬗變,人文原則更弦易張。
這個世界的醜陋無外乎是人心的醜陋。
如果連孩子也堂而皇之地用自由包裹慾望,
被冠以「少爺」、「公子」、「千金」之後,
變得如同巴爾扎克筆下的小居魯士一般,
俯視眾生又沾沾自喜,
對勞動者輕蔑、毫無感情、毫無體恤、毫無慈悲。
這絕對不是一個健康的、成熟的、人人衷心擁護的商業時代的特徵。
我祈禱自己的孩子,
請你保留單純的小美好……
歡迎樸素地打賞,讓我看看你是誰......
TAG:最愛人間煙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