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同理心機器 Yes or No?
最近,一則外媒報道稱,研究人員正在利用VR技術幫助教師們了解自閉症學生,進而能夠真正地去幫助他們。
報道顯示,近日,來自馬爾他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通過利用自閉症兒童的音頻和視覺技巧,進而開發出一個VR應用,它能模擬出自閉症兒童在教室里的情況,而教師可以通過這一VR應用理解自閉症兒童的生活體驗。
目前,研究小組的這款軟體還不能使用,但他們希望未來能通過Samsung Gear頭套讓教師們用上它。
同理心機器說法在VR界存在已久
從這一研發思路,我們不難看出,這是將VR作為一種共情工具,亦或是同理心機器。
同理心即一種感同身受的心理狀態,通過VR技術你可以和百米運動員身處同一賽道,一起享受沖向終點的喜悅;你也可以真實走近非洲難民,零距離了解他們的生活困苦。
「同理心機器」這一說法,其實在VR界已經存在很長一段時間。這則外媒報道一出,則又一次讓「同理心機器」成為VR界的焦點。
VR技術短片讓用戶體驗更真實
其實,同理心一直是 VR 內容商的創作信條,他們認為人們很難通過文字與他人產生共鳴,而VR技術可以把用戶「傳送到另一個地方」,把赤裸裸的現實完全還原在觀眾眼前,給觀影過程帶來前所未有的沉浸感,也讓觀眾與當事人聯繫更緊密,從而增強同理心。
世界第一部VR紀錄《Clouds Over Sidra》,運用VR技術,讓觀眾置身於敘利亞難民營一名12歲的女孩生活中,帶給人心靈的震撼。
《尼泊爾地震》作為一部VR短片,講述了尼泊爾地震後的人民百態,讓用戶能真實體驗到自然災害的殘酷,並且感受到災民們的苦痛生活。
這些關於天災人禍的VR短片,皆是對VR技術同理心說法的一種實踐,而後期報道顯示,這些VR短片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用戶同理心。
《Clouds Over Sidra》影片截圖
如《Clouds Over Sidra》上映之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聲稱,街上的過路人們捐款給組織的可能性提升至兩倍。
VR同理心共鳴存在不確定性
但任何事物,都會有讚美和批評兩種聲音。在「同理心機器」這一說法被VR業內廣泛熱議,被媒體廣為宣傳的時候,批評的聲音出現了,一些人對於通過VR技術能引發同理心這一說法卻不十分贊同。
面對不同的聲音,斯坦福大學的虛擬互動實驗室(VHIL)開展的「Empathy at Scale」項目,測試利用VR技術來增強人們對無家可歸的人的同理心。
大約1000名參與者進行了測試,出現三種結果:
一是,體驗者毫無感覺,認為和之前的文字報道沒有區別;
二是,體驗很真實,但是並不會引發對其的同理心;
三是,感同身受,對於這一群體有明顯的同理心。
VHIL實驗結果顯示,每個人對VR技術的感受都不同,人們的同理心變化也會有不同,因此VR同理心共鳴存在不確定性。
同理心≠同情心 VR內容將走向多樣化
立足現在,看以前對於VR同理心的爭議,涉及面顯得比較狹窄。簡單來說,無論是斯坦福大學的實驗,還是伴隨「同理心機器」說法產生而出現的VR短片,在選材上皆以天災人禍等為主,因此VR同理心在當時更偏向於VR同情心的說法。
而同情心只是人們眾多情感中的一種構成,並非全部。而天災人禍也只是VR內容風格的一種,並非全部。
隨著VR技術的發展,其沉浸感和交互感也有了較大的進步,給予用戶的體驗更佳。創作內容題材的多樣化,在未來能提供給用戶的也將會包括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的VR內容,那麼到時大眾對於VR同理心的說法也將得到進一步完善和認可。
VRSD聯繫方式
小V很傲嬌
我們只做事實的報道者,
不做市場的跟風者。
——VRSD
註:原創不易,轉載請標明出處,謝謝!
下方客服微信二維碼,進VRSD海量客戶群和行業群
※虛擬世界IDEALENS CEO蘇文濤:搶佔VR教育市場高地 三點標準要掌握
TAG:VRS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