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雷霆再起:為啥環太平洋能戳開人類的腦洞?

雷霆再起:為啥環太平洋能戳開人類的腦洞?

關注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探索地球的奧秘

為啥環太平洋能戳開人類的腦洞?

因為環太平洋地帶最歡脫啊~

新上映的《環太平洋:雷霆再起》真是酷炫,你可能醉心於阿瑪拉等戰士的意氣風發

也可能痴迷於機甲戰場面

甚至可能被男主潘特考斯圈粉

當然,我知道你更喜歡的是故事的邏輯:那個環太平洋火圈。細一看,那可不就是環太平洋火山帶的分布圖嘛。作為一個正經的公眾號,我們當然不能放過它咯。不過,環太平洋除了火山帶,還有地震帶。既然《環2》已經給你看了火山帶,那小編就講講地震帶吧。

不只是環太平洋地帶,幾乎所有的板塊交界地帶都很歡脫,幾乎所有有名的地震帶和火山帶都出現在這些交界地帶。

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但是,大部分地震的震級低,只有通過儀器才能覺察。人們能夠直接感覺到的地震每年約5萬次,其中破壞性嚴重的地震每年約1-2次,一般8級以上的特大地震要間隔若干年才發生一次。

但是全球的地震分布具有一定的地理區域分布規律。全球地震主要集中在三個地震帶,其中之一就是環太平洋地震帶。

圖1 2015-2016年M>3.0的淺源地震分布

1

環太平洋地震帶

全球規模最大的地震活動帶。大約全球80%的淺震、90%的中源地震和幾乎全部的深震都集中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太平洋地震帶是一個圍繞太平洋經常發生地震和火山爆發的地區,它像一個巨大的環,圍繞著太平洋分布,沿北美洲太平洋東岸的美國阿拉斯加向南,經加拿大本部、美國加利福尼亞和墨西哥西部地區,到達南美洲的哥倫比亞、秘魯和智利,然後從智利轉向西,穿過太平洋抵達大洋洲東邊界附近,在紐西蘭東部海域折向北,再經裴濟、湯加分成兩支,其中一支向北經伊里安島至馬里亞納群島到日本,另一支向西北經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我國台灣省、琉球群島至日本,兩支在此匯合,然後經日本列島、千島群島、堪察加半島、阿留申群島,回到美國的阿拉斯加,環繞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陸和海洋分隔開來。

圖2 環太平洋地震帶分布

環太平洋地震帶是全球地震頻發地帶,幾乎所以大地震都發生在環太平洋地震帶。

2012年4月11日,當地時間下午15:38(北京時間16:38),印度尼西亞發生8.6級強震,震源深度為33公里。隨後多個國家相繼發布海嘯預警。地震發生時,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南部及我國西藏均有震感。此次強震發生後,震中錫默盧島附近海域又發生數次6級以上餘震,包括一次8.2級淺源餘震。

圖3 日本3.11地震

2011年3月11日,當地時間3月11日14:46(北京時間13:46)在日本東北部太平洋海域(日本稱此處為「三陸沖」)發生強烈地震。此次地震的矩震級Mw達到9.0級(美國地質調查局數據為Mw9.1),震中位於日本宮城縣以東太平洋海域,距仙台約130km,震源深度20公里。此次地震引發的巨大海嘯對日本東北部岩手縣、宮城縣、福島縣等地造成毀滅性破壞,並引發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泄漏。

圖4 智利地震

2010年2月27日,當地時間2月27日凌晨3:34(北京時間14:34),智利第二大城市康塞普西翁發生8.8級地震,造成799人死亡。震中位於智利比奧比奧省(BIO-BIO),位於智利首都聖地亞哥西南339公里,震源位於地下55公里。智利首都聖地亞哥高樓搖晃,部分地區電力中斷。其後連續發生多次強餘震,並引發海嘯,波及阿根廷等多個鄰國,其中最強的餘震為里氏6.9級

圖5 蘇門答臘地震

2005年3月28日夜,當地時間 2005年3月28日23:09 ,印尼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8.7級地震,震源深度30公里。印度洋沿岸國家隨即發出了海嘯警報;泰國有關當局因此發布了海嘯警報;馬來西亞半島西岸有震感,數千居民逃離高層公寓樓房。 地震至少造成1300人死亡,其中包括約500名遇難的華僑。

圖6 蘇門答臘地震

2004年12月26日上午7:58(北京時間上午8時58分),印尼北部蘇門答臘島海域發生9.1級地震,數十分鐘後地震引發的海嘯席捲了南亞、東南亞十多個國家的沿海地區,這次印度洋地震引發的海嘯波及印尼、斯里蘭卡、泰國、印度、馬來西亞、孟加拉國、緬甸、馬爾地夫等國,遇難者總數將近30萬人,近千萬人淪為難民。這是近百年來地球上最嚴重的世紀大災難之一。災難過後人們再次醒悟,一個行之有效的全球性、區域性的海嘯預警系統是多麼重要。

圖7 近半世紀8.0級以上地震分布

其餘兩個地震帶分布是:歐亞地震帶和海嶺(大洋中脊)地震帶。

2

歐亞地震帶

全球第二大地震活動帶。橫貫歐亞兩洲及部分非洲地區。其中一部分從堪察加開始,越過中亞,另一部分則從印度尼西亞開始,越過喜馬拉雅山脈,它們在帕米爾會合,然後向西伸入伊朗、土耳其和地中海地區,再出亞速海。所釋放的地震能量佔全球地震總能量的15%。中國大部分地區處於此地震帶中,此帶內也常發生破壞性地震及少數深源地震。它與第三紀阿爾卑斯褶皺帶基本一致,這說明阿爾卑斯構造運動的影響一直延續到現在還未結束。中國大陸內地震基本分布在歐亞地震帶。

圖8 歐亞地震帶分布

3

海嶺(大洋中脊)地震帶

海嶺地震帶分布在環球海嶺的軸部和兩海嶺之間的破碎帶上,大陸上的加利福尼亞和東非地震帶可能是海嶺地震帶的延伸。總長約65000km,寬約1000——7000km,其軸部寬100km左右。海嶺地震是從西伯利亞北岸靠近勒那河口開始,穿過北極經斯匹次卑根群島和冰島,再經過大西洋中部海嶺到印度洋的一些狹長的海嶺地帶或海底隆起地帶,並有一分支穿入紅海和著名的東非裂谷區。海嶺地震活動帶的地震活動性較之前兩個帶要弱得多,而且均為淺源地震,尚未發生過特大的破壞性地震,與大陸地震不同,海嶺地震發生在地幔頂部,不是發生在地殼裡。

圖 9 海嶺(大洋中脊)地震帶分布

美術編輯:趙亞楠

校 對:王潤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編亞楠 的精彩文章:

圖說地球‖火山彈
圖說地球‖星狀沙丘數值模擬

TAG:美編亞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