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於運動 還是靜默
動與靜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對矛盾,尤其涉及到如何養生,也就是在養生之道的具體實施時,如何處理動與靜的關係,意見就不統一了。
自古對養生就有兩種不同觀點。
一種是主張多動,如漢代名醫華佗,他認為「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他創造的「五禽之戲」就是一種模仿動物活動的引導法。後期發展起來的按摩術、太極拳、八段錦等都是以「動」為思想基礎發展起來的養生法。
也有另一種強調以靜為主的養生學派。道家是代表,老子的《道德經》就說過「致虛極,守靜篤」。接受道家思想的古代醫經《黃帝內經》更是強調「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也就是說養生的要旨在一個「靜」字。只要能做到虛極靜篤,人體內的精氣就能持而不耗損,這樣外邪就無從入侵,病怎麼會來呢?所用的方法主要是我們所說的「氣功」。如靜坐練功法,此功法提出一種「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的呼吸原則,謂之「吐納術」,此術通過有意識的呼吸來練功,達到防病養生目的。
那麼就養生而言,究竟應以靜為宜,還是以動合適呢?
我國古代有句俗語叫「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指的是白天勞作,夜晚休息的規律。它也包含著我國古代人民對生活需要有動、有靜、有勞、有逸、有張、有弛的相結合的大道理在內。也符合中醫養生力求平衡、中庸、陰平陽秘的核心理念。
現代人如何做到動靜結合呢?
我的理解「動」要小動、勤動、晝動、主動,就是說活動不要劇烈,盡量在白天增加活動量,並且要按照自身的節奏活動,不要做極限運動。否則易損耗氣血,傷及筋脈。現實中有不少運動損傷,甚至造成猝死的例子。很多與運動方式不當有關。
「靜」要「心靜、夜靜、神寧」。夜間盡量不要運動,不要熬夜,卧床休息,使五臟安寧。心神寧靜,是養生的關鍵,但似乎很難做到,這裡有幾點建議:首先飲食上多素少葷;降低慾望,不與外界他人比較;嘗試喝茶、書法、太極拳等形式的活動,因為這些都要求人要形神俱煉,此時的精神要求高度集中,摒除各種雜念,以肢體的動作吸引精神,使之隨緩慢的動作而把精神集中到一點做到動中有靜,形動而心靜,以達養生至高境界。
當今人們的特點往往不能守「靜」,甚至不能獨處,大多心情急切,勤勉不懈。長此以往,耗血傷精,幾乎所有人都處於亞健康狀態。如何動靜合理、巧妙結合、因人而異的自我調節是養生的要訣。
TAG:小正醫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