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春季也缺水?醫生提示,中醫調理通常這樣做!
春天來了,你的皮膚渴了嗎?
原以為告別了寒冷乾燥的冬季,終於可以在這個生機勃勃、春暖花開的季節,穿上漂亮輕薄的春裝,哼著輕快的歌曲,心情美美地走在踏青的小路上。
也可以讓肌膚暢快呼吸,盡情感受春天的美好氣息。
但是,卻有很多人一不小心就被「皮膚乾燥」打了個措手不及,只能對「水靈靈」望而興嘆。那麼,春天皮膚乾燥應該怎麼辦呢?
(網路圖,僅供參考)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皮膚科主任楊志波介紹,皮膚乾燥是因為皮膚缺乏水分而出現的系列不適癥狀。
如皮膚緊繃不適、乾燥脫屑、不同程度瘙癢,有時也會伴有唇乾脫皮、鼻子焮熱、眼睛乾澀、大便乾結等癥狀。
年齡增長、氣候變化、飲食溫燥、熱水燙洗、護膚不當、睡眠不足、過度疲勞等都是導致春季皮膚乾燥的重要原因。
同時,皮膚乾燥也可能是皮膚疾患或內科疾病的一種常見臨床癥狀,如慢性濕疹、特應性皮炎、銀屑病、魚鱗病、乾燥綜合征、糖尿病等。
(網路圖,僅供參考)
春季,皮膚為什麼會更乾燥?
春季天氣轉暖,紫外線逐漸加強,會損傷皮膚細胞,從而促使皮膚受損,出現乾燥、老化、脫屑的癥狀。
所謂「吹面不寒楊柳風」,春風雖然煦暖,但連日吹拂,也會悄悄帶走皮膚中的水分,使得皮膚在春天裡顯得尤為乾燥。
尤其是中老年人群,皮膚屏障功能受累,導致經皮丟水水分增加,保水功能下降,肌膚更加容易缺水,皮膚的表面就變得更粗糙乾燥。
另一方面,護膚保養品使用過度也會使皮膚分泌油脂能力下降,導致乾燥缺水。同時,用過熱的水洗澡、使用鹼性或刺激性的香皂或清潔劑,也會導致皮膚乾燥進一步加重。
(網路圖,僅供參考)
如何判斷我們的皮膚「渴」了?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皮膚科主任楊志波介紹,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四個方面判斷皮膚是不是「渴」了:
1.洗完臉一小時左右仍感到面部皮膚緊繃,用手掌輕觸時無濕潤感;
2.身上皮膚經常呈現乾巴巴的狀態,有的地方有脫皮現象;
3.洗過澡後皮膚髮癢,尤以肋下、四肢及後背為甚;
4.皮膚乾燥嚴重到一定程度,會出現乾性脂溢性皮炎或乏脂性濕疹,表現為面部、軀幹皮膚乾燥,伴紅斑脫屑,自覺刺癢明顯。
專家提示,春季皮膚乾燥,一味通過護膚品「調理」往往收效甚微,短期內似乎有些改善,但卻容易對護膚品形成依賴性。其實從中醫角度「由表及裡」去調理,往往效果更好。
中醫如何調理皮膚乾燥?
1、見微知著,防患未然
中醫提倡「治未病」,重視預防,真正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出現輕度皮膚乾燥時,就應該注意皮膚的基礎保濕,適當選用潤膚霜、潤唇膏,緩解因水分丟失導致的皮膚口唇乾燥,使皮膚屏障功能正常發揮。
如果出現皮膚異常乾燥,一定不能忽視內在隱匿性疾病的發生,比如糖尿病、貧血等,需要儘早發現、早期治療,此外,各類慢性炎症性皮膚病也需要及時治療,以免延誤。
2、對症施治,調理有法
中醫臨床上將病理性皮膚燥症分為風熱肺燥、濕熱中阻、陰虛津虧、氣陰兩虛等證型,單純皮膚乾燥多因陰虛津虧為主。
中醫採用滋補肝腎、養陰生津、益氣健脾等治法達到防治皮膚乾燥問題。
老年人可適當服用六味地黃丸以滋肝腎之陰;脾虛體弱的女性可服用歸脾丸或參苓白朮顆粒健脾益氣,以助後天脾胃生化氣血津液之源。
因飲食肥甘辛辣之品導致濕熱中阻的男性,則可佐服龍膽瀉肝丸或三仁湯以除中焦濕熱以利氣血津液疏布。
(網路圖,僅供參考)
3、飲食規律,葯膳有方
春季燥邪較甚,飲食不宜太過溫燥,忌辛辣酒食,建議多吃富含維生素C和維生素B類的食品。
多吃水果蔬菜,如梨、銀耳、薺菜、蓮藕、豌豆、木耳、莧菜、胡蘿蔔、西紅柿、紅薯、金針菜等。
適當食用魚及瘦肉等動物蛋白質,保證氨基酸的供給,以補充皮脂腺的分泌。
老年人肝腎不足、陰血虧虛者宜「滋肝腎之陰,潤肺胃之燥」,可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杏仁、甘蔗等食物。
防治皮膚乾燥的葯粥或葯膳,如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糖糯米粥、黑芝麻粥、桃仁百合燕麥粥、紅花山楂糕、桑椹紅花飲、菊花豬肝膏、參芪鴿蛋湯、丹參鰻魚湯等。
(網路圖,僅供參考)
4、合理運動,起居有常
《黃帝內經》有雲「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這對指導調理春季皮膚乾燥也有實際意義。
從起居上講,一定要順應四時氣候變化,應注意顧護脾胃,調養營陰,起居規律,不妄作勞。
適當運動,可選擇散步或慢跑等有氧運動,皮膚微微汗出為度。選擇棉質內衣,不宜頻繁洗浴,忌熱水燙洗。心理上,要舒緩不良情緒,不宜急躁動怒,保持平和心態。
(編輯Anne)
指導專家: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皮膚科主任 楊志波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宣傳統戰科 何穰皮膚科唐雪勇
湖南醫聊每日分享權威、有趣、實用、及時的健康科普資訊,讓我們一起收穫健康,收穫幸福。
(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
※郴州小伙被砍傷,躺在縣醫院情況危急,醫聯體立即下派專家手術
※熬夜後,女人說話聽得清,男人說話聽不清?也許他真的不是故意的
TAG:湖南醫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