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沈英森用逍遙散治痛經的經驗

沈英森用逍遙散治痛經的經驗

沈英森

痛經為最常見的婦科癥狀之一,指行經前後或月經期出現下腹部疼痛、墜脹, 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適, 癥狀嚴重影響生活質量者。

現代醫學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兩類,原發性痛經指生殖器官無器質病變的痛經,佔90%以上; 繼發性痛經指由盆腔器質性疾病引起的痛經。現代醫學認為,原發性痛經的發生主要與月經時子宮內膜前列腺素增高有關,前列腺素 F2α( PGF2α) 增高是造成痛經的主要原因。

P

PGF2α 含量高可引起子宮平滑肌過強收縮,血管痙攣, 造成子宮缺血、缺氧狀態而出現痛經。血管加壓素、內源性縮宮素、β-內啡肽等物質的增加以及精神、神經等因素也可導致痛經的發生。治療上多採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製劑、口服避孕藥治療。

經驗總結

NO.1明確病因,深究病機

沈教授從中醫學角度認識本病,認為本病病位主要在沖任和胞宮,變化在氣血,失調於臟腑,表現為痛證。

關於其發病機理,《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候》中雲: 「婦人月水來腹痛者, 由勞傷氣血, 以致體虛, 受風冷之氣客於胞絡, 損傷沖任之脈。」指出了體虛受寒可引起痛經。《景岳全書·婦人規》雲: 「凡婦人經行作痛, 夾虛者多, 全實者少,即如以可按、拒按及經前經後辨虛實,固其大法也。然有氣血本虛而血未得行者亦每拒按, 故於經前亦常有此證, 此為氣虛血滯,無力流通而然。」指出痛經以虛實夾雜者居多,並對臨床辨治氣血虛所致的經前腹痛經極具啟發意義。《傅青主女科》雲:「經欲行而肝不應, 則拂其氣而痛生。」婦女經期或經期前後,血海由滿盈而溢泄,氣血由盛實而驟虛,胞宮、沖任氣血變化急劇,較平時易受致病因素的干擾,加之體質因素的影響,若此時受情志所傷或素體抑鬱,起居不慎或六淫為害等趁機而入,導致胞宮、沖任氣血運行不暢或失於濡養, 不通或不榮而痛。總而言之,痛經病位在胞宮、沖任, 「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則為其根本病機,實者可由氣滯血瘀、寒凝血瘀、濕熱瘀阻等導致胞宮氣血運行受阻,致「不通則痛」; 虛者可由於氣血虛弱、腎氣虧虛致胞宮失於濡養,「不榮則痛」。

NO.2三因制宜,針對病機

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說: 「女子以肝為先天」, 女性的經、帶、胎、產之生理現象雖與腎、脾、肝關係密切, 但三者以肝為樞紐 。沈教授認為,痛經是臨床常見的病症之一, 臨證每以實者或虛實夾雜者最為多見, 純虛者較少。病因雖有情志所傷、起居不慎、六淫為害等之不同, 而其沖任瘀阻, 氣血運行不暢, 胞宮氣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則痛」之病機則一。

沈教授根據多年臨床經驗,認為現代女性生活壓力普遍增大,且由於婦人之性感情脆弱, 情緒易於波動, 一有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 每易形成郁證,再加之婦人之經、帶、胎、產、乳皆以血為用,常相對處於血不足而氣有餘的狀態,血不足則肝血虛,氣有餘則肝氣亢,易導致肝主疏泄的功能失常,肝失調達,氣機受阻,氣滯血瘀,胞宮、沖任氣血運行不暢則發為痛經,故臨床上痛經以氣滯血瘀型最為常見。仲景雲: 「見肝之病,知肝傳脾, 當先實脾。」故治療上應以疏肝解郁、理氣活血、養血健脾為法。

NO.3逍遙散

逍遙散具有疏肝健脾,調和氣血,養血調經的功效,對此型痛經者頗為合適。沈老指出, 臨床上尚需根據不同情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隨證加減,方能取得較佳的療效。如經行小腹痛甚有血塊者, 可酌加桃仁、紅花、延胡索、益母草、五靈脂等增強活血化瘀之效; 若胸脅乳房脹痛甚者,可酌加枳殼、香附、鬱金、川楝子等以增強行氣止痛之功; 若肝鬱化熱者, 可加丹皮、梔子等清解鬱熱; 若寒凝胞宮者, 可加艾葉、吳茱萸等溫經散寒。

NO.4醫案

患者,女,43 歲, 因丈夫過世,2 月來月經紊亂, 經期腹痛,前三天尤為劇烈, 痛及腰骶、陰部和肝門。形體消瘦, 面色少華,睡時汗出,咽干口燥, 口臭, 乳房脹痛, 大便日 2 ~ 3 次, 質爛,舌紅,苔薄,脈弦細。

西醫診斷: 原發性痛經。

中醫診斷: 痛經,證屬肝鬱血瘀,沖任失調。

治宜疏肝解郁,活血調經。

處方:

柴胡10g,當歸 10g,茯苓 10g, 白朮 10g,

益母草 30g, 防風 10g, 浮小麥10g,糯稻根 10g,

丹皮 10g, 梔子 10g, 炙甘草 5g。

7 劑, 水煎服,每日一劑。服藥後,諸症好轉。

守方隨證加減, 續服 20 劑, 經來正常,隨訪未複發。

按:此人猝逢喪偶,為情志所傷,憂思鬱結,肝氣不舒,肝失調達,致使氣血運行受阻,肝木乘土,脾失健運,氣血化生乏源,肝鬱血虛則致使沖任失調, 發為痛經。誠如《傅青主女科》雲: 「經欲行而肝不應,則拂其氣而痛生。」故用逍遙散加減疏解肝鬱, 健脾和營。方中柴胡、茯苓、白朮疏肝健脾; 當歸養血活血; 益母草活血祛瘀,痛經之痛; 防風具升散之性,與柴胡相伍,辛能散肝鬱; 與術、苓相伍,香能舒脾氣。浮小麥、糯稻根除熱止汗; 丹皮、梔子清解鬱熱; 炙甘草補中益氣, 緩急止痛, 兼可調和諸葯。諸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養血健脾、調經止痛之功。

患者女,31 歲,自述每逢經期小腹疼痛。近日因不慎淋雨疼痛加劇,疼痛難忍, 伏卧屈足, 甚則嘔吐。月經量少, 色暗有塊,伴有關節疼痛, 自訴平時工作壓力大, 常有心胸煩悶之感, 舌淡苔薄,脈細。

西醫診斷: 原發性痛經;

中醫: 痛經, 證屬肝脾不和,寒凝胞宮。

治法: 疏肝健脾,溫經止痛。

處方:

柴胡 10g, 當歸10g,茯苓 10g, 白朮 10g, 生地 15g, 赤芍 15g, 生薑 3 片, 益母草30g,艾葉 10g,川芎 10g, 陳皮 10g, 青皮 10g。服藥 3 劑, 諸症好轉。守方加減,續服一月,經來正常,疼痛消失,未再複發。

按: 《張氏醫通》雲: 「經行之際……若郁怒則氣逆, 氣逆則血滯於腰腿心腹背肋之間, 遇經行時則痛而重。」患者平素工作壓力大,情志抑鬱,肝氣不舒,血行失暢,經期氣血下注沖任,則壅滯更甚,「不通則痛」,故發為痛經; 《傅青主女科》雲: 「寒濕乃邪氣也,婦人有沖任之脈,居於下焦……經水由二經而外出,而寒濕滿二經而內亂,兩相爭而作疼痛。」患者適逢經期, 又不慎淋雨, 寒濕之邪留而不去,阻滯沖任,與血搏結,故疼痛加劇。方中逍遙散疏肝健脾; 加生地養肝補血; 益母草、川芎活血祛瘀,通經止痛; 艾葉溫經,散寒,止痛; 陳皮理氣燥濕; 青皮疏肝破滯, 助柴胡解肝鬱。諸葯合用,共奏疏肝健脾、散寒祛濕、溫經止痛之功。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雲: 「女子陰類也, 以血為主。其血上應太陰,下應海潮, 月有盈虧, 潮有朝夕。月經三旬一下, 與之相符,故又謂之月水,月信也。」婦人以血為本, 以血為用, 月經的主要成分是血。肝藏血, 主疏泄, 血旺則沖脈盛, 沖脈即血海, 主月經正常來潮,故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有「女子以肝為先天」的說法。肝氣調達則任脈暢, 如此血海足, 任脈通, 故能月事以時下,經量、色、質正常而不痛。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 能統攝氣血; 肝腎同源, 精血互生。肝血有賴於脾土運化之水谷精微以充盈,而脾的運化又需肝的疏泄以推動。

婦科系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痛經 的精彩文章:

痛經喝蜂蜜水可以緩解嗎?有什麼方法緩解?
女人痛經很難受?不起眼的它是痛經良藥,一周吃2次,冷宮變暖宮

TAG:痛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