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每天古書畫:清 石濤 龔賢 繪畫作品

每天古書畫:清 石濤 龔賢 繪畫作品

今日導讀

一、美國繪畫精品展:美麗 以藝術的名義遼闊無邊

二、繪畫中那些藝術的人體

三、每天古書畫:清 石濤 龔賢 繪畫作品

四、精美攝影:這好像是我看到的最純凈的風景

五、瑞典繪畫:安寧的鄉村

六、碑帖欣賞:明 唐伯虎 《七言絕句四條屏》

七、法國繪畫:告訴你一些亮麗的身影

八、俄羅斯畫家 Glory Korobeinikov水彩作品

————————————————————————————

石濤(1642-1707)清代傑出畫家。原姓朱,名若極,小字阿長, 發為僧後,更名元濟、超濟、原濟、道濟,自稱苦瓜和尚,游南京時,得長竿一枝,因號枝下叟,別署阿長,鈍根,山乘客、濟山僧、石道人、一枝閣,他的別號很多,還有大滌子、清湘遺人、清湘陳人、靖江後人、清湘老人、晚號瞎尊者、零丁老人等。廣西全州(今全縣)人。明靖江王朱贊儀十世孫,父亨嘉因自稱監國,被唐王朱聿鍵處死於福州。時石濤年幼,由太監帶走,後為僧。凡山水、人物、花果、蘭竹、梅花,無不精妙。且能熔鑄千古,獨出手眼。其構圖之奇妙,筆墨之神化,題詩之超逸,都表現了他的風骨,早脫前人窠臼。

石濤輕視泥古不化之風,是明末清初畫壇革新派的代表人物。強調「畫家要面向現實,投身到大自然中去」,「搜盡奇峰打草稿」,創造自己的藝術意境。要「借古以開今」,從實際生活中獲得感受。其創造性,就表現在他個人心情與自然的交流,達到從古人入、從造化出的藝術境界。他的皴法是為山川「開生面」,用得很靈活。他分析畫中的「點」說:點有雨雪風睛,四時得宜;點有反正陰陽襯貼;點有夾水惡化墨,一氣混雜;點有含苞藻絲,纓絡連牽;點有空空洞洞,乾燥沒味;點有有墨無墨,飛白如煙;點有似焦似漆,遢透明;點更有兩點,未肯向人道破;有沒天沒地,當頭劈面點;有千岩萬壑,明凈無一點。直到年老力衰病重時,仍作設色山水冊書畫各十二幀。作品有:《松鶴圖》、《十六阿羅應真圖卷》、《疏竹幽蘭圖》、《枯墨赭色山水》、《雲山圖》、《蘭竹圖》、《喬松圖》以及《山水冊》。

——————————————————————————————————————

龔賢,(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金陵八大家之一。又名豈賢,字半千、半畝,號野遺,又號柴丈人、鐘山野老,江蘇崑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他與同時活躍於金陵地區的畫家樊圻、高岑、鄒喆、吳宏、葉欣、胡慥、謝蓀等並稱「金陵八家」;與清初著名詩書畫家呂潛並稱「天下二半」(龔賢,字半千;呂潛,號半隱)。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

龔賢是位既注重傳統筆墨又注重師法造化的山水畫家。其創作以五代董源、巨然的畫法為基礎,以宋初北方畫派的筆墨為主體,參以二米(米芾、米友仁父子)、吳鎮及沈周等人的筆風墨韻,同時結合自己對自然山水的觀察和感受,形成了渾樸中見秀逸的積墨法,不同於清初以王時敏為首的「四王」所倡導的筆筆有古意的創作格法。作品多寫金陵山水,長於用墨。

清 龔賢 把釣湖中

清 龔賢 臨流覓句圖

清 龔賢 松下清齋圖

清 龔賢 滿山新綠圖

清 龔賢 江村圖

龔賢的用墨最具特色,他主張墨氣要厚、要潤。為表現江南山水的滋潤景象,他繼承和發揚了宋人的積墨法,山石樹木多次皴擦渲染,墨色極為濃重,但濃重中又有細微的深淺變化和巧妙的明暗對比。大部分輪廓線與皴染渾為一體,又適當留出高光和堅實的輪廓。發展了墨豐筆健的畫法,形成渾厚蒼秀沉鬱的獨特畫風。他把山水畫藝術的表現技巧概括為四個根本方面:筆法、墨氣、丘壑、氣韻,並以創造丘壑為重。用筆「禿而老」,在描寫澗壑溪橋、茅亭古樹時,不著暈染而氣勢自然,蒼勁深厚。畫山石皴擦多至十餘次,而常以濃淡不同的厚重顏色,相當真實地刻划出濕潤多雨的山林景色,具有一種厚重濃淡、沉雄郁茂的獨特風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藝術收藏 的精彩文章:

輕閱讀:唐伯虎和文徵明是「發小兒」 但做人的差距挺大呵
外國繪畫:天大地大 沒有母親恩情大

TAG:書畫藝術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