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生:美國挑起貿易摩擦是要圍堵中國成為製造業強國
4月8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的首場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此輪美國對中國挑起貿易摩擦的核心是擔心中國成為製造業強國會對美國構成威脅,這實際上是十分不公平的,將給全球經濟帶來傷害。
張燕生認為,去年,全球的GDP、貿易、投資和製造業好不容易從長期低迷的泥潭裡拔出來,在這個時間點上中美髮生貿易摩擦會給人們對全球經濟的預期帶來傷害。2017年,全球經濟增速為3.6%,全球貿易增速也為3.6%,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約1.8萬億美元,全球製造業PMI增長約3.1%。「按照我國領導人的話來講,合作是中美兩個大國唯一正確的選擇。因此,我希望兩個大國能夠同舟共濟、共同合作。」
至於美國發動對華貿易摩擦的動機,張燕生指出,特朗普是為了「美國第一」、「美國優先」的目的,對「中國製造2025」亮劍,就是為了阻止中國成為一個製造業強國。但實際上這非常不公平,會給全球經濟帶來傷害。
張燕生說,過去四十年,中國是世界製造大國,但大而不強,這是因為那時候我們最重要的使命是完成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我的製造業的轉型是從代工開始,知識產權不是我們自己的,品牌不是我自己的,渠道不是我們自己的。為了發展市場經濟,我們寧可做小經濟體模式代工。那麼現在是不是應該從代工轉向自主的知識產權、自主的品牌、自主的營銷渠道?」
張燕生解釋道,中國希望通過中國製造2025從模仿走向創新,從過去四十年高速增長轉向未來四十年的高質量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講,中國像孩子一樣,有他的3歲,有他的8歲,有他的15歲,有他的18歲,他在不同的階段有他的計劃,使自己能夠走向綠色、共享、包容和創新。」
張燕生認為,美國應該尊重中國的發展需求,不該對中國動用貿易摩擦手段,中國目前對美國的回應還是「比較柔和的」。至於當前的貿易摩擦還要走多遠,他認為,其實比得是雙方的耐心,什麼時候雙方痛了就停了,不痛就不停。
他強調,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美日貿易摩擦相比,當前的中美貿易摩擦非常不一樣,因為中國是一個大國,自身的結構是非常多樣性的,有很大的迴旋餘地。「中國就像一個世界,因此,當前對中國的直接影響是不大的。」
至於美國說的要縮減100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張燕生認為,中國從美國進口大豆已經買到了進口是整個國內消費的85%,這對美國兩百萬農民有利,但會傷害到中國四五億農民
我還買嗎?就像我跟一個美國朋友講,我說你們老是讓我們進口農產品,我們進口農產品有利於誰呢?有利於兩百萬美國農民,它會傷害誰呢?它會傷害四億到五億中國的農民。
「這裡最重要的問題是,美國的高科技為什麼不可以對中國出口呢?這一次的摩擦不僅限制高科技出口,而且要斷絕未來高科技雙方合作的可能性——它不但要限制中國企業到美國投資,還要限制美國企業到中國投資。」張燕生說,「要是這樣搞的話,老大和老二下一步怎麼才能夠回到一個合作的基礎上呢?」
張燕生認為,從這個角度來講,還要從美國和中國的長遠利益考慮雙方貿易順差的問題。隨著中國原產地的不斷多元化——中國將是全球投資、全球生產、全球出口、全球物流、全球服務,中國的出口慢慢就會變成全球分布了,中國的順差會在一個比較長的時間持續減少。
打鐵還要自身硬。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未來四十年中國如何進一步深化改革?張燕生認為,在下一步的高質量發展中,資本市場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打造世界一流的直接融資體系,讓中國人每一個節省下來的銅板有效率地配置在我們需要的那些領域,比如創新、民生、綠色和協調發展。
張燕生認為,中國下一步會加大力度推進金融領域的改革開放和結構深化,尤其是直接融資。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更加充分地發揮香港的優勢。「如果能夠讓它和內地的金融發展結合到一起,我們未來在金融部分的國際競爭地位和下一步的現代化會比過去四十年走得更快、走得更好。」
(21世紀經濟報道)
※專訪霍尼韋爾特性材料和技術集團全球副總裁余鋒:中國區營收大增25% 環保技術十年內換擋
※華策一季度凈利預計驟降七成
TAG: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