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疑似圓明園虎鎣今在英拍賣 四嘆「國寶」回家路

疑似圓明園虎鎣今在英拍賣 四嘆「國寶」回家路

清康熙御制粉紅地琺琅彩開光花卉碗在進行拍賣。

中新網4月11日電 (吳合琴、趙慧穎)綜合報道,日前,從康熙「御用碗」以1.9億的成交價亮相香港,到疑似圓明園流失文物青銅器虎鎣(yíng)現身英國倫敦,文物界的動向牽動國人心。近年來,伴隨中國經濟、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遺落海外的中國文物迴流颳起一股風潮,部分文物堪稱「國寶」級別。流落海外的文物,究竟有著怎樣的身世?它們又承載了怎樣的歷史故事?

西周時期的稀有青銅器「虎鎣」將在英國肯特郡拍賣。(英國《華聞周刊》資料圖)

【斥哉!中方譴責英拍賣行炒作戰爭劫掠文物】

據此前媒體消息,英國坎特伯雷拍賣行將於當地時間4月11日,拍賣罕見的西周「青銅虎鎣」,這是一件疑似圓明園的流失文物。該拍賣行稱,此次被拍賣的「虎鎣」歷史可追溯至3000年前,估價約在12萬鎊至20萬英鎊之間(約合人民幣110萬至180萬)。

「虎鎣」到底是什麼?有說法稱,「虎鎣」是一種盛水的器物,且器型比較特別,三個腿柱一般為圓錐體,而這件為圓柱體腿柱。它一般是與「盤」類青銅器形成「組合套裝」。但也有說法認為,「鎣」實際上是備火長頸瓶,可能是一種油壺。因此,「鎣」的本來面目還有待研究。

對於上述拍賣,中國國家文物局發表聲明,稱多渠道與坎特伯雷拍賣行溝通,要求其遵守國際公約精神與職業道德準則,尊重中國人民的文化權益與民族情感,終止相關拍賣和宣傳活動。

4月9日,坎特伯雷拍賣行明確表示,拒絕撤拍上述文物。

國家文物局指出,強烈反對並譴責該拍賣行不顧中方嚴正抗議,執意拍賣疑似非法流失文物,並以戰爭劫掠文物為名進行商業炒作的行為。國家文物局不贊成境內機構和個人參與上述文物的競拍活動,並呼籲國際友好人士本著人文主義精神,共同抵制疑似非法流失文物拍賣。

幾經周折,清乾隆御制「粉紅地粉彩軋道蝴蝶瓶」回歸故里。(大公報攝)

【痛哉!逾1000萬件國寶流失海外】

「虎鎣」再次將大眾視線轉到文物流失與迴流的話題上。每件文物背後都有故事,在經歷「生死離別」後,有些依舊流落海外,有些則能回歸「故里」。回望悠悠歲月,它們身上雕刻的不僅是藝術紋理,更是歷史的沉重烙印。

上述「虎鎣」之前的擁有者——英國海軍上校哈利?劉易斯?埃文斯,在和家人的信件中,曾詳述了他參與洗劫圓明園獲得青銅器等珍貴文物的過程,這些信函與文物一起被發現。

目前雖無法斷定該物確為圓明園流出,但回首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圓明園時,其洗劫的文物遠不止「虎鎣」。當年大量珍貴文物被劫、被毀。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1840年以來,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海外。另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全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了164萬件中國文物。

金龍紐「皇后之寶」,是1922年溥儀和婉容結婚時按照清代制度製造的。(中新社記者 譚達明 攝)

【哀哉!清末文物流失嚴重 溥儀:不知怎麼辦】

過去,因外界的劫掠造成大量中國文物損失,但中國人自己造成的流失也不在少數。末代皇帝溥儀在自傳《我的前半生》中,就詳細記述了清朝寶物的璀璨以及文物流失的嚴重情況。「明清兩代數百年來帝王收集的寶物,除了先後兩次被外國士兵拿走的以外,其餘大都留在宮中。這些都沒有清點,就算有記錄也沒人檢查,所以有沒有不見、有多少遺失也沒人知道。」

「現在想來,這宛如一場大掠奪。參加掠奪的,上下交相賊。換言之,大概有機會偷的,沒有不去偷,簡直是天不怕地不怕。」

偷的方法千百種。太監趁夜摸黑踹開保存文物的倉儲大門,撬開門鎖,拿走寶物。大臣、官員們也巧立名目借出寶物,偽裝合法地把文物帶出,卻從此有去無回。溥儀知曉這些事,但不知怎麼辦,只是回想:「我只想著其他人正在偷走我的財產。」

清朝末年,紫禁城所在地成為中國藝術品流出的主要渠道;辛亥革命後,上海也加入文物買賣市場行列。當時的上海商人因將文物高價賣給歐美人士嘗到甜頭。歐美人士回到母國,再以更高價轉賣致富。

陝西渭南博物館展出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中的四枚獸首「牛首、虎首、猴首、豬首」。(中新社記者 張一辰 攝)

【幸哉!國人掀國寶迴流潮 海外華人他鄉遇故知】

「國寶」的流失,成為中國人心中深深的痛。從90年代後期開始,一系列流失文物陸續回到中國,支持這股「迴流潮」的,正是不斷增強的中國經濟實力。對於旅居海外的華人而言,在國外博物館裡看到中國文物的經歷,稱得上是一次尷尬而又痛惜的「他鄉遇故知」。近年來,中國有哪些絕世珍寶失而復得、重歸故土?

「十二生肖獸首」

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中的牛首、虎首、猴首、豬首一起現身湖北宜昌。(中新社記者 王康明 攝)

這些用青銅製作的十二生肖獸首,是圓明園中珍貴的寶物。它們誕生於乾隆盛世,造型兼具了中西方的藝術特點。時光倒退158年,北京圓明園的海晏堂前坐落著一個造型別緻的扇形噴水台。十二生肖的獸首人身像擺放在石台兩側,每隔兩小時,代表這個時辰的生肖像便會從口中噴出水來,設計精巧。乾隆皇帝對這個十二生肖的水力鍾非常喜愛,據說有時還會專程到圓明園,欣賞正午時分獸首一起噴水的畫面。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自此流失。

2009年2月,一境外機構舉行鼠首、兔首的拍賣,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最終,兩件獸首被法國皮諾家族購得,並以其家族名義歸還中國。目前十二生肖獸首共有七尊回國,分別為鼠、兔、猴、虎、馬、豬、牛,龍首保存完好但短期內不會現身,而其他的獸首從離開圓明園至今,未發現任何照片資料和文獻記載。

《洛神賦圖》

《洛神賦圖》(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資料圖)

還記得2015年故宮博物院的《石渠寶笈》特展嗎?如果說《清明上河圖》是武英殿的明星,那麼《洛神賦圖》則是延禧宮當之無愧的領銜者。

《洛神賦圖》取材於曹植的《洛神賦》,是東晉顧愷之的畫作。它將「曹植與洛水之神相會、相知、相愛,卻因人神之戀無望而依依惜別」的凄美愛情故事表達得淋漓盡致。這幅畫的原作遺失,現存於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別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和美國弗利爾美術館。

「皿方罍」

「方罍之王」皿方罍的器身與器蓋合二為一。(中新社發 陳飛 攝)

這座全身漆黑髮亮的青銅器名叫「皿方罍(音同『雷』)」,是中國古代的一件盛酒器。它的身上雕刻著各式花紋,整器雄渾莊重。罍誕生於30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絕跡於戰國時期,在歷史上流行時間較短。在皿方罍誕生之時,世界上很多地方仍處於原始文明,它的存在見證了中國燦爛古文明。

1919年,皿方罍出土於湖南桃源一個小山村中,隨後器身被文物商購買流失海外。2014年,皿方罍出現在紐約佳士得亞洲藝術品拍賣會上。為了幫助國寶回家,湖南省博物館致信佳士得商議洽購事宜。國內拍行和買家也表示支持,呼籲華人個人藏家放棄購買。最終湖南博物館成功購得器身,自此,這件分離了近一個世紀的青銅重器,終於「身首合一,完罍歸湘」。(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海爾家電全球品牌峰會召開 原創科技被業內爭相模仿
中國2018年GDP預期目標增長6.5%左右

TAG:中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