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昆蟲學大師
20世紀初葉是個大師輩出的年代,誕生了像愛因斯坦、居里夫人、普朗克、薛定諤、富勒、洛倫茲、玻爾等偉大的科學家。這些大師們的理論與發現推動了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
1927年索爾維會議上大師們的合影 來源:網路
上述這些大師不用小編多說,大家一定對他們耳熟能詳啦。今天要隆重介紹的是有著昆蟲界「荷馬」之稱的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1823年-1915年)。也許法布爾的名字大家聽上去有些陌生,成就不能與上述偉大的科學家相提並論,也非昆蟲學科班出身,但是他憑藉著對昆蟲的眷戀,對自然的摯愛,寫下流傳至今的《昆蟲記》一書,終成大師。
法布爾 來源:網路
1823年法布爾出生在法國南部叫做聖萊昂小村的一戶農民家庭,童年時代的法布爾就對自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由於家境拮据,不得不輟學回家賣檸檬、當鐵路工人分擔父母的壓力,期間他通過自學考取了沃克呂茲師範學校並獲得獎學金,成為該校的一名師範生。少年法布爾對昆蟲與自然的痴迷依舊不改,他常常不務正業,在課堂上偷偷的研究甲蟲,導致學習成績退步,迫於將來的謀生手段,不得不告別心愛的蟲子,好好學習生存的技能。畢業後他當了一名教師,1847年被派往科西嘉島教書,正是這次經歷,改變了法布爾的人生。
在島上他遇到了植物學家雷基安與博物學家莫干-唐東,在二人的影響下法布爾決定餘生用來研究昆蟲。1853年他自學取得了自然科學博士學位,次年偶然研究節腹泥蜂,1857年發表《節腹泥蜂習性觀察記》修正了前輩杜福爾的錯誤觀點。
貧窮一直困擾著這位滿懷理想的昆蟲學家,在阿維尼翁的17年,他在教書之餘,樂此不疲地在野外研究昆蟲,留下了大量的觀察筆記和實驗記錄。由於他公開傳播自然科學知識,遭受封建保守勢力的抨擊,1870年他辭去教師,舉家搬去奧朗日,依靠編寫科普書籍維持生計,1878年《昆蟲記》第1卷問世,1879年他終於擁有一間朝思暮想的實驗室,一塊不毛之地,卻是昆蟲最鍾愛的土地,他取名為「荒石園」。餘生的三十幾年,法布爾就隱居在此,一邊繼續觀察昆蟲,一邊整理前半生昆蟲學研究材料,完成了《昆蟲記》的後9卷。1907年,84歲高齡的法布爾已無法繼續為昆蟲譜寫詩篇,只得將第11卷而寫的兩章作為第10卷的附錄。
法布爾 來源:網路
《昆蟲記》的出版震驚了科學界和文學界,榮譽像雪片似的飛向荒石園。他成為比利時昆蟲學學會名譽會員,俄國、法國、倫敦和斯德哥爾摩昆蟲學會會員。獲得了斯德哥爾摩科學院林奈獎章,法國學術界和文學界推薦法布爾為諾貝爾文學獎後選人。
1915年10月11日,92歲的法布爾走完了他的一生,在他最最鍾愛的昆蟲的陪伴下,靜靜的長眠在荒石園。
正在觀察昆蟲的法布爾 來源:網路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法布爾是如何描述昆蟲形態特徵的。 「南方有一種昆蟲,至少同蟬一樣令人感興趣,不過名聲要小得多,因為它從來不出聲。如果上天賜給它一副音鈸,具備深得人心的第一要素,再加上非同一般的體形和習性,那麼它準會讓蟬這著名男歌手的聲譽黯然失色。我們這裡的人把它叫作"禱天主",它的學名叫修女螳螂。
科學術語和農民樸素的辭彙是吻合的,都把這古怪的生物看成是一個傳達神諭的女預言家,古希臘人早就把這昆蟲稱為"占卜士"、"先知"。……它那寬大的綠色薄翼像亞麻布裙裾一樣長長地拖曳在地;前足就像人的手臂一樣伸向天空,活脫脫一副祈禱的姿勢。」——摘自《昆蟲記》第5卷第十八章 螳螂捕食。
廣腹螳螂
教科書上是這樣描寫螳螂特徵的,「中至大型昆蟲,頭三角形且活動自如;前足腿節和脛節有利刺,脛節鐮刀狀,常向腿節摺疊,前足為捕捉足;前翅皮質,為覆翅,後翅膜質;腹部肥大」。相較法布爾筆下的螳螂,教課書的描寫是多麼的平淡無味,乏善可陳。
棕污斑螳螂
當小編第一次讀到《昆蟲記》此章節時,突然醒悟原來還能如此這般生動的描寫昆蟲,腦海里不由得出現了一個虔誠的修女跪在地上雙手合十默默地向天主祈禱得樣子,感覺螳螂在法布爾筆下已經不在是昆蟲了,活脫脫就是一個人!他一定是心存著對昆蟲的眷戀和認認真真的觀察螳螂許久後,才能把其形態特徵描寫的如此栩栩如生,細節把握的如此精準。
縱觀法布爾的一生,貧窮相伴,物質的缺乏,卻不能絲毫改變他對探索昆蟲的志向,終成一代大師。這讓小編聯想到自己當學生的時候只想著如何完成實驗,如何順利的畢業,卻完全違背了初心,現在想想著真是羞愧。願大家可以不受世俗的羈絆,堅持自己的夢想。
TAG:昆蟲的勝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