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大舉辦聖約翰大學文獻展:從這裡走出的留學生你都知道嗎?
【下載華輿APP,海外生活更有趣】
誕生於1879年的聖約翰大學是中國第一所現代高等教會學府,在當時有「東方哈佛」的美譽。
聖約翰大學英文畢業證書。(資料圖)
「光與真理——慕光簃藏聖約翰大學學人翰墨及校史文獻展」今年3月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舉辦。
此次展覽致力於還原一段歷史。策展人丁小明搜集了50餘幅與聖約翰大學有關的社會名流書畫,以及《約翰聲》、《約翰年刊》等70件珍貴校史文獻,力圖重現聖約翰時代的光輝燦爛。
說起民國時期的大學,人們脫口而出的或許會是西南聯大,對於上海聖約翰大學,知者寥寥。實際上,這座由美籍猶太人創辦的高等學府,對中國近代教育的深刻影響,絲毫不亞於當時任何一所大學。從這裡走出的留學生,後來更是成為了各行業的精英。
中國首個全英語授課的大學
上海聖約翰大學(St. John』s University)是中國建國前14所教會大學之一,1879年由美國聖公會創建,前身為聖約翰學院。
1896年,在校長卜舫濟(F. L. Hawks Pott)的帶動下,學校形成文理科、醫科、神學科及預科的教學格局,所有課程均使用英文教材、用英語教授。
1905年,中國廢除「科舉制」,聖約翰正式升格為大學,並設文學院、理學院、醫學院、神學院4個學院以及一所附屬預科學校(後改設附屬中學),畢業生可以直接進入美國大學深造。它不僅是中國首個全英授課的大學,也是中國當時最優秀的大學之一,被冠以「東方哈佛」的美譽。
1921年,學校創辦了中國乃至亞洲第一個新聞專業。1942年,聖約翰大學成立建築工程系,這同樣是近代中國最早全面引進現代建築思想的教學機構。
1935年聖約翰大學校園景色。(資料圖)
課堂里休息的女同學。(資料圖)
在短短數十年的辦學之中,聖約翰大學敢為天下先,一次又一次的引領了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始終走在當時高校的前列。孫中山先生也曾在此演講,充分肯定其影響力。
從聖約翰走出去的留學生,後來廣泛活躍於中國社會各個領域。他們當中有民國政府政要宋子文,外交家顧維鈞,作家林語堂、張愛玲,建築設計師貝聿銘,語言學家周有光,中國現代會計之父潘序倫……
作家林語堂:在聖約翰大學把英文學通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林語堂和張愛玲是為數不多的在國內成名、而後移居海外的作家。兩人的英文造詣,也相當高。
林語堂。(資料圖)
林語堂1912年進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又留學美國、德國,他寫的《吾國與吾民》、《唐人街》、《京華煙雲》等英文作品曾受到海外讀者極大歡迎。
「我很幸運能進聖約翰大學,那時聖約翰大學是公認學英文最好的地方。由於我刻苦用功,在聖大一年半的預備學校,我總算差不多把英文學通了……」
林語堂在校期間,還擔任《約翰年刊》主編一職,所撰文章,風趣幽默,令人忍俊不禁。值得一提的是,這次華東師大的展覽,就有展出《約翰年刊》部分珍貴文獻。
而張愛玲曾以優異成績考取英國倫敦大學,後因戰爭轉入香港大學,1942年秋季又轉至上海聖約翰大學。她在這裡度過了最後一段學生時光。
但聖約翰是出了名的精英化辦學,學費極其昂貴(據周有光回憶,每學期需要200多銀元)。張愛玲雖出身貴族,但彼時家道早已沒落。她先是半工半讀,但終究入不敷出,只讀了兩個月(也有說是一學期)便輟學,靠賣文為生。
沒拿到文憑,張愛玲自是十分失落,她曾在小說《花凋》里寫道「女兒的大學文憑原是狂妄的奢侈品」這樣的句子,可見當時的困境。
張愛玲。(資料圖)
展出的張愛玲信札。(資料圖)
雖然和聖約翰緣分短暫,但張愛玲對其感情很深。她在文字里一再提到英國下去軍營的蘇格蘭風笛還有學校附近的麵包店。1943年靠寫作成名以後,張愛玲在聖約翰的同學,不管是認識的或是不認識的,都十分願意同這位才女一起喝茶。一些家境好的同學,更是積極張羅家庭沙龍,把她尊為上客。
建築大師貝聿銘:從上海看到了未曾見過的未來
美國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與法國華人畫家趙無極、美籍華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譽為海外華人的「藝術三寶」。
1935年,貝聿銘從上海聖約翰大學預科畢業後,先後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攻讀。
貝聿銘。(資料圖)
貝聿銘設計的作品:巴黎盧浮宮玻璃金字塔。(圖片來自網路)
在被譽為「東方巴黎」的上海,貝聿銘接觸到了新的建築、藝術和生活方式。「我從上海,略微看到了我在蘇州未曾見過的未來或是未來的開始」。
在此後長達70年的建築設計生涯中,他在世界各地留下了著名的地標性建築。美國肯尼迪圖書館、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中國駐美大使館、巴黎盧浮宮玻璃金字塔……這些設計均出自貝聿銘。
學校沒有了,但世界各地的校友會仍在
因為種種原因,1952年,聖約翰和其他教會大學一樣被裁撤——政治系被併入華東政法大學;外語、新聞、歷史等系併入復旦大學;教育系、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生物系併入華東師範大學……原校址歸為華東政法學院使用,從此聖約翰大學成為了歷史名詞。
聖約翰大學土木系1955年留影。(圖片來自澎湃)
儘管它早已不復存在,但聖約翰人卻一直記得母校,在世界各地都有校友會。「我收藏了一張照片,上面寫著 『聖約翰大學土木系1955級留影於六三堂』。1955年聖約翰的土木系已經被併入同濟了,可是這群學生依然還是跑到聖約翰校址里留影,這種精神是難得可貴的。」策展人丁小明說。
他還透露,展覽期間,聖約翰醫學院1950級校友郭德文前來參展,並在《約翰年刊》中找到了當年風華正茂的自己。93歲高齡的郭老在留言薄上寫下了:「參觀了聖約翰大學的展覽材料,感到似乎已回到當年在學校求學的感覺,很有依依不捨的心情。」
參考資料:
澎湃新聞,2018年4月8日,華東師大辦聖約翰大學文獻展:校長卜舫濟和他的學生們
崑山杜克大學,2018年1月19日,近代博雅通識教育先行者:上海聖約翰大學
北美留學生日報,2017年4月27日,「富八代」 的百歲貝聿銘,讓世界人見識了華人的才華可以有多高
我的人生故事(周有光著),2013年,當代中國出版社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來源:談資 編輯:姜濟晗
※中美貿易摩擦升級!中國為何選在4月1日半夜重拳反擊?
※大國外交開新篇 彌合世界謀共贏
TAG:華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