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開元通寶值錢嗎?市場怎麼樣?年代這麼久的古錢價值應該很高吧?

開元通寶值錢嗎?市場怎麼樣?年代這麼久的古錢價值應該很高吧?

隋煬帝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正值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隋唐國公,太原留守李淵趁機起兵,攻克隋都大興,自封唐王,立隋煬帝孫楊侑為帝。不久廢楊侑並自立為帝,改大興為長安,建立唐朝,隋亡。唐朝初建,為統一全國,簡化軍餉籌集步驟,故唐朝建國伊始仍然沿用五銖錢。在唐朝始鑄開元通寶之前,始於漢代的五銖錢在全國已流通700餘年之久。期間歷經王朝盛衰,大小輕重已無統一標準。即使是版式最簡單的隋五銖也有大小多種規格。再加上前代的北周,北齊和南朝錢幣的流通,通貨之狀極其混亂,又由於隋末戰亂,貨幣大幅貶值,百姓生活非常困苦。所以當唐朝局勢穩定後,為適應其統治需要,於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頒詔廢五銖錢,由唐高祖李淵親自主導,給事中歐陽詢監製,改鑄統一的開元通寶。

在開元通寶始鑄之後,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於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滅掉盤踞朔方的梁師都,成為了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時,封建地主經濟與文化在全國範圍內得到了較長時期的穩定發展,整個封建社會的經濟與文化均呈現出繁榮景象。唐太宗於公元626年8月即位後,勵精圖治,審慎地調整了統治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諸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封建國家出現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史稱「貞觀之治」。唐玄宗李隆基於先天元年(公元712年)登基後,在位44年,歷經先天,開元,天寶三個年號。在他統治的開元年間,唐朝進入極盛時期,是唐朝高度發展的黃金階段,史稱「開元盛世」。在農業方面,均田制的推行,使耕地面積擴大,百姓生活殷實富足,府庫充實。詩人杜甫在《憶昔詩》中寫到:「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當時的興盛情景。此時的唐朝,城市商業興旺,交通發達,很多城市都設邸店,為商人服務,並出現了原始的匯票「飛錢」(或稱「便換」)和信用機構「櫃坊」,當時商品交換活躍、錢幣收支頻繁程度可見一斑。唐代冶煉技術取得新成就,全國有168個銀、銅、鐵、錫冶煉所,金屬器物以捶擊與澆鑄製為主,運用切削、刻鑿、焊接等技術,效率大大提高。可見,開元通寶的鑄行對歷史的進程有著良好的推進作用。

開元通寶為唐代貨幣。錢幣在唐代始有「通寶」。唐初沿用隋五銖,輕小淆雜。唐高祖武德四年,為整治混亂的幣制,廢隋錢,效仿西漢五銖的嚴格規範,開鑄「開元通寶」,取代社會上遺存的五銖。

最初的「開元通寶」由書法家歐陽詢題寫,面文「開元通寳」,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圓錢,規定每十文重一兩,每一文的重量稱為一錢,而一千文則重六斤四兩。

中文名

開元通寶

外文名

Kaiyuan Tongbao

製造年代

唐朝初年至宋朝初年

材 料

銅,金,銀,鉛,鐵等

錢幣直徑

2.2厘米-2.6厘米

錢文撰寫者

歐陽詢

始鑄時期

唐高祖武德四年

官方停鑄日期

宋太祖開寶八年

質 量

1.7克-5克,通常重4克

錢文字體

隸書,間有篆書成分

錢幣特徵

非年號錢

錢文釋義

開闢新紀元的流通寶貨

除銅質開元通寶外,唐朝也鑄造過金、銀質開元通寶。(另外還有玳瑁、鐵、鉛等材質)這兩種貴重金屬幣僅限皇家賞賜,供顯貴玩賞,並不投入流通,因此存世量極小,尤其是金開元,更彌足珍貴。金開元通寶是仿銅開元通寶鑄造,並不作為流通貨幣使用,為宮廷賞賜錢。有詩曰:「開元皇帝掌中憐,流落人間二十年,長說承天門上宴,百僚樓下拾金錢。」可見唐開元盛世的奢華。1970年西安何家村出土30枚金開元通寶,是那個時期唯一的一次發現,足見其珍稀程度。[1]

開元通寶是唐代第一種貨幣,也是發行量最大,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由於其質量合理,通貨控制得當,錢幣做工比較精美,故深受百姓喜愛。開元通寶已經成為大五帝錢的一部分,具有辟邪,旺財的功效。

另外,許多人都認為開元通寶是年號錢,理由是唐玄宗李隆基有個年號是開元,這是錯誤的。開元通寶是非年號錢,在唐代初年就已經鑄造,是由歐陽詢親自題字,歐陽詢是初唐人物,而李隆基生於盛唐,二人生活年代相差百餘年,從年代上講,歐陽詢就不可能給李隆基的鑄錢題字。而李隆基將年號定為開元,純屬巧合。

鑄制

編輯


在質量上,一般的開元通寶每文重一錢,每十文重一兩,每貫(即一千文)重六斤四兩。每文重二銖四絲,摺合質量約4克。但在唐玄宗開元年間,由於處於盛世,開元通寶的銅料增加了一到二成,這時的開元通寶質量約為4.5克至5克,因而厚重的開元通寶也多半是此時鑄造。在樣式上,初唐開元通寶光背無文,中唐起錢背開始有星、月及其他紋飾,晚唐會昌開元則在錢背面加上錢局所在地名。經過三百餘年鑄造,版別複雜。唐代以後仍有冶鑄,但樣式大多與唐有別。在規格上,開元通寶基本是小平錢,但唐代也鑄有少量「開元通寶」折十大錢,屬開爐紀念性質,後代也有偽造。

《舊唐書·食貨志上》記載:「武德四年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開元錢之文,為給事中歐陽詢制詞及書,文字莊重、雋秀、挺拔,時稱其工。其字在篆隸之間,其詞先上後下,次右左讀之(即直讀,讀作開元通寶)。自上及右迴環讀之(即旋讀,讀作開通元寶),其義亦通,流俗謂之開通元寶錢。」

錢文讀法分析

編輯

從《舊唐書》的記載中看,規範讀法是「開元通寶」。但也能從記載中了解到有些人將錢文讀成「開通元寶」。從字面意義上講,兩種讀法都有道理。

從文史依託上講,「開元通寶」讀法中的「開元」一詞最遲在東漢初年時就已經出現。東漢初期著名學者,史學家班固在他的文章中屢次提及「開元」一詞。他在《漢書·李尋傳》中寫道:「漢興至今二百載,曆紀開元,皇天降非才之右,漢國再獲受命之符。」他還在《東都賦》中寫道:「夫大漢之開元也,奮布衣以登皇位。」兩處的「開元」均指開國,開闢新紀元之意。至於「通寶」一詞,則為歐陽詢首創,意為流通中的寶物,故錢幣在唐代始有「通寶」。「開通」一詞在唐以前古籍中指打通,疏通,引薦之意。「元寶」一詞在西晉陳壽的《三國志》中有記載,指不可多得的人才。但二者均與錢文含義根本搭不上邊。故可見讀成「開元通寶」有文史依託,顯得自然。而讀成「開通元寶」則缺乏文史依託,顯得突兀。另外,從精神內涵上來講,「開元通寶」能體現出唐朝包羅萬象,恢弘大氣,奮發進取的精神,也符合唐朝的時代背景。而「開通元寶卻無法體現任何積極向上的精神。從鑄期上來講,開元通寶作為非年號錢,鑄期很長。開元通寶經久不息的奧秘就在於它被統治者們看做是吉語錢。讀成「開元通寶」能明顯體會到吉語就是「開元」,而讀成「開通元寶」卻無法體現任何吉語。故綜合以上分析,《舊唐書》的記載是正確,可靠的,而錢文的正確讀法就是「開元通寶」。

近代泉學家唐石父先生,力排眾議,師古不泥,從歷史典籍入手,正本清源,認真考證,對該錢的正確讀法,在理論上作出詳盡精闢研究。明確指出,唐武德錢文應為旋讀,即「開通元寶」。他在《中國古錢幣》一書中列舉了五方面的例證。一是生活在隋唐之際的詩人王梵志的《奉使親監鑄》中記載:「奉使親監鑄,改故造新光。開通萬里達,元寶出青黃。本性使流傳,涓涓億兆陽。」他是「廢五株,行新錢」的親歷者,他詩中的「開通萬里達,元寶出青黃」解釋了「開通」為了流傳萬里,「元寶」則在青黃不接之際出現。二是唐錢七種,六種皆為旋讀,可見唐代讀法以旋讀為主。三是日本錢幣是受唐代錢幣直接影響,確切說是受開通元寶直接影響鑄造的,而日本皇朝十二錢都是旋讀,無一例外。四是後世錢文鑄有周通元寶、漢通元寶、宋通元寶。宋歐陽修《歸田錄》中有「國家開寶中所鑄錢,文曰宋通元寶」,足以證明是旋讀。五是如果稱開元通寶,那自唐武德年間,開元一詞變為常用詞語,甚為通俗,唐玄宗擬議新紀元時便不應該再用開元作為年號。

材質

編輯

銅質開元通寶是比較常見的一類開元通寶,由於年代較遠,出土錢幣較多,故大多表面有銹,磨損嚴重。初唐外郭較細,中唐以後外郭變寬變粗。開元通寶一般內郭較細,圓穿鑄造方正。錢文為隸書「開元通寶」四字直讀。通字「甬」頭極有特色,融合了篆書的特點。「開元通寶」版制較多,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開元輪廓精細,文字精美;中期錢背多鑄有星、月等各種紋飾;晚期的由於銅料冶煉不精,鑄幣粗糙,以「會昌開元」為代表。又「開元通寶」四字中元字形不同時期形有小異,「元」字第二筆有左挑、右挑、雙挑區分,其中又以後兩者較少見。

鑒別方法

編輯


開元通寶,尤其是初唐的,用料講究,做工較為細膩,因年代久遠,內部成分會有變化。銅質被氧化,盡脫火氣。將真品開元擲於地上,聲音暗啞低沉,而偽品則清脆響亮。


真品開元通寶很多都是從土中挖掘得到的,有純正的泥土香味,而偽品銹色來源於迅速的化學反應,往往有刺激性氣味。


用縫衣針對生坑開元通寶進行試挑,把縫衣針針頭向下豎直下壓,放手後,真品開元通寶上的縫衣針會掉下去,而偽品由於做的銹往往富有一定彈性,針不會掉落。


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可以拿與幾個開元通寶相同質量或相同體積的同種物質,真品的開元通寶在相同質量的情況下,體積也相同。而偽品在相同質量的情況下,體積比它同一種物質大;在相同體積的情況下,質量比它同一種物質小。如果是不同質量和不同體積的,而且是同一種物質的,則計算它們的密度,再比較,密度與同一種物質相同或接近的是真品,但是密度比同一種物質小的是偽品。


對於會昌開元鑒別應加以注意。史料記載會昌開元有23種,是各州錢局鑄錢時於錢背加蓋鑄局地名的一類特殊開元錢,這種開元通寶錢幣字體十分隨意,很不規整。其中特別注意揚州局所鑄錢幣為紀念會昌滅佛,背面為「昌」而非「揚」。若發現文字秀麗規範,或背文有「揚」者,定為偽古。另外,保存錢幣入盒袋即可,錢文應朝下或內置,以防磨損。

常見的開元通寶共有12個版別。分別是大字,大字狹元,遒勁,容弱,短頭元,直元,尨(與莽同音)字,低頭通,平頭通,小字,小通,小通小寶。可依據12種版別的特徵進行集版收藏。其中,大字,大字狹元,遒勁,容弱,尨字和小字為特色版別,下面是對特色版別的詳解。


大字是開元通寶的代表字體,整體錢文肥大。」開「字橫而闊,」元「字相對比其它三字稍小,「通」字足部長而銳,「寶」字肥大與內廓相接,上下延伸超過內廓長度。

大字狹元的文字書寫近似大字。錢文整體狹長,「元」字下部窄高且靠近,「寶」字整體長度超過內廓,「寶」中的「貝」比大字較窄。


遒勁在字體上基本同大字一樣,錢文由大字演變而來,較大字窄且更為強勁。「元」字第二筆強頓成直角,「通」字足頭第一筆較長頓。


容弱體的開元通寶四字書寫較弱,收筆之處多圓潤。「元」字雙足平衡,挑筆較弱,「通」字走步為三撇,三撇較小且多為向下四十五度角斜,「寶」字廣貝,足小且開,收筆也是較圓潤。多鑄於唐高宗後期。


尨字由短頭元演變而來,四字均較闊。「開」字寬,「元」字第二橫較長,「通」頭較大,足頭第一點彎,「寶」字頭寬,光背尨字中「寶」字下端一般不封口。


小字版也叫窄通寶版,四字錢文都有各自特點。「元」字小而勁挑,「通」字頭大,部分「通」為斷舟通(即通字足部長橫斷開為兩橫,據說是為了說明反周復唐。),「寶」字窄長。多鑄於武周時期。

關於開元通寶分期問題,根據幾位專家對唐初紀年墓考證,分為以下時期:


公元621年,開元通寶始鑄。初唐開元始於唐高祖武德四年,終於唐高宗中後期。初唐開元通寶行用錢是錢文為歐陽詢所書、經錢監嚴密督造的一種優質開元錢,又叫武德開元。從質地上看,初唐開元所用材料為青銅和白銅,面、背肉好,廓整,錢文深竣清晰,銅質純凈,鑄造精良。從形體上看,錢徑24毫米至25毫米,穿徑7毫米,廓寬2毫米,質量為3.7克到4.2克,集中於4克。從錢文上看,正面「開元通寳」四字含八分及隸體,筆劃端莊沉穩,「開」字間架勻稱,疏密有致;內部作「井」狀且「井」部不與內廓相接,「元」字首劃為一短橫,次劃長橫左挑;「通」字的「辶」前三筆各不相連,呈三撇狀,「甬」部上筆開口較大;「寳」字著筆莊重,其「貝」部內為兩短橫,不與左右兩豎筆連接,整體錢文筆畫較粗,但書寫的自然,靈動,富有活力。錢背光背無文。但是,自初唐後期起,出現了一些寄郭大字的版別,筆畫也逐漸變細,並著手開始向盛唐開元過渡。


盛唐開元始於唐高宗中後期,終於唐玄宗天寶末年。從質地上看,盛唐開元主要採用青銅和紫銅鑄造。面,廓更加精細,做工更加精美。從形體上看,錢徑25毫米到27毫米,穿徑7毫米,廓寬2毫米到3毫米,質量為4.2克到5克,集中於4.7克。從錢文上看,盛唐時期的開元錢文是變化中的。相比初唐,盛唐的錢文變得更加纖細,並逐步從歐陽詢書寫的初唐開元錢文端莊沉穩,大氣洒脫的筆體,演變成筆劃疏朗,纖細清秀的筆體,「開」字逐步變長,內部的「井」部與內廓相連。「元」字首橫加長,次劃左挑,「通」字的「辶」前三筆由三撇狀逐步演變為似連非連的頓折狀,進而又演變為連續的拐折狀。「甬」部上筆開口逐漸變扁,「寳」字之「貝」部內中間兩橫加長,與左右兩豎筆相銜接。「宀」下的「爾」逐步演變為三個豎道。整個字體比初唐更加標準,規範,但少了初唐開元字體的靈動與活潑。這些演變在唐玄宗開元年間完全定型,脫離了初唐開元的體系,自成一版並趨於穩定。對於錢背面而言,盛唐初期的光背無文,從唐玄宗開元年間起開始有星月印記。背面的月型印記在坊間傳說為楊貴妃的指甲痕,故民間又稱其為貴妃錢。其實這些說法並不可信。事實上,星月型印記為各錢局錢爐上的爐記,用來區分不同的錢爐。另外,對於做工精好的那些右挑,雙挑的開元通寶,一般也鑄於此時。

中唐開元

中唐開元始於唐肅宗初年,終於唐憲宗元和末年。這一時期的開元通寶特點與盛唐後期的大同小異。從質地上看,中唐開元主要採用青銅和紫銅鑄造,並夾有一定量的鐵,鉛。面,廓比較精整,但做工不及初唐精美。從形體上看,中唐開元的直徑在23毫米到26毫米之間,穿徑7毫米,廓寬2毫米到3毫米,質量為3.2克到4.5克,相比盛唐有所減重。從錢文上看,中唐開元的正面錢文與盛唐後期無異,只是「開」字向寬體發展,相比正面其背文卻更加繁縟,出現了如祥雲,同心結等新型背文。同時,傳統的星月背文鑄造量也大幅增加且成為主導。中唐初期錢文尚且精整,但經歷安史之亂後的唐朝,鑄錢水平呈下滑態勢,後期鑄工不精,邊廓不整,向晚唐過渡。這一時期出現了闊字版的開元通寶,並在之後成為主流。關於花穿開元,專家考證其主要鑄造於中唐,流行於晚唐,但多為私鑄,做工也很草率,應屬後期所鑄。

會昌開元

(特殊晚唐開元)

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滅佛,將滅佛所得銅料鑄成會昌開元。大小徑寸如之前的開元通寶,只是在錢背鑄上鑄錢局所在州的州名,如京師長安鑄「京」字、東都洛陽鑄「洛」字。而淮南的揚州為紀念會昌滅佛,所鑄背文為「昌」字。從質地上看,會昌開元採用較為優質的佛銅鑄造,銅質為青銅和紫銅。從形體上看,會昌開元普遍質量在3.2克到4.2克之間,錢體大小與中唐基本相同,但也有小錢,可能是私鑄品。相比初唐開元通寶的統一,晚唐時的各地鑄錢工藝存在著明顯的差別,多數周廓偏斜,鑄文模糊,個別出現花穿現象。時過一年,唐武宗駕崩,但繼任的唐宣宗認為錢幣精好,繼續鑄造,並持續至唐亡。錢幣學界一般將會昌開元視為晚唐開元的典型標本。從錢文上看,會昌開元有京(長安,今西安),昌(揚州),洛(洛陽),益(成都),荊(江陵,今荊州),襄(襄陽),藍(藍田),越(越州,今紹興),宣(宣城),洪(洪州,今南昌),潭(潭州,今長沙),兗(兗州,今濟寧),潤(潤州,今鎮江),鄂(鄂州,今武漢),平(平州,今秦皇島),興(興平,今咸陽),梁(梁州,今漢中),廣(廣州),梓(梓州,今三台),福(福州),桂(桂陽,今郴州),丹(丹州,今宜川),永(永州)共23個記地錢局標識。


普通晚唐開元在唐憲宗元和年間之後鑄造,一直持續至唐亡。它沿襲了中唐開元的特點。從質地上看,這種開元通寶所用銅料很雜,說不清是何種銅合金,銅質發黑,純度低,含鐵量高,個別可被磁鐵吸引。從形體上看,質量較小,普遍不超過4克。錢徑在23毫米至24毫米之間。鑄工草率,多數輪廓不整,普遍不如中唐開元精美。很多應屬私鑄之列。從錢文上看,正面錢文筆劃比較纖細,與中唐後期的錢文一致,但字跡模糊。在背文上,多有小型月痕,對月月痕,多月痕及孕星開元出現,還有合背開元。它們普遍做工粗糙,有的連錢文都難以辨識。


指錢徑在21毫米至23毫米之間的開元錢,這種小開元可能都是各個時期的民間私鑄錢幣。《舊唐書·食貨志》寫道:「如聞官鑄之外,私鑄頗多」。專家根據發掘出土的小開元標本,按其流行階段,大體分出三型:

一型,錢文筆跡極力摹仿武德開元,惟錢徑僅23毫米,重量不到3克,錢文尚清晰,穿廓尚規整,銅質並不很差;二型,中唐小開元,字體模糊,鑄造工藝粗陋,銅質內摻雜鐵鉛,鏽蝕嚴重;三型,晚唐小開元,周廓寬窄不一,銅質發黑,摻雜鐵鉛,肉薄量輕,鑄范模糊,錢背穿廓近平,錢徑為22毫米至23毫米,質量在1.7克到3克之間,多數是私鑄。


公元907年6月1日(唐哀帝天佑四年四月十八日),唐朝滅亡,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其中閩,楚,南漢,南唐、後蜀等政權先後鑄造過開元通寶,除南唐開元基本延續唐代開元通寶特點外,其餘皆形制與唐有別。其中,閩開元字體雄健,背後有「閩」,「福」,「殷」字樣,過去曾被誤認為是會昌開元。楚和南漢的開元通寶多為小平鉛制,錢幣輕小,做工粗糙,文字漫晦,背文多種多樣,但由於鑄量較小,市價較高。南唐開元通寶基本延續中唐特點並有所發展,開創對錢,即除字體不同其餘特徵完全相同的一組錢。南唐開元通寶有篆書和隸書兩種,其中隸書基本沿襲唐制,無論篆書還是隸書,做工均很精美。它們是五代錢幣中做工非常精緻的。早期錢幣緣較闊,後期由於南唐國力衰退,鑄幣較初期輕小些。由於南唐開元通寶鑄量大,價格較低,但比唐開元通寶略貴。另外南唐開元通寶中還有背四決紋的,價格較貴。

宋太祖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宋滅南唐,由於宋朝通行宋元通寶,故開元通寶官鑄停鑄並退出流通舞台,但直至清末民間仍有私鑄,主要是厭勝錢。

最近兩年,開元通寶的價格一路高漲!

2018年1月26日台灣中正拍賣會拍出一枚開元通寶,成交價891萬新台幣,創下了開元通寶2018年成交價的高峰!為新的一年開了一個好頭!

本內容選自網路,由本平台作者整編而成,觀點不代表本微信公眾平台立場。如涉及版權請聯繫本平台作者刪除,最終解釋權歸中原古玩交流中心所有。

動動手指掃掃二維碼關注藝術品實時資訊

實時把握國際國內文明,藝術,文玩,人文藝術,歷史大揭秘等新聞動態,宏揚中華文明新發展,豐富人文藝術興趣愛好,拓展文明藝術風向標。

1「中原古玩交易交流中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原古玩交易中心 的精彩文章:

TAG:中原古玩交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