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伊寺:苯教第一大寺
龐大的轉經桶在這裡逆時針方反向而轉,眾所周知的六字真言在這裡變成八字真言,神聖的儀式在這裡卻可以用血肉做為供品……
這是一種幾乎被人們遺忘的文化,這是一個被世人扭曲為「黑教」的教派,這是一個卓然不群屹立在阿壩這眾神共舞之地的苯波寺廟,這裡是原始智慧的母地——郎依寺。
郎依寺位於阿壩縣城東北部一個叫甲爾窪的山頂,山不高而且很緩,穿過一片綿延的金黃色稻田和對藏文化母地的千年期盼,郎依寺自然顯現在這裡了。
郎依寺是現今存在的最大苯波教寺廟。可能許多人對紅教,黃教,白教等藏傳佛教教派還有所耳聞,苯波教的名字卻從未聽說,其實苯波教才是藏族的本土文化,他的歷史源遠流長。藏族人誰也不會忘記第一代藏王聶赤贊普時期建立的藏區第一座寺院——雍仲拉孜寺。它標誌著藏族自己的文化,是與雪山搏鬥後撞出的火花。就是這固有的文化曾護持過27代贊普的國政,現而今依然潛在地左右著我們的意識。公元10世紀左右,佛教傳入西藏。苯教與佛教為爭奪宗教統治地位,發生了曠日持久的爭鬥。此後,苯教作為「落敗方」並未就此退出雪域,其寺廟仍散佈於高原的各個角落,其所敬畏和供奉的山湖鬼神及眾多精靈,也仍被不同地區的藏族人所朝拜。
當然,苯教也有他的前弘和後弘期並且漸與佛教融合,這就是學者而非我們這些僅僅是不滿足風景而對文化存在朦朧嚮往的觀光客所能明了的了。總之,幾千年的風風雨雨沒能抹去苯波教光輝。郎依寺的存在就是最好的證明。
那麼,「苯」是什麼含義呢?這個詞有諸多釋義,一般指可認知的一切所知,特指耳聞或聽到的;指出問題的結症;萬物之本及其奧義;度救芸芸眾生;另外還有吟誦、吟讀、重複、叫喊等意義。總之是指人對於自然萬物最初的較為朦朧的認識總和。其核心內容包括「鬼、神、精靈、魂魄、命數、運道」等,即一切與精靈幻層相關的東西。佛教裡面有一句話「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而得解」,或許讀者某天的行旅會對此產生理念世界的溝通。
還未到郎依寺大門,周圍靜卧的巨大轉經桶及其走廊已經足夠凝滯游者的腳步。走進經歷歲月雕琢的土製走廊,一排水桶大小的轉經桶躍然眼前,數目大概每排有幾十個,每隻轉經桶底座下面有十字狀木製把手,虔誠的信眾從廊中走過,用一側的手掌推動每一隻經桶,這樣,「激活」經桶上面的咒語,得到其平安吉祥的祝福。或許讀者也曾在很多佛教寺廟見過這種場景,但在這裡,要注意的是:一般佛教的轉經應順時針進行,而在苯教寺廟,卻一定要以逆時針方向轉經,為什麼呢?因為苯教在諸多典籍中認為右轉為大手印之道,左轉為大圓滿之道。苯教徒向右轉經的原因取決於其典籍之理論,在典籍《無垢經》中載:「雍仲苯為右轉經,若同鴨之稟性具有驕步而不驕,急而不急,且具緩慢步態,向右轉而行之」。所以轉經時一定別搞錯方向,不然,是不會獲得苯教神靈和祖師「加持」的呦!
另外,如果有人問經桶上面的藏文字是什麼,你的導遊或同行者回答為「六字真言」,或「唵、嘛、呢、叭、咪、吽」的話,你一定站出來指出他的錯誤,在苯教里是崇尚八字真言的,稱做「哦嘛直莫耶薩來德」,什麼意思呢?就是召喚六道之神的稱呼以獲得解脫。藏傳佛教認為,眾生皆有佛性,但是在沒有達到徹悟涅境界之前,眾生包括尚未成佛的神在內,都要遭受神、阿修羅、人、牲畜、地獄、餓鬼六道輪迴之苦,若誦真言,堵住六道之門,眾生則可投生到極樂城、香巴拉等仙界,能脫輪迴。
與成排的小轉經桶形成對比的是走廊旁的大型轉經桶,其高度大概有兩米多,直徑接近兩米,上面繪有妙音天女等菩薩造像,色彩鮮艷,與其堆砌辭藻,不如只用「唯美」來形容。因為體積龐大,轉經的信眾推動起來必須身體與地面成四十五度角才能轉動,每轉動一圈,與轉經桶相連的一隻銅鈴便會清澈的抱以響聲,「叮鈴,叮鈴」,這樣,轉經的辛苦也隨鈴聲歸於音聲海,融於覺性的法流了。
站在郎依寺大門口,「雍仲苯波」四個大字懸在正上方。藏語稱「卍」為 「雍仲」,象徵光明和輪迴不絕,也有永恆、堅固、無窮無盡的意思。在西藏歷史上,「卐」是與宗教緊密相聯的,無論是原始的苯教還是後來的藏傳佛教。在原始的苯教中,「卐」就是吉祥的標誌,苯教創立時被稱為「雍仲本」,使用的文字被稱作「雍仲」神文,苯教所處的地方被稱為「九級雍仲山」、「雍仲沙丘」,苯教祖先所持的禪杖也有「雍仲」吉祥圖案,就連苯教寺廟選址也多在天然帶有「卐」形圖案的地方。佛教傳入西藏後,「卐」也被廣泛運用。凡是佛的畫像,胸前必有吉祥符。只不過苯教與藏傳佛教在使用「卐」有一定的區別:苯教里的「卐」按逆時針方向旋轉,佛教里的「卐」按順時針方向旋轉。
說到郎依寺的來歷,又要時光倒流了。我們知道,苯教先於藏傳佛教而存在,在佛苯相爭時期,即公元10世紀左右,藏王赤松德贊和赤祖德贊「滅苯興佛」,大批苯教喇嘛逃離衛藏。其中,苯教中心象雄地區的喇嘛謝貢尺宜,攜弟子逃至清海果洛一帶繼續修行傳法。其中一個弟子的兒子叫朗依約丹嘉木參的,將苯教傳入阿壩。朗依寺即那時修建的。
朗依寺大經堂氣勢宏偉,四壁滿是精美壁畫,內容有關苯教歷史和傳統。經堂正中供奉著苯教祖師辛繞米保的巨型塑像。在巨像左右的牆壁上,整整齊齊地擺放著1113尊銅像。後牆是歷代朗依寺住持的鍍金塑像。經堂大門前廳的橫樑上是精雕細刻的法輪、吉祥結、獅、馬等雕像。
與經堂相望的是氣勢宏偉的塔殿群,包括扎西郭芒大靈塔和眾多的護法神殿群。在這裡感受苯教神明和祖師的清凈加持,或許會感受到那包容虛空的原始大智慧呢!
朗依寺有著許多的伏藏品,主要分為經文和法器,都是鎮寺之寶。這些伏藏品是苯教先師們在苯教遭受劫難時藏匿起來的,大多新掘出不久,那上面記載著苯教的傳承。伏藏又分為書藏、聖物藏和識藏,書藏即指經書,聖物藏指法器、高僧大德的遺物等,最為神奇是就是識藏。識藏是指埋藏在人們意識深處的伏藏,當某種經典或咒文在遇到災難無法流傳下時,就由神靈授藏在某人的意識深處,成為不滅的火種,當再傳的時機成熟,在某種神秘的啟示下,被授藏經文的人(有些是不識字的農牧民),就能將其誦出或記錄成文。
朗依寺藏醫院在此一帶非常有名,他們的葯多就地取材而成,有些葯是由礦物做成的,每個藥瓶上都貼有標籤。苯教的藏醫們至今沿用古象雄文,也像中醫一樣有望診,脈診和問診,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一試。
TAG:甘南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