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暗物質」參與了癌症的發生
iNature:十五年前,科學家首次完成人類基因組測序。當時,人們預測人類有25,000到40,000個負責編碼蛋白質的基因。但是實際上,人類大約只有19,000個蛋白編碼基因,只佔到基因組的1-2%。那麼剩下的這些不參與蛋白質編碼的非編碼序列就被稱之為「DNA暗物質」,其總量佔到了人類基因組序列的99%。那麼這些非編碼序列是否參與生命體的調控呢?
2018年4月2號,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眾多科學家們再Nature Genitic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A global transcriptional network connecting noncoding mutations to changes in tumor gene expression」的研究論文,研究人員對930個腫瘤全基因組和匹配的轉錄序列進行了綜合分析,確定了一個由193個非編碼位點組成的網路,其中突變破壞了目標基因的表達。同時該研究發現非編碼DNA中幾乎有200個突變在癌症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每一個突變都代表著一個治療癌症的新靶標。
儘管癌症基因組充滿了非編碼突變,但這些突變的影響仍未得到充分表徵。 在這裡,研究人員對930個腫瘤全基因組和匹配的轉錄組進行綜合分析,鑒定了193個非編碼基因座的網路,其中突變破壞了靶基因表達。 這些"體細胞eQTL"(表達數量性狀基因座)在特定的癌症組織中經常發生突變,並且大部分可以在3,382個腫瘤的獨立隊列中驗證。
突變DAAM 1調節元件的功能驗證
其中,研究人員發現非編碼突變對DAAM1,MTG2和HYI轉錄的影響在多種癌細胞系中被證明,並且DAAM1表達的增加導致侵入性細胞遷移。 總的來說,非編碼基因座集中在一組核心通路上,允許將腫瘤分類為基於通路的亞型。 體細胞eQTL網路在88%的腫瘤中被破壞,表明非編碼突變在癌症中的廣泛影響。
內容為【iNature】公眾號原創,歡迎轉載
※大數據!美國公布生活方式與特定癌症的「一對一」相關度!
※癌細胞為何要吸收和消耗那麼多的糖?糖與癌症關係大揭秘
TAG:癌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