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後魏延和楊儀內鬥,司馬懿為何按兵不動?答案只有4個字
(一)死諸葛嚇走活仲達
公元234年,諸葛亮走了……諸葛亮的去世,對於整個三國江湖來言,可謂是一件大事。首先是司馬懿,終於仰天一生長嘯,一臉得意的悲哀道:「沒有對手的江湖,實在是種悲哀啊。」卻又習慣性地看向蜀國的方向,一臉嚴肅:諸葛亮真的走了?
曹睿更是歡天喜地,從此開始了從明君到昏君的進程。但此刻的蜀漢內部,卻都緊張地瞪大了眼,不是因為諸葛亮走了,而是因為魏延和楊儀,開始了生死決鬥!
但司馬懿卻暫時還不知這些,在得到諸葛亮去世的小道消息後,史載:帝(司馬懿)出兵追之。亮長史楊儀反旗鳴鼓,若將距帝者。帝以窮寇不之逼,於是楊儀結陣而去。
即,司馬懿帶兵就殺過來了,哪料楊儀卻遵照諸葛亮的囑託,倒轉旌旗,擂鼓陣陣,似乎立刻就要掩殺過來。嚇得司馬懿以為這是諸葛亮的計謀,帶兵就逃了,卻在事後宣稱:我這叫窮寇莫追。但此刻,蜀漢大軍卻已經走遠了。
後來,司馬懿琢磨過味道來了,再率兵馬追趕,終於抓住了一些百姓,一問這才得知了確切消息,諸葛亮的確去世了,且「死諸葛嚇逃活仲達」的事,已經傳遍了當地。
當然上面這段在《三國演義》中,被描寫的更精彩,以至於出現了一個假諸葛亮,司馬懿老遠看到後,嚇的撒丫子就逃,來烘托這句:死諸葛嚇走或仲達。
但司馬懿卻根本不在乎,這些取笑自己的話——終於能長處一口氣,諸葛亮一死,天下還有誰是我司馬懿的對手?真是喜事成雙,很快又一則消息傳來:魏延跟楊儀,兩人互相指責對方造反,已經要兵戎相見了。
這對於司馬懿來言,無異於天降大喜——若立刻他來個趁火打劫,功伐蜀國,雖不敢說一戰滅蜀,但重創蜀漢顯然是能達到的。可為何司馬懿最終卻按兵不動,放棄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錯失良機呢?
(二)司馬懿的護身符
若要搞明白這個問題,就必須先回顧一下,司馬懿跟諸葛亮的這次最後的對決。由於司馬懿深知跟諸葛亮對陣,風險度太高,所以選擇了閉門不戰,消耗諸葛亮,因為諸葛亮大軍糧草不濟。
為此,諸葛亮曾送給司馬懿女性衣服等,司馬懿手下都被激怒,一時間群情激奮,要跟諸葛亮對決。司馬懿為了安撫手下,只得千里迢迢地請來了曹睿的聖旨,其實就是司馬懿跟曹睿唱了一出雙簧。
其中曹睿的聖旨,是這樣寫的:但堅壁據守以挫其鋒,彼(諸葛亮)進不得志,退無與戰,久停則糧盡,擄掠無所獲,則必走,走而追之。
就是依靠這張聖旨,司馬懿渡過了難關,且也正是依靠這張聖旨,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才能名正言順地得以追擊。所以這張聖旨,堪稱是司馬懿的護身符。
這裡需要特別說明一下,在這種情況下,司馬懿已經失去了,「將在外君明有所不受」的特權。即,司馬懿是在犧牲了這個「特權」的情況下,用曹睿的聖旨為最後的擋箭牌,才得以名正言順地耗死了諸葛亮。
明白了以上原因,似乎這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但事實是這樣嗎?這就要從史料中探尋一番……
(三)答案只有四個字
在《晉書》中有載:亮部將楊儀、魏延爭權,儀斬延,並其眾。帝欲乘隙而進……即:在魏延和楊儀發生內鬥時,司馬懿的確是想「趁蜀病,要他命」,動了進兵蜀漢的心思。
那麼為何沒有實施呢?莫非是擔心這還是諸葛亮的詭計?顯然不可能了,因為死諸葛已經嚇走一次活仲達了,司馬懿若在同一個地方,接連摔倒兩次,那他也就不是司馬懿了,且,若諸葛亮沒死的話,給魏延或楊儀,八大膽子也不敢公然內鬥!
所以真正的原因,在《晉書》中,就四個字:有詔不許!即,由於有聖旨在,不允許司馬懿趁機進兵,所以只能幹瞪眼,錯失良機。那麼問題也就來了,這個「詔」,是新的還是舊的?可惜《晉書》未言明,所以只能推斷一下。
其一,當時曹魏的京城在洛陽,而發生大戰的地方在五丈原,從諸葛亮死到司馬懿得知後,奉旨追擊,再到得知魏延和楊儀發生內鬥,從時間上來看,新來一道聖旨,不讓司馬懿趁機出兵蜀漢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其二,楊儀斗敗魏延的過程,時間上看也是較短的,司馬懿及時做出反應,就只能是「立刻趁機起兵,再現斬孟達時的——八日走千餘里,所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正是此理!
綜合來看,顯然這個「詔」,便正是,司馬懿的那個「護身符」,即,他耗死諸葛亮時,千里迢迢從曹睿那裡請來的聖旨……前面說過,司馬懿是依靠喪失「將在外君明有所不受」的特權,才換來的勝利,如今,眼前雖有千載難逢的良機,司馬懿就只能瞪眼看著,不敢採取行動。這結果可謂是啼笑皆非!
※劉備託孤時說:劉禪若不行君可自取,其實前面還有更關鍵的一句
※他是趙雲的師兄,卻殺得劉備痛哭流涕,諸葛亮丟下四輪車騎馬而逃
TAG:靜者為王的江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