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夏陽》:說書藝人張大春,筆走龍蛇論史記
《戰夏陽》:說書藝人張大春,筆走龍蛇論史記
書名取自《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講的是楚漢之爭中韓信擊敗魏王豹的戰役。作為讀者的張大春對這段簡略的文字產生了極大的好奇。他好奇的是這場在他看來極為關鍵的轉折之戰,太史公司馬子長先生怎麼用寥寥數十字就打發了。
由此疑問出發,他發現史記裡面並沒有提到韓信受過良好的教育,足以通曉天文地理,但打仗時卻常常憑藉山川地利之便而獲勝。是不是太史公刻意隱瞞了什麼材料呢?如果他想要記錄歷史,傳之後世,又何必隱瞞呢?莫非韓信只是一個傀儡,背後真正出謀劃策的是那位月下追韓信的蕭何?一個疑問帶出下一個疑問,在序言中,讀者張大春與司馬先生展開了一場虛擬的對話。對話的核心是:小說家與史家,究竟何者是對方的倒錯?
他這一類的文章,幾乎都取材於中國古代的筆記小說,野史軼聞。所以有時候,你會看到他在引用了一段文言文之後,擔心今天的讀者看不懂,特地要緊接著用現代白話翻譯一遍。有的時候引了詩詞,也要像教書先生一樣解釋一番其中的典故韻腳。遇到特別長或者複雜的文言文,他就乾脆用白話譯述,原文也不引了。
這一類寫作,故事是現成的,張大春的高明在於他能夠生動地轉述。正如他在電台播評書,《西遊記》的故事,讀過的都知道,可經他一講,立時生動許多,聽得人津津有味。他有說書人的本事,在這一點上,張大春是古典的。正如莎士比亞,用的多是別人寫過的事兒,厲害在重述的精彩。
劉趕三因言賈禍,可也有伶人因言獲寵。名旦陳德霖多次在御前獻唱,據說是因為有一回唱《玉堂春》,陳演的蘇三,其中有唱詞「羊入虎口,有去無還」。因慈禧太后屬羊,陳轉念之下借用了另一出也有「太后」角色的戲《二進宮》里的唱詞,改為「魚兒落網」。老佛爺因此大喜。
張大春的立場,在書的結尾顯露無疑。在該亮出底牌的時候,他是不會遮遮掩掩的:世間此際沒有鯤鵬,如何獵得?獵寫鯤鵬而非此世間人所能識、所能賞,又如何能向人解釋:這就是鯤鵬?少數人永遠背負著這樣難解的質疑,在每一個時代備受主流知識社群的歧視和冷落。這樣很好,對異端知識有真正興趣的人永遠遠離實際的權力。
※《命若琴弦》:生命本身是無意義的,你賦予它什麼意義它就是什麼意義
※《編碼》:一個徹徹底底的小白如何編寫一個簡單的遊戲?
TAG:實話實說真的很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