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說話晚或遲遲說不清楚,最容易被忽略的幾個原因
說話晚和說不清楚,是兒童語言發育過程中最常見的問題,很多原因都可能導致這種情況發生,對於已經發生語言發育遲緩的兒童,首先要找到原因才能採取正確應對辦法,而在很多情況下這並不容易,一般需要針對孩子的語言情況進行綜合語言評估,比如對孩子具體的發音情況進行語音病理學分析、另外有無病史、語言環境、發育過程中是否有某些意外情況,有沒有哪些特殊的經歷等等也很重要。今天就簡單介紹一下幾種常被忽略的情況。
1、 常常被忽略的中輕度聽力障礙
比較明顯的聽力損失,如重度聾和極重度聾的兒童家長還是比較容易發現的,但是如果是先天或者發生在出生前後和語言發育初期中輕度聽力障礙則很可能會被家長忽略,這是因為孩子本身能夠聽到,只是聽不清楚,並且在這種聽覺習慣中成長,並不會有特別異常的表現,最大的表現還是在學說話的過程中,因為聽不清對語言的理解認知能力就會下降,導致說話晚或進步不明顯,而且學會說話後,多會有伴有發音上的障礙。
2、 隱性齶裂也不容易發現
先天齶裂還是一般比較明顯,以前由於條件有限,軟齶裂都可能被忽視,除此之外,還有一種齶裂是隱性齶裂,由於表面上不容易發現,常常被忽略,但往往會對發音造成的很嚴重的影響,除了會導致齶裂閉合功能出現問題造成鼻音異常,也常常對某些輔音(漢語中的聲母)的發音造成影響。
3、0-6個月的語言環境往往被忽略
哪個父母不期待寶寶叫出第一聲「爸爸」、「媽媽」,其實大多父母都能竭盡全力當好孩子最好的「語言老師」,比如在寶寶還不聽懂的時候也會教孩子:「叫爸爸」、「叫媽媽」、「寶寶,你怎麼又哭了,告訴媽媽誰欺負你了」……這種行為幾乎是下意識的本能。
其實正是這種看似傻傻的行為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但不是所有家長都有時間、有精力去這樣做,特別是6個月之前的語言環境最容易被忽略,如果這個階段的孩子在一個缺乏語言環境的情況下成長,就很難建立起對語言的認知,可能也不會激發寶寶模仿發音的願望,兒童想學說話,大腦需要吸收足夠的語音信息,才能進行分析解讀,慢慢理解其中的含義,而前期的語言環境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4、孩子溝通交流的願望沒有被激發起來
每個孩子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慾,孩子剛開始發聲就是一種模仿,這種模仿便來自對語言的好奇,孩子聽得多了,開始發現說話的聲音和其他聲音是不一樣的,而且配合視覺會發現這和嘴部的運動有關,於是開始模仿起來,再通過聽覺進行校對。
當孩子慢慢「發現」說話的聲音是承裁著信息的,於是開始嘗試解讀,這就是語言理解的過程,一旦有所「心得」,就要開始使用這第一個掌握的「高級技能」,所以激發孩子主動說話的意義很大,而這也是家長們做不到或者常常被忽略的事。
5、常常被忽略的心理因素
有些家長以為孩子說話晚點沒什麼,上了幼兒園就好了,先不說孩子說話晚可能是其他病理原因造成的,工作中經常遇到一些孩子十多歲還說話說不清楚的情況,有些孩子就是因為小時候語言環境缺失的結果。
其實無論是環境因素還是病理因素,當孩子上了幼兒園也就意味著開始了慢慢懂事的年齡,確切一點說是到了對自己自身語言問題開始有所認知的年齡,如果小朋友們都能接納,或許某些情況下會對語言問題的改善有很大的幫助,但現實中卻可能發生這樣的情況: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排斥,直到孩子已經對自己的問題有所認知並因此形成心理障礙,更不願與人溝通交流,導致發音問題更難自然改善,一直持續了下去,同時孩子的健康成長,也可能會因為心理問題受到非常大的影響。
最後,孩子說話晚或遲遲說不清楚,病理性原因是最需要首先考慮的。
※貓媽媽不小心踩到了小貓寶寶,趁著沒人注意,連忙幫它揉了揉!
※春季寶寶抵抗力下降,這些護理要點須注意!
TAG: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