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黃土堆上的世外桃源,千年古村榆次後溝,清靜而美好
從榆次老城乘坐18路可到曾引起廣泛關注的後溝村。前往後溝的18路是1小時一班車。終點站後溝村,每天4趟。
後溝村的知名,還要感謝2002年馮驥才先生和常嗣新等愛心學者人士前往後溝採風,因其村落環境的完好,備受推崇,各界人士追捧。
一個不知名的黃土高原上的普通小村子,不到百戶,幾百口人,突然引起人們的關注。此後的後溝村逐漸成了旅遊景區。居民們也開起農家樂,生活改善,村落環境得到提高。
時隔十幾年,我再去後溝,小村子並沒有想像中的繁華。實際上坐18路到總站的外地人只有我一個。這樣的清凈其實才是後溝本色。我很喜歡。
小村在一片小山丘的南側向陽坡地上,站在村子對面的觀音堂山門前,是很好的觀景台。
山坡上的觀音堂一進院,坐南朝北,山門上石匾四字「南海洞天」,道光七年(1827年)的題字。和後溝的其他古廟一樣,觀音堂始建時間無法考證,就目前的情況看是明清時建築。
大殿面闊五間,硬山頂,供奉觀音,左右間單辟出來,供送子娘娘和財神爺;耳殿是大王祠和韋馱殿。彩塑和壁畫大多是民間新做,較為粗糙。
一位值守僧人來自河北,在這裡也有幾年光景了。
佔地不大的後溝村裡遍布公共建築,號稱「廟宇13座供18位神」:
村北小山頂上是真武廟、南側山坡上是觀音堂、東邊有文昌閣、西口是老爺廟,水邊有龍王廟。村中是戲台和玉皇殿。
古人選村址,必然要考慮到風水問題。我理解的風水是山川形勢和人類生存的對應關係。不能完全認為是迷信的東西。其中蘊含的合理性在後溝村也可以看到:
一條龍門河從東北向西南流,河北土坡上是後溝村,
坡的西東兩側各有一道土梁,
村民把西土梁叫黃龍,東土梁叫黑龍。
龍門河南岸塬上圓形的土崖,村民稱蜘蛛山。
兩條龍、蜘蛛山圍合的範圍內就是村落位置,
形成所謂「二龍戲珠」景觀。
50多個院落按地勢層疊分布在東、西二百米,南、北百十來米的斜坡上,民居大多是坐北朝南的窯洞。最低的和最高的院落高差有20多米。
後溝村海拔900米左右,很多人稱道它的地下排水系統,各家都有井水可用,地下排水系統從村東北、西北的兩個高處,穿村過院,穿過各家各戶, 最終匯入龍門河。
這樣的設計到現在也不過時。古人對居住環境設計是通盤規劃的,在各地古村,我們也經常能看到此類設計,南方徽州有很多。
清代硬山前加卷棚的戲台和三間硬山頂的玉皇殿東西對視而立,這裡是村子的活動中心。經過翻修,均可正常使用。
從玉皇殿北沿小道進村,路過新建的農耕博物館,一處廢棄的院落內堆放了不少殘損的石構件。
村內大姓是張姓,在村北部有張家祠堂,當然是在復建的。老院里有幾處保存相對較好,如半坡院、儀門院、將軍院等。
最有名的是東北角的弔橋院。當年院主在土壟上挖出通道開出院門,同時在門外挖坑,安放進出院子的弔橋。防護措施很到位。現在的弔橋院門外石雕影壁完好,內部已改造為客房,只是沒看到有人打理。
來到村北的山頂上,眼前豁然開朗,藍天下是晉中大地的典型黃土丘陵地貌,溝溝坎坎上是農人摳出來的農田,收穫後的玉米地。一條公路穿過黃土地,通向東方。
我坐在坡上大口呼吸著清爽的空氣。陽光下我的身影落在幾百米之外的黃土陡崖上。
後溝村是個山西山區古村落的樣本。可能是近年來各地「發現」的古村越來越多,來後溝的人相對少了。村子有點回歸平淡的感覺。我以為這樣其實很好。
村子是讓人住的,不是商業街。後溝村裡居住的原住民還不少,兼營些小生意,方便訪客。這麼一來,才是宜居也宜游的地方,如果後溝村能夠免去現在明顯偏高的50元門票,自然能吸引更多人來,再次推動村子的旅遊經濟。
我掐著點走到村外,正好等來了回城的18路公交車。和我一起上車的只有一位要去市區的小學生,這時是周日的下午。
—END—
編者:用心做優質內容,用行動尋找山西秘境,發現山西工匠,喜歡山西歷史,想要了解山西,了解古中國,請關注「秘晉之光」!ID:sx_secretzone
TAG:秘晉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