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做父母也要持證上崗,你有信心通過考試嗎?
愛貝睿
基於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新一代兒童教育機構
今年兩會,有多位代表發聲:與學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問題更大!近年來,為家長教育立法,家長要經過培訓「持證上崗」的呼聲非常強烈。想想也是,這世上有無數個職業都需要考核,但做父母,教育孩子是何等艱難的大事,很多人卻是無證上崗。
所以,在養娃這件事上,愛貝睿一直提倡育兒育己。無證上崗的我們,了解孩子多一點,才能讓孩子的未來好一點。
你真的了解大腦嗎?
2011年,我的大女兒出生,我開始關注市面上的兒童教育知識。出於科研工作者的本能,看到跟「腦」有關的知識時,總會多關注一下。結果卻發現,市面上很多號稱「指導幼兒發展的腦科學」里,有很多流傳甚廣的謠言,比如:
「大腦只開發了10%」—— 我們的腦細胞值,佔大腦重量的10%,但不意味著你的大腦能力只開發了10%。因為大腦中其他的90%,包括支撐結構和細胞,也非常重要。
「右腦開發」——說右腦比左腦容量大一萬倍,還傳言左腦是關於運算、邏輯思維的,學校教育都是開發左腦,所以我們要開發右腦。—— 這是對腦科學的誤讀。我們的大腦的確有分工,但不代表我們的右腦需要刻意的開發。
「能否搖晃嬰兒」——關於這個問題,網上有兩種聲音特別極端。網上流傳過一個視頻,通過劇烈的拉扯給寶寶做健身操,宣稱給大腦足夠的刺激,能促進其發育。另一種聲音來自某育兒百科,有個在美國生了兩個孩子的媽媽的所謂科學經驗,說抱起嬰兒不要搖晃,不要剝奪孩子躺在床上享受快樂的權利。事實上,有規律的晃動可以刺激大腦的前庭感受器,這是感知頭部角度和身體加速度的重要知覺。全世界每個角落每個文化下的小孩都希望被父母晃動,有規律的晃動可以給大腦有規律的刺激,可以有效地安撫。當然,不能劇烈搖晃,因為孩子的大腦像果凍一樣脆弱。
你看,市面上流行著太多關於腦科學的誤解,更糟糕的是,很多機構的整個教育體系都是基於此。目前很多流行的育兒體系都是 20 世紀五六十年代成熟的,那個時候腦科學、認知科學才剛剛興起。如果一個教育體系從根基上就錯了的話,在實踐中可能就會有很大偏差。如果一個孩子,年幼時獲得的養育方案就出現偏差,那麼將對他的一生產生影響。因為,0~6 歲是人類大腦發育非常關鍵的一段時間。
我們的寶寶在大腦還沒有完全發育時就出生了。一方面人類需要有一個很大的大腦;另一方面,受產道尺寸的限制,人類的寶寶必須早點兒出生,這樣母親才能順利分娩。新生寶寶的腦重只佔成年人的25%,但是,出生之後它疾速發展,3 歲時就達到85%,5 歲是95%。大腦發展可不光是重量上的變化,也不光是腦細胞數目的增加,最關鍵的是神經元之間的建立連接,這種連接又叫「突觸」。
寶寶剛出生的時候,大腦里突觸的數目非常少。在生命的第一年,在新鮮刺激的作用下,神經元以每秒 700~1000 個的驚人速度建立著新的連接,3 歲時連接的數目甚至超過了成年人。
後來呢,一旦某個突觸成功參與某個大腦功能的運作,它就會受到強化;相反,沒有用到的突觸就會變弱,最終被剪裁掉。神經元連接和修剪的過程就是塑造孩子大腦的過程,後天的學習與經驗對於這樣的修剪過程非常重要,特別是孩子在0~6歲早期發育的時候。所以我們說,孩子的早期經驗,他在幼年時期獲得的教育,能影響一生。
聰明養育,從腦開始
你可能沒辦法想像,大腦、大腦功能與孩子的表現之間,有什麼關係?
我舉兩個例子:
為什麼有的孩子反應敏捷,有的孩子卻處理信息速度慢呢?
他們的「工作記憶」不一樣。為什麼有的孩子一生氣就大哭大鬧哄不住,有的孩子可以被安撫好?他們的「情緒調節」能力不一樣。
當前科學界大多人士認為,人的大腦是一個巨大的網路,又可以分成幾個子網路,其中神經元相互連接,這也構成大腦運算的基礎。對於人類的神經網路,腦科學上有不同的分區方式和分類體系,比如執行控制網路、突顯網路、默認模式網路、注意網路、軀體運動網路等。
正是基於大腦發育特點和規律,我和一批科學家朋友構建了一個新型兒童教育體系,把兒童早期教育中,父母最應該重視的內容概括為五部分:智力腦、情緒腦、運動腦、語言腦和創意腦。這五腦涵蓋了非常重要的五大類核心能力,比如智力腦的核心能力包括感知覺、記憶注意、執行功能與問題解決。
怎樣培養孩子的這些核心能力呢?
《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一書為寶爸寶媽們提供了相應的養育方法和建議。
例如,這本書的第三部分講到:
《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第 3 部分 -P195
工作記憶有點像電腦里的RAM(隨機存取存儲器),雖然能幫我們短時間內保存信息,但它是有限的。如何擴大內存,讓我們可以一次性處理更多信息呢?一個可能的方法是通過手勢。這是因為,我們聊天的時候,雙手動作就像是在做輔助,可以幫我們最大限度地減少認知負荷,給我們騰出更多的記憶空間。所以,孩子在做一些口頭任務、多線程任務,比如演講、背誦的時候,我們可以鼓勵他們動動手,用手勢把想法表達出來。
第五部分則會告訴你:「人腦的工作記憶非常有限。怎麼突破這個瓶頸呢?就是大量練習,把複雜任務練到自動化,使它成為一個整體,很容易儲存。」
再比如:
怎樣提高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
在這本書里,我會告訴你情緒三步走的方法,教你幫助正在發脾氣的孩子平靜下來,並反思情緒。
看到這裡,你也許能感受到,我們在建構一個新型科學養育計劃,它基於腦認知科學,是循證導向,而非經驗主義導向;以家庭為單位,而非單單教育孩子;側重培養孩子的底層核心能力,而非傳統的學科能力。我相信,這樣的教育,才能讓我們的孩子贏在未來。
它的名字,就叫「未來腦計劃」。
這本《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陪伴寶寶飛向未來
生命從不倒行。
請你相信科學的力量,相信人類這十幾年間在腦科學、認知科學、發展心理學等領域的重大發現和迭代,和我一起踐行聰明養育、科學養育。在養育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用得上科學的時刻,可能比你想像的要多。比如:
有很多科學研究,致力於弄清楚人類智力的神經基礎在哪裡。有的人智商高,他的大腦結構有什麼不一樣?
研究結果顯示,他們的大腦連通性不一樣,也就是說,同樣是解決一個問題,每個人大腦激活的情況不一樣,大腦子網路之間的配合也不一樣。人類認識世界,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可以基於已有的公理、定義等進行邏輯演繹,從而產生新的知識;可以用數學把複雜的事物抽象出來,這是用數學建模的一種思維方式;可以像科學家一樣,提出假設,再通過實驗驗證;還可以收集資料,衡量資料,破除自己的偏見,公正地認識和評價事物。每種思維方式都涉及多腦區的協同,掌握多種方式,就能更好地利用大腦。這是我們平時就能教會孩子的,用多種思維方式探索世界。
再比如,人的身體要適應晝夜節律,大腦也需要適應節律。大腦的節律性與其運行效率密切相關,深遠地影響著大腦功能。對於孩子養育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教孩子學會某個技能,而是讓他養成好的大腦節律和習慣。睡眠的節律性對大腦的正常工作很重要。如果你睡眠不規律,或者睡眠被剝奪的話,記憶的鞏固和信息關聯的能力就大大削弱了。當然,不光是睡眠的節律問題,還包括我們工作、學習、休息這些不同大腦活動模式之間的高效切換。每一天中,我們的休息、運動、做事情,這些活動的安排,實際上也是節律性的。有健康合理的生活習慣,保證大腦活動節律的穩定和高效。在育兒中,我們注重大腦的節律性,就理所應當地強調孩子養成好的生活習慣。
注重大腦發育特點,遵從大腦工作規律,這樣孩子發展能事半功倍。如果學校和父母在兒童發展早期多掌握一些靠譜的腦科學與兒童心理學知識,那麼孩子的發展就會好一點點,國家的未來就會明亮一點點。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願你在「未來腦計劃」的幫助下,用最新的腦科學知識,用全心的愛與智慧,陪伴寶寶飛向明亮的未來。
小編後記
最後,小編給大家彙報一下:《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公開發售近一周,銷售量已經攀升到噹噹育兒類新書榜第一名啦~預售階段,搶先讀了這本書的朋友們也都給出了不錯的反饋。
果殼網主筆、自媒體人 @游識猷老師發微博稱:
※生了二胎大寶不高興,但總有竅門,香港幼教專家現身說法
※寶寶放屁又臭又響,可能是身體發生三種情況,新手媽媽要仔細觀察
TAG:愛貝睿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