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聽講座的樂趣

聽講座的樂趣

Heart Of Gold

 Eat, Pray, Love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Neil Young 

00:00/03:08

這周尾隨讀庫的張立憲老師聽了兩場講座,一場關於閱讀,一場關於編輯。帶了筆記本,期間聽到有所啟發或者共鳴的內容隨手記下來,筆在紙上摩挲的瞬間,想起近年來除了幾個固定的興趣以外,聽講座也是一件樂此不疲的事。回憶了一下聽過的講座,以上學時最為密集,那時學校的社團非常積極,幾乎每個星期都能請各種名人來演講或沙龍,我去聽的講座也是五花八門,高大上如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題材冷門如艾滋病的防治預防,通俗如一個三線明星的網路劇發布會,欣喜若狂如喜歡的作家或者導演來校宣講……聽得多了,發現聽講座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聽講座很大的原因肯定是奔著開講座的人去的。跟在書里和電視屏幕里相比,去現場可以「嗅」到一些東西,比如一種氣場,一絲情緒,一縷感懷。這種「嗅覺」上的體會,在現實空間里很難獲得。記得聽林夕的一場講座,講座的內容我記不太清了,但仍舊記得講座現場由他暈染開來的一種壓抑的、哀傷的、別緻的文人情緒。提問環節有個人提了一個不太禮貌的敏感問題,在問題拋出、主持人反應迅速打圓場、到林夕回答的時間裡,有尷尬,有沉默,有躁動,最後夕爺很禮貌很得體且很優雅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他回答得很真誠,而且很艱難。在這艱難又藝術的過程里我嗅到了一種文人修養,因為這個好印象,沖刷掉了他在《原來你非不快樂》等幾部散文作品裡的膩,對他歌詞的喜愛又豁然開朗。

作家麥家的講座我聽了很多場,我發現每次他都會「抱怨」同一件事——主辦方送給聽眾的書太少了,他恨不得人手都送一本。在浙大紫金港的一場,他講座中途豪興大發,臨時讓助手回去取書,現場聽眾每人送一本,而且附贈簽名合影,麥家老師近年一直在做閱讀推廣,他在西溪濕地辦的書屋「麥家理想谷」專門為愛看書、想寫作的人提供一個書的家,做這樣的事很符合他的初衷。後來,在浙江圖書館等場合陸續聽了幾場,他居然無一例外還在埋怨主辦方書送的少了,恨不得隨身攜帶移動書架。另外,麥家老師那一口鄉音很重的富陽方言,加上現場他這個硬漢形象有時偶爾吐出的幾個「矯揉」的女性化用詞,這樣的氣質里散發出一種混雜著豪氣與可愛的氣息,讓你事後想起來很想笑。

這種在場的嗅覺不經意間會豐富你對一個人、一個流派、一種活法、甚至一種精神的認知,有時碰到性情自然流露又不失可愛的人,真的是覺得不虛此行呢。

聽講座我認為有個「在場效應」,你聆聽的一兩個小時,就像在每天滾動的信息大河中撈了一瓢水。因為一兩個小時在場的關注,這個信息就與你發生了關係,在你心裡萌發了一個種子。如果你覺得這場講座很有收穫,這個在場很容易成為一個切入點,讓你繼續探索下去,由點及面,鋪展開去。台灣著名作家劉墉,對,就是那個我們讀著他的「雞湯」長大的劉墉,來浙江美術館辦展覽的時候,他身體力行帶我們看展,一張張解讀他的畫。他說自己特別喜歡在他的畫里藏東西,藏個小蜜蜂啊小人兒啊,有時還在巨幅的畫里幽個一默,就這麼一個小小的點讓我覺得特別有趣。因此,很自然地發展了一個看畫的角度,有種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意思。

這一瓢水,這埋下的種子,也許會成為我們內心一股泉水的源頭,或者長成我們自己的體系的一個枝椏。我很喜歡這種隨意播種的感覺。

這隨意播撒的種子,乾貨滿滿,竟也可慢慢內化成一些認知。這些乾貨包括最樸素的真理,「堅持」「積累」這些平靜的素質所擁有的能量;包括最實際的方法論,比如方文山作詞可能不是我們想像得那麼感性,他需要做很多理性的資料查找工作;包括一種令你腦洞大開的角度,上次回母校聽了一場人工智慧和佛教結合的講座,大開眼界;包括一種可敬的狀態,像一貫拍文藝片的侯孝賢導演一點也不文藝,非常樸素,大部分時候都是微微低著頭的謙和;有時聽到一句閃亮的話……這度過的時間都是金子般的時間。

有次我問寫《空谷幽蘭》的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你這麼努力地想了解中國文化是為了什麼?他說:是為了了解我自己。我也找到了聽別人說話最好的理由:所有的聽都是為了做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吉光片羽 的精彩文章:

木繡球:為你守著約

TAG:吉光片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