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汽車行業未來三十年預測

汽車行業未來三十年預測

今天的知識點比較多,大家認真看,腦洞大一點,會受益匪淺。

最近很多人說自己「中年危機」,來找我,都急呵呵的,好像他她目前這35歲才來到世上一樣。你都快40歲了,你急什麼呢?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你中年危機,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時代變化

具體為何輪到了你,那就是你的選擇智慧了。之前我也給這種選擇智慧取名了,我稱之為「勢商」(南通會不會併入上海?)。你的勢商太差,中年危機自然不可避免。

【中年也可年薪翻番?】

我工作十五年了,其中在汽車行業待過六七年,當然同事很多,你要知道,我的這些同學、同事、朋友,正跟我一樣,我們是40歲前後的人。去年,老同事毅哥打我電話,說一家新型汽車公司通過獵頭來挖他,年薪30萬跳過去可以達到45萬,問能不能去?

看,跳槽是私事,他這問題除了我,估計也沒人能幫他解答,因為他問他老婆、父母還是哪個表哥堂妹的,對方都是不置可否。你這40歲的男人,家裡的頂樑柱,你事業的變化牽涉那麼多,誰敢給你建議呢?也給不出。

我經過進一步了解,知道他老婆在銀行上班,穩定,年收入也有30來萬。再網上查了下,這汽車創業公司成立2年了,吸引了大概百億融資,還算不錯。綜合各種因素,我跟他說:「目前年薪30萬,你要開價60萬,不達到這個數免談。」第二天他就來了電話,對方同意了。

中年人再次年收入翻倍,還進入了新興行業,華麗轉身,即使創業公司幾年後倒閉,那也是履歷的刷新啊。不行再跳唄。目前毅哥已經入職大半年了,情況蠻好。

個人具有勢商的悟性,是很難的,所以才會不斷後悔、打臉、中年危機、不到中年就失業。之前已經講過勢商在房產上的運用,今天講勢商在職業生涯中的一個應用。

【以史為鑒】

自行車行業,在1980-1989年這十年,我們國人有輛自行車還是不錯的,那時候主流是國產的蘇聯那種「二八自行車」,這種自行車是大路貨,大,重,耐用。但趨勢已經很明顯,小型化、輕便、實用,比如從日本進口的二六、二四自行車,這就是趨勢。但進口太貴,於是,國產自行車以及自行車配件廠,全國遍地開花。有名的叫做永久自行車、鳳凰自行車,等等。

進入90年代,摩托車更快,更省力氣,開始普及了。各種摩托車品牌,還有外資動輒上萬一輛的雅馬哈,那就是一個摩托車混戰的年代,類似當今的越南。

2000-2010年,中國汽車市場逆襲,各種內資外資合資品牌齊發力,將中國汽車市場從年產百萬輛送進了千萬級別的時代。此後,國產、合資、進口車,三分天下。這都還是汽油柴油的內燃機驅動,簡稱燃油車。

大家看出趨勢來了沒有?每一代的玩家,基本都不是上一代的,得重新洗牌。這個規律是不變的,用到電視機行業也類似,從CRT黑白電視,到彩電、背投,接著LCD、LED,還有接下來的OLED、手持播放、AI,等等。這裡面,那種接入互聯網和物聯網的「小米電視」也是一個趨勢,只是增加了電視之外的人性化,對電視行業技術升級也有影響。

再看通信行業,從電報,到電話到戶,再BP機、大哥大、無繩電話,接著「愛立信」「摩托羅拉」,然後諾基亞的塞班皇朝如日中天的2008年,此後iphine為代表的智能機時代來了。貌似是喬幫主的天才傑作,實則不然,沒他也會有其他人發明,這是技術趨勢到了這一步,是趨勢的力量,也是資本迭代的需要。

其他行業就不列舉了,都一個套路,不斷迭代更新,但知名企業也會更新,就沒幾家延續超過兩個時代的。頂多家電行業的格力和海爾,算生命力強的,但他們也是有勇氣的,得不斷自我革命,才能生存。

【展望未來】

這未來如何捕捉的,一般人捕捉不來,未來也太大,我們選擇一點深入下。不去替資本家擔心命運,我們要做的是增加自己職場的勢商。

這裡,我還是來談下足夠大的行業,叫做汽車行業。汽車行業大到什麼程度,不言自明,就算當下中國有3000萬人從事汽車行業,這不誇張吧?!我們來看下趨勢的力量,讓你遇見一下未來。

根據各種信息、政策、技術,以及資本的趨勢,來判斷。如下是個展望未來的編年史。

2018年,中國所有汽車銷量預計3000萬輛出頭,其中那種「新能源」汽車100萬輛,佔比3%的樣子。

2020年,總銷量3500萬輛,其中「新能源」500萬輛,無人駕駛10萬輛。

2025年,總銷量4000萬輛,其中「新能源」2000萬輛,無人駕駛500萬輛。

2030年,總銷量4500萬輛,其中「純電動汽車」3000萬輛,無人駕駛2000萬輛。

2040年,總銷量5000萬輛,其中「純電動汽車」4500萬輛,無人駕駛4500萬輛,還在用燃油的落後產能500萬輛。後者原來佔據100%,屆時即將淘汰,走入歷史的舊檔案。

大家看一下,你的2025年是什麼樣子,有沒有未雨綢繆;2030年你在哪個行業,你那個行業是否會迭代;2040年你多大了,你屆時五十歲,還沒退休,但失業了,你怎麼辦。

對,今天找的這個點,就叫做交通出行行業,已經不是傳統的汽車行業,也不僅僅是汽車,而叫做電車及其相關行業。這「電車」的雛形,就是當下2018的新興行業,我稱之為「純電動汽車」。

【行業和企業推薦】

這就進入實質了,不多言,你說電動汽車是個好行業,那進哪公司,直接說!

接下來,整個汽車行業的玩家重新洗牌,當下內燃機汽車行業這麼多品牌,比如上百家數得上名號的,包括你和你的親戚在開的,到了你中年或者2030-2040時,你說這家還在不?我告訴你,90%的可能性,已經倒閉、消失或者轉產了。

這就是洗牌,也才叫洗牌,更是必然。LED平板電視的知名商家,絕不是黑白電視時代的熊貓霸主。智能手機時代的小米,也不是塞班時代的波導,手機里的戰鬥機?當然,能夠持續兩代不斷創新的海爾冰箱,也早就將他那時候的前輩「香雪海」冰箱淘汰出局了......各行各業都這個規律,待會再舉幾個。

新能源汽車行業方向是必定的,未來其中的好企業,我歸成四類,大家一看便知,也可入,提前布局。

一,晉級者

都說了,會有大概10%的品牌能再生,還繼續成為下一代的玩家。不過是否能成為主導品牌,就不知道了,但傳統汽車裡能看出新生端倪的,還是有的。

純電動汽車這個大趨勢下,國人還在持續傳統的思維,尤其地方國有的那些汽車集團,以為將來還是他們的天下。錯了,從一二三汽到廣汽以及每個省自己的汽車企業,也會十有八九淘汰。更新換代是一個顛覆式的,你需要壯士割腕,需要造出微信打敗QQ的騰訊勇氣。

我們看下去年的「新能源汽車排行榜」,這種勇氣在目前的從體制內沿革而來的國有車企中,是不多見的。10裡面挑2家之所以還能出來,一能爭取到國家頒發的新能源牌照,二自我革新。這第二點對於傳統汽車企業晉級,至關重要。你要淘汰自己目前內燃機汽車幾乎100%的產能,這種決心是難以做到的。你那麼多員工怎麼安置?設備重來?系統更新?稅收會不會減少?換行的風險?這些就是傳統的包袱。

此外,國有企業做未來的新能源自動駕駛汽車,完全不同於當初著手做內燃車,當時國外這個行業已經發展了近百年,很健全了,拿過來照抄、合資、學習即可。現在轉型電動車,這是個創業的過程,並不僅僅是做生意。電動車是個新事物,前無古人,國外也在摸索學習之中。國企天生的便利性,只適合做生意,不善於創業。人員也不符合要求,你得懂市場,各方面思維超前,研究客戶導向,而不是去琢磨領導的心思,尋思下一任領導是誰,勾心鬥角等等。

如此,是造不出好事業的,只會浪費錢。大家也看下各大車企的新能源事業部,基本都會倒閉,這是拿錢開玩笑。最簡單的例子,你參照移動搞「飛信」,這本該是中國第一個微信,擁有天然的條件,沒搞得起來,為何?騰訊微信是創業,而飛信之於移動,只不過是個新的生意項目,搞搞玩玩。大家不知道,在「互聯網+」這一輪創業潮中,有很多國企也成立了創業子公司,至今基本沒見一家成功的,最簡單的明證,「獨角獸」名單中就沒有他們一家的名字。

好了,這種有著背景和進取之心的傳統國有車企中,誰能夠勝出呢?這就是我們未來可以進入的企業,我目前能看出來的,可以舉例告訴你,比如長安汽車的新能源公司,比如奇瑞牽頭組織的觀致汽車,其他還需進一步觀察。

這第一類就是國有車企中,能晉級到下一代的,我們稱之為「晉級者」。

二,創見者

所謂創見,是有一定的基礎,且能夠不斷有創見並付諸實施的人。這裡的創見者,實際上是企業,善於把握潮流的公司,能夠隨時快速適應市場,並不斷跟著變化的企業,自然必定是民企。

這裡我舉例,吉利汽車就不錯,還有眾泰汽車,都屬於這類,預計他們的新能源汽車會爆髮式增長。有人說,「你怎麼忘記比亞迪了?」是的,比亞迪呼聲最高,但只排在第三。比亞迪為何成了此類中的第三推薦企業呢?主要有如下仨原因。

因為比亞迪過去善於打價格戰,造了不少F1F2F3這樣的劣質低端車,國內口碑做差了。其二,這比亞迪盲目投資,幾年前冒然進入太陽能電池板行業,年年虧損,削弱了汽車主業利潤。三,比亞迪擅長電池技術和製造,所以比亞迪未來是做車,還是做電動車的主要部件電池的供應商,這點定位不明。

當然,電動汽車行業的產能瓶頸在電池,即將超過比亞迪產能的國內專一汽車電池製造商,寧德新能源,這家公司不錯,至少從市場展望來看,未來的估值和市場價值,都不低於比亞迪。

這第二類就是民營車企中,能把握市場並執行創見的,我們稱之為「創見者」。

三,創新者

大家比較下各行各業,這是個互聯互通的世界。就比方自行車行業,一開始兩輪,接著三輪,然後小型化,可摺疊,接著電動自行車,現在是互聯互通的自行車服務,小黃車,摩拜單車,BAT也挨個入股了。你說這自行車行業實現了怎樣的一個蛻變?

是的,做產品往人性化服務的轉型,淡化車子的品牌而側重服務。汽車行業也這麼一個規律,電動汽車屬於未來幾十年的交通工具,他的主要功能不是從自家車庫開到另一個停車場。

未來的汽車需要滿足如下功能:隨時隨地可出發,不佔太多空間,坐在裡面休息可以跟任何人互聯互通,駕駛期間不需要自己親自握方向盤,但可以跟車友和汽車原廠實現信息溝通,設定目的地就能到達,行駛過程中不出大的意外......大家看到沒有,未來的車就是一種出行服務,而不是目前這樣的自己有一輛車。

將車當成服務,這就是未來的汽車行業方向,跟電動和無人駕駛以及通信技術結合,並時刻掌握車主的需求數據,這就是未來的方向。大家搜索下「汽車行業創業公司」。實際上這行國外有個知名霸主,叫做特斯拉,國內學習它的或者跟它競爭的,也有200來家。我推薦一家,叫做「蔚來汽車」,大家可以搜下蔚來汽車的競爭對手。再推薦第二家,叫做鎣石汽車。

創業公司,一般圈個幾十上百億進來,問題不大,所以給你年薪還是月薪翻番即可。當然,萬一看走了眼,創業公司做了幾年要倒閉了,怎麼辦?涼拌,你提前布局,繼續跳槽唄,傳統公司也不斷關停並轉,你至少刷上了新能源、汽車、互聯網、無人駕駛等等行業標籤啊!

四,競爭者

這一條就不多說了,外國特斯拉、寶馬為代表,加上日韓新能源車的玩家,他們屬於國外競爭者。

好的,以上,一個行業四類企業十來家公司,從歷史到趨勢甚至名稱,都告訴你了。包括他們的同類企業在內,主導未來中國5000萬/年的汽車市場,承載你個人三四十年的小小職業生涯,完全足夠,不用擔心啥失業危機了。趕緊上!

實在不行你就進特斯拉唄,特斯拉在全國各地都有分公司,而且今年在上海的工廠即將開工,我們不僅拭目以待,也可以行動。大家可以看下特斯拉的招聘信息(特斯拉的2018春招更新),關注公眾號也行,有校招,有社招。

有人說:「第一點我不同意,那麼多整車廠都被淘汰,怎麼可能?!」你去搜搜當下電動車的主力車型,有幾個是真的純電動的?你別跟他說「新能源」,這是忽悠,你就問他「純電動車賣了幾輛?」大部分是插電混合式,為了騙國家補貼,這也叫新能源,你懂的。此外,只知道搞噱頭,人家特斯拉百碼加速2.4秒,續航600公里,你呢?你多少?4.8秒還在吹牛,號稱的400公里續航實際才200公里,跑不動也賣不動。

國家也懂,所以允許特斯拉進場,在中國建廠,是為了加速行業洗牌,將那些不思進取的傢伙淘汰。傳統汽車別人上百年歷史,你必須學別人的技術,我們是想在電動車行業彎道超車,結果這些不思進取的貨,做做樣子,騙補貼的!

也有人質疑:「將來大多數國有車企被淘汰,國家不會如此,國家不會答應!」你這就是瞎操心了,國資不適合運營,並沒說國資不能入股啊,你企業想做起來必須得國家扶持至少幫忙啊,國資入你的股,也是正常的。

國企占你的股份,自然也是國企,這也許就是未來國企的主要形式,你得看得到未來。如果讓孫正義、軟銀還是雅虎來做阿里巴巴,這不是早倒閉了嘛!做股東可以,沒要你運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職場蛙 的精彩文章:

混職場得學會取名:你的英文名叫什麼?網名呢?
遏制高房價最好的辦法是什麼?限購,房產稅,還是遺產稅?

TAG:職場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