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沿海地區有一群體,專門負責討好權貴,薪水不菲死亡率很高
我國古代沿海百姓的生活,根據朝代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別。諸如清朝住在沿海的百姓應該是最苦的,不僅不能靠海吃海,還必須要千里迢迢搬到內陸地區,只因為某個皇帝一拍腦門的自負,決定閉關鎖國。中國人講究根,自然不會太願意搬遷,可是在那個時代皇權至上,沒有搬家的人幾乎都被官兵活活打死。
清朝皇室的自負直接導致了延續幾百年的恥辱,而這些恥辱背後的代價卻需要老百姓來償還,這也是為什麼清朝不受大家所喜愛的原因。在清朝閉關以前,沿海有一群體,他們專門靠著去給權貴服務謀生,薪水不菲但是死亡率很高,這便是採珠人。
珍珠除了被用作飾品以外,還有養生護膚的功效。而在古代,因為科技發展的有限,珍珠的產量非常稀少,因而也格外昂貴。權貴階層以珍珠作為配飾,不僅是因為其好看,更多的是突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至於皇宮對於珍珠的需求量就更大了。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採珠人這個職位早在夏禹時期便存在,而秦漢時期已經形成了非常完備的產業鏈。
當然,因為珍珠需求量大而採集困難,所以這個行業並不被允許百姓私自行動,而要在官府的領導下行動。這種狀況,至少在秦漢時期是這樣。針對採珠人,政府的管理制度是非常嚴苛的,不僅不能隨便探親,而且一旦加入就是終身,想要離開這個隊伍,除非死亡。
早期的沿海百姓生活艱難,沒有田地可以種植,更沒有可以航海捕魚的技術,只能靠著這個工作來謀生。好在,採珠人的工資不低,至少一個家庭里出一個幹活的人,一大家子便不會被餓死。不過同樣,高薪資的背後是高風險。珍珠出現的地方都非常險峻,也就是說,今天去採集珍珠可能就再也回不來了。
根據史料記載,五代十國中南漢國王非常喜歡珍珠,於是派了3000多人去海里採珠,而最後這3000多人,活著回來的不到兩百。明朝時期的沿海百姓生活是最幸福的。航海技術的高速發展,帶動了他們的生活開始好轉,採珠的危險程度也下降了不少。根據記載,明孝宗於弘治12年,外派8000採珠人下海採珠,死亡人數只有680人。
680人,也是個非常慘烈的數字,只是相比較前面的朝代,這個數據已經非常好看了。「十萬壯丁半生死,死者常葬魚腹間。」這首《採珠行》,便是描述明朝採珠人的生活。可以想見,其他朝代的採珠人的生活狀況要比這首詩描述的還要糟糕。
※長壽庵里有個老和尚圓寂,十四年後眾人打開其棺木,依然栩栩如生
TAG:野文化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