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焦樹德談名方 藿香正氣飲

焦樹德談名方 藿香正氣飲

導讀

藿香正氣散是小編夏天必備葯,每次取效,都驚嘆於古人的智慧,不過其實藿香正氣散應用範圍很廣,通過本文,紮實地學習一下他吧。

簡談藿香正氣散的臨床運用

藿香正氣散是臨床上經常使用的著名方劑。它為什麼會這樣著名呢?主要是因為這個藥方使用得當則療效非常良好,可以說是「百發百中」。尤其是在夏秋之交的季節,使用的機會更多。今結合實際病例,談談個人在臨床上使用這張藥方的點滴體會,僅供同道們參考。

藿香正氣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藿香 90g,陳皮、半夏曲、白朮、厚朴、苦桔梗各 60g,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各 30g,炙甘草 75g。共為細末,每服 6g,水1盞,生薑 3片,棗1枚,同煎至 7分,熱服。如欲出汗,蓋衣被,再煎並服(後世有的劑量與此不同,可互為參考)。

以上是原方的服用方法。但現在臨床上多參照原方組織精神,改為湯劑服用。我在開藿香正氣散湯藥時的處方如下,僅供參考。

藿香9~12g,紫蘇葉(後下)6g,白芷10g,厚朴10~12g,陳皮9g,白朮6~9g,半夏曲10g,苦桔梗6g,大腹皮9g,茯苓6g,炙甘草5g,生薑 3片,大棗 2枚。水煎服。

本方主要用於治療內傷濕冷,飲食停滯,又外感風寒。症見憎寒壯熱,頭痛嘔逆,胸膈滿悶,咳嗽氣喘等,以及傷冷、傷濕、中暑、霍亂、吐瀉,感受嵐瘴不正之氣等病。舌苔可見白膩,脈象滑、濡、滑而帶浮等。

方中以藿香辛溫散寒、理氣和中,芳香祛穢,表裡兼治作為主葯。輔以紫蘇、白芷、桔梗,發表散寒、宣暢肺氣、芳化暑濕;半夏曲燥濕降氣、和胃止嘔;厚朴行氣化濕、消脹除滿。佐以白朮、茯苓、陳皮健脾化濕,理氣開胃;大腹皮行氣利濕;生薑、大棗辛甘和胃。使以炙甘草益中焦、和百葯。

本方在夏暑季節及夏秋之交最常使用。如果表邪偏重,惡寒發熱而無汗者,可加香薷 5~9g,以助解表之力。如兼食滯,可加焦山楂、焦麥芽、焦神曲各10g,或焦檳榔、炒萊菔子各10g,以加強消導功效。如濕盛腹瀉者,可加炒扁豆10g、炒苡仁20g、車前子10~15g,以加強健脾利濕之效。

本方以藿香命名,因藿香清芳微溫,為醒脾快胃、振奮清陽之妙藥。正如《本草正義》所說:「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溫煦而不偏於燥熱,能祛陰霾濕邪而助胃正氣,為濕困脾陽,倦怠無力,飲食不甘,舌苔濁垢者最捷之葯。」

但本品溫和力緩,用時須配伍蒼朮、厚朴、佩蘭、紫蘇或白朮、陳皮、茯苓等。王好古也曾讚揚本品:「入順氣烏葯散則補肺,入黃芪四君子湯則補脾。」本方有發越脾氣、調中焦升降之力,故名「正氣散」。

我常用此方治療急性胃腸炎、胃腸型感冒等病,證屬外感風寒,內有濕、食停滯者,均可收到良效。

例如李某某,女,26歲,因 8月天氣炎熱,吃冰鎮水果太多,夜卧窗前,睡眠受寒,次日頭痛發熱,憎寒無汗,全身酸懶,脘脹腹痛,嘔吐 4次,水瀉 3次。舌苔白膩,脈象浮滑,重按少力。

據此脈症,四診合參,知為暑夏季節,內傷濕冷,外感風寒,腸胃氣亂,寒濕不化而致吐瀉;表邪不解,故頭痛寒熱。診為暑濕吐瀉之證。治法採用溫散化濕,佐以解暑。以藿香正氣散加減,

處方如下:藿香 10g,紫蘇 9g,白芷 9g,半夏 10g,乾薑 6g,香薷9g,炒扁豆 9g,茯苓 20g,大腹皮 12g,廣木香 6g,車前子(布包)12g,炒白朮 6g,伏龍肝 60g(煎湯代水)。1劑顯效,3劑痊癒。

再如萬某某,男,49歲。

1982年 10月 5日來診,言說自昨晚感到頭痛昏沉、胃脹腹痛,嘔吐 2次,吐物有明顯的酸腐味,現尚感噁心,大便溏軟。食欲不振,口不渴,微惡風寒,身熱無汗,體溫38℃。舌苔白厚膩,脈象弦滑帶浮。實驗室檢查未見異常。四診合參,知為夏秋之交,外感風寒暑濕之邪,內受飲食停滯之傷,內外合邪,既有頭痛發熱等表證,又有胃痛嘔吐等里證,表裡相兼,發為頭痛嘔吐之證。

治宜芳香疏解,化濕導滯。方用藿香正氣散加減。

處方:藿香 10g,佩蘭 10g,紫蘇6g,荊芥10g,防風10g,白芷10g,半夏10g,焦神曲10g,焦山楂10g,焦檳榔 10g,炒枳實 12g,厚朴 12g,酒川大黃 6g,茯苓 12g,炙甘草 3g,生薑3片。水煎服,投予 2劑。

葯後身得溱溱汗出而熱退,大便瀉腐穢 2次而腹痛、嘔惡盡除。又以上方去防風、檳榔,減酒大黃為 3g,加炒扁豆 9g,再進 2劑而痊癒。

1~3歲的小兒,內傷飲食,外受風寒而身熱不食,頭痛噁心,胸膈滿悶,倦怠不玩耍,大便不爽,舌苔白厚,脈象滑數。北京民間對此證俗稱「停食著涼」。此證也可用藿香正氣散加減治療。

我常用的處方如下:藿香 3~5g,紫蘇 3g,白芷 3g,防風 3g,半夏曲 3g,焦山楂 3g,焦麥芽 3g,焦檳榔 3g,炒內金 5g,炒萊菔子 3g,白朮 2g,枳實 5g。水煎,1日分 3~4次服。另外再用萬應散 0.5~1包(用量可按說明書),1日 1~2次,隨湯藥服。一般服 1~2劑,即可痊癒。僅供參考。

本方與六和湯(砂仁、藿香、厚朴、杏仁、半夏、扁豆、木瓜、人蔘、白朮、茯苓、甘草、生薑、大棗)皆能治療夏月飲食不調,外感暑氣而致寒熱、吐瀉等症。

二方相比,本方解表除濕之功大於六合湯,但正氣虛弱之人慎用。六合湯解表芳化之力雖小於本方,但益氣匡邪之功卻大於本方,並且還有和肝舒筋之作用,對吐瀉轉筋者有效。

本方與不換金正氣散(蒼朮、厚朴、陳皮、甘草、藿香、半夏、生薑、大棗)皆用於治療濕濁內停,兼受感冒而吐瀉等症。但本方解表發散、利濕和中之力較大,不換金正氣散則化濕和胃、調中止嘔之力偏重,解散之力較輕。

本方合三味香薷飲(香薷、扁豆、黃連)名藿薷湯,用於治療伏暑吐瀉、腿肚轉筋等症。

我常以本方(適當加減)合葛根芩連湯,用於治療夏暑季節內傷飲食,外受風寒暑濕之邪,發生泄瀉,未得及時芳化疏散,而致郁而化熱,濕熱結滯腸胃,氣血不調,發為赤白痢疾,大便帶膿血,里急後重,便頻且滯,窘迫難忍等病症。

古人云:風寒暑濕之邪,傷脾則瀉,傷胃則吐,傷肺則渴,傷膀胱則溺赤。此時宜急擇藿香正氣散、六和湯、藿薷湯之類方劑,隨證治之,則很快痊癒。如治失時機,風寒暑濕之邪,漸漸化熱,深侵腸胃,陽明經氣不和,濕熱凝滯,氣血不調,發為痢疾,我每以本方合葛根芩連湯同用,仍從疏解風寒暑濕之邪入手,兼清解陽明濕熱,里急後重明顯者,還可加廣木香、焦檳榔等,調腸胃氣滯,每收良效,請參考試用。

凡陰虛火旺、中焦火盛而作嘔作脹以及溫熱病的吐瀉,均忌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杏林墨香 的精彩文章:

中藥葯對之「鬥氣冤家」CP
國醫大師郭子光:師徒對話,親傳治冠心病經驗

TAG:杏林墨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