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兒童世界改造環境
一個區域如此重視學生生活的校園環境,這超乎了記者最初的想像。
如果說「做教育就是做環境」,那麼環境究竟可以做到什麼程度?河南省洛陽市西工區這個樣本一定會給你帶來諸多啟示。
轉身即是風景。西工區的校園就是這樣,這裡有你希望的學校的樣子。
一些小的植物被栽在食槽里,養在水缸里,種在木桶里,看上去有別樣的精緻美。再小的校園都是一方獨特的生態,都可以聽到水聲和鳥鳴,看見花木綠了窗檯,紅了枝頭。
而這一切無關奢侈,無關豪華,只是真實、自然、恰到好處。如果你僅用美來表達,似乎還不夠,至少不夠深刻,因為這裡的校園除了美,還有愛、自由、秩序與尊重……他們在為孩子提供有準備的環境。
蒙台梭利說:「只要準備一個自由的環境來配合兒童生命的發展階段,孩子們的精神與秘密便會自發地顯現出來。」西工區校園裡這些有準備的環境像是一本厚厚的書,值得慢慢品味。
有準備的環境
這學期一開學,西工區的學校都開始著手做同一件事,那就是做迎接春天的準備。芳林路小學專門召開了春季種植討論會,計劃在校園裡增添一些草本類、灌木類、爬藤類、喬本類植物;東下池小學洗手台上多了水培綠蘿;紅山實驗小學的書架上多了鮮花和綠植的裝點;大路口小學的孩子則可以聆聽花開的聲音了,教室里的每一盆花都有一個小主人,孩子不僅學會了養護花草,還懂得了什麼是責任。
當春天遇上綠植,不僅美了環境,更暖了人心。這就是西工區學校里所做的有準備的環境,只為等待孩子們愉快地「回家」。
其實,不只是在春天,這裡的孩子在校園裡可以隨時感受季節的更替之美。
「自然環境,才是喚醒孩子感覺和精神的地方。」西工區教體局局長李艷麗說。
13年前,李艷麗還是西下池小學的校長。從那時起,她便著力為兒童提供「有感覺」的環境和空間,在不大的校園裡種植了46種樹木,開闢了種植園,建設了星光長廊、沙池、鞦韆、樹屋、吉祥兔屋等26道文化景觀,構建了「自然、經典、生活化」的校園環境,讓環境與兒童形成天然的精神鏈接。
3年前,西下池小學的衛生間改造升級,當時三年級的學生暢天笑記錄了他眼中「宮殿般的衛生間」: 新的學期開始了,剛進校園,映入眼帘的是剛剛建好的衛生間。豪華並不在於大小與華麗,而是實實在在的溫馨。走進衛生間就感覺到沒有了之前刺鼻的味道,似乎一股淡淡的香味撲鼻而來,可愛的Hellokity在粉色的牆壁上翩翩起舞,典雅素凈的鏡子,芳香的洗手液,暖暖的風吹著剛洗的手,一股暖流湧上心頭,抬頭一看,還有漂亮別緻的吊燈。在這樣高雅的環境,自己的一言一行自然也是優雅的,生怕哪一個舉動打擾了這樣的環境。好喜歡這樣的衛生間呀!
這就是李艷麗想要的結果。
西工區這樣定義「有準備的環境」,它有三大核心元素:一是「真實與自然」,二是「結構與秩序」,三是「美與氛圍」。所謂「真實與自然」,即給兒童儘可能提供真實而非虛假的環境、自然而非人工的環境;所謂「結構與秩序」,即物品的整理與歸類都遵循一定的結構,彰顯出一定的秩序;所謂「美與氛圍」,即把真實、自然的東西按照合適的結構與秩序,按照美的原則,創造出美的氛圍。
基於這樣的環境觀,西工區的學校著力營造適合兒童身心成長的物質環境與人文環境,每個校園都引入了大量的經典繪畫、經典音樂、經典書籍;廣泛種植了多樣性的花草樹木;營造了可以撫慰學生心靈的沙池、木屋、長廊、休閑座椅、開放書吧等文化景觀。從教室到走廊,從樓梯到校園,從功能室到洗手間,從每一面牆到每一棵樹,小到門牌、窗檯,大到校園整體布局與設計,都需要從兒童的感覺、需求出發,精心安排,讓環境成為西工「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下池小學的星光長廊是用俄羅斯紅松木和雲杉木建成的,當初建造這個長廊時,許多人不理解,為什麼一定要用實木,而不用成本低、更牢固、更美觀的材料?理由很簡單,實木材料才有生命的質感。
校園環境需要通過人的精心照料,呈現出「審美、經典、精神」的特質。孩子與環境「朝夕相處」,當孩子生活的環境中有了審美的成分,自然會有學習和成長發生。這就是有準備的校園環境,準備好孩子自己沒辦法得到的資源,讓孩子無功利地欣賞,滋養孩子生長的心理空間。
改造環境還要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即學校的每一個地方,如果是給教師的,就要看教師是否喜歡;如果是給孩子的,一定要看孩子是否流連忘返,是否願意在這裡呆著、玩耍。
「如果孩子是喜歡的,那這個地方就做對了。」李艷麗說,「如果孩子對這個地方完全沒有感覺,這就需要調整,調整到孩子喜歡為止,這是我們做環境文化的一個基本要求。」
這些只是外顯的物質環境,西工區的校園裡還有一個重要的環境就是人際關係環境,他們還在著力建設相互接納、認同、理解、賞識、友善的人際關係。孩子們在這樣的環境里是自由的,是被充分尊重的,由此,他們也有了更廣闊的成長空間與可能性。
遇見一間經典教室
教室是距離孩子最近的環境,是最需要精心打造的一方空間。
西工區學校的教室都充滿了「家」的味道、文化的味道。教室文化包括經典音樂、圖書、電影、名畫、學生作品、綠植等,主要突出「色彩、經典和生活化」三個基本元素。這些都有「心教育」獨特的解讀。比如說色彩,教室里會用柔和的麥芽黃或象牙白為牆壁的主色調,它有助於穩定人的情緒;比如說生活化,是指學生作業、照片、種植物、手工作品等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呈現;比如說經典,教室里都引入了經典繪畫、經典音樂、經典書籍、經典電影,因而被孩子們稱為「經典教室」。
在教室環境布置上,西工區主張給孩子創設一個自由、美好的環境配合兒童生命、個性的自主發展。所以,走進西工區的教室,你會發現教室里的每一處風景都很精緻,孩子在這裡能輕而易舉體會到生命的尊貴與高價值感。
教室里還有那些隨著季節更替而變化、流動的文化。
從冬至那天起,西下池小學的教室里都會有一張「九九消寒圖」,每個班都不一樣。學生會畫素梅一枝,枝上畫梅花九朵,每朵梅花9個花瓣,共81瓣,代表「數九天」的81天,每朵花代表一個「九」,每瓣代表一天,每過一天就用顏色染上一瓣,染完九瓣,就過了一個「九」,九朵染完,剛好81天,就出了「數九天」。九盡春深,意味著九九隆冬過去,春天就要到來。副校長吳慧君說:「古人就是用這樣的方式體驗人的生命隨著季節往前走的感覺,這是一種非常有趣的體驗。」
教室文化的布置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室的後牆是學生各種作品的展示區,他們遵循的是無差別展示原則。每一個主題的展示都是人人展示,不會刻意選擇一些優秀的作品用來展示。
「當我們對一個孩子是有分別的、有篩選的,就意味著我們給了這個孩子有條件的愛,這個有條件是:只有你足夠好,你的作品才可以展示在這裡。一件事當你做得足夠好,你才值得被尊重,你才有價值。其背後的潛台詞是當你不夠好時,你就不值得被尊重,就沒有價值。」李艷麗說,「我們許多時候往往只看到了一面,只關注了要用優秀的作品給其他同學做示範。」
西工區各學校教室內外都有一些開放式的書架,孩子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可以拿到他想要看的書,而這個讀書的過程一定是非功利的、享受型的,沒有人讓他寫讀書筆記,沒有人讓她分享讀書的心得。
李艷麗談到過一種現象,過去曾有學校把書鎖在柜子里,總是擔心書被損壞或丟失。他們忽略了即使發生這樣的事,也是正常的。在給孩子提供讀書環境上,學校要奢侈一點,要儘可能提供一個讀書的環境,書放在這裡,孩子可以讀,也可以不讀,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把環境放在這裡。這就是一個有準備的環境。
如今,西工區的校長和教師都認識到了,書是為孩子服務的,它只不過是工具而已,再好的書如果不被人看見,也就失去了意義。
因為有書,因為有音樂,因為有電影,因為有家的感覺,西工區的教室里每天都發生著最美的遇見。
好學校是一方池塘
梭羅在《種子的信仰》里有這樣一段描述:如果你在地里挖一方池塘,很快就會有水鳥、兩棲動物及各種魚,還有常見的水生植物,如百合等,你一旦挖好池塘,自然就開始往裡面填東西。
其實,好學校就是一方池塘。西工區的校園就是一個個池塘。
李艷麗認為,兒童天然地生活在精神中,對自然、對美好的事物有著天然的嚮往,有著天然的感受力、吸收力和連接力。校園環境無時無刻不在浸染、影響著孩子的心靈。
西下池小學已經畢業的學生孟琳記得在五年級時,班級組織大家種花生。播種時,同學們爭著搶著去翻地、播種、澆水;種下後,同學們每天都去照顧它。有一次,她發現一棵幼苗破土而出,頂開了比它大百倍的土疙瘩。她的內心當時非常震撼。「幼苗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做真正的自己。它讓我知道了,一個人一生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做真正的自己。」 孟琳說。
學生趙晨露在自己的作文中寫道:不知道什麼時候校園操場上那幾棵高大的白楊樹已經落光了葉子,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花池裡的石榴樹也孤零零地站在那裡。這一切,原來是嚴肅的冬婆婆給我們出的考題,她邁著緩慢的步伐來到了我們美麗的校園。冬婆婆太嚴厲了,所到之處所有帶顏色的植物變成了灰色。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學家和藝術家,只要給他們感覺,就能創造自己。兒童的創造力、想像力都來源於感覺,必須讓孩子在「有感覺」的環境中創造自己。這樣的理念完全改變了西工教育人對校園環境的既有認知,也指導著全區校園文化景觀的建設。
邙嶺路小學的校園裡有一個叫「綠園」的地方,這是由孩子們命名的。這塊一畝多大的地方被劃分為蔬菜種植體驗區、樹木園區、花卉區、水生植物區、沙生植物區、藥用植物區、動物養殖區等10個區域。在蔬菜種植體驗區,學生依據季節和時令種植感興趣的農作物;在動物養殖區,學生還餵養了一些小動物。
這裡也是邙嶺路小學重要的課程資源,數學教師帶領孩子在綠園中學習認識圖形、測量、計算;語文教師帶領學生去觀察植物,寫觀察日記;英語教師帶領學生去學習各種植物的英文發音;美術教師帶領學生到綠園中寫生;科學教師帶領學生探尋動植物生長的奧妙……環境,成了兒童重要的生命滋養。
秋天,綠園中的果蔬豐收了,師生舉辦「收穫節」,邀請家長和兄弟學校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收穫的快樂,還把果實送給福利院的老人和社區的孤寡老人及社會愛心人士……
學校還在校園西南角兩棵茂密的女貞樹下,修建了兩個乾濕分離的沙池,為孩子營造一個「綠色、自由、安全」的沙世界。平時,孩子們愉快地嬉戲於沙池中,或輕輕地撫摸沙子,或別出心裁地修建城堡,或充滿想像地發明創造……這時,不僅僅是孩子的手在觸摸沙子,而且是身心在感受、在表達。好的校園環境就是讓孩子們的感覺充分表達出來。
「把環境做成課程,你不知道哪朵花會開,也不知道哪個會結出果實,不知道孩子們聽過哪首音樂,讀到哪句話會觸動他的心。」校長馬全紅說。
「當我們看到孩子對美的嚮往,他的精神的品質就這樣彰顯出來,也會覺得這個環境有價值、有意義。」李艷麗說,「一開始是人和外在物質世界的關係,後來則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
回到兒童世界改造環境。西工區所做的課堂、課程、校園環境,無疑都建立在對看見兒童、尊重兒童的基礎之上。
《中國教師報》2018年04月11日第15版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