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秦惠王時期敢於張儀『作對』的也只有他了,現在卻無人記得他是誰

秦惠王時期敢於張儀『作對』的也只有他了,現在卻無人記得他是誰

凡是稍有了解秦朝歷史者,對司馬錯這個人必然是知道的,作為秦朝著名將帥,司馬錯得到了最高評價,有人曾評價白起、王翦、司馬錯:「白起過於殘酷,王翦偏重戰術,只有司馬錯的戰略才能出眾,也有謀略,主張仁道,值得尊敬。」有這樣的讚譽,也不枉司馬錯戎馬一生,拚死效忠了。

司馬錯,生卒年現已無法考察,歷仕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三世,與司馬遷有淵源,追究起來,乃是司馬遷的八世祖。司司馬錯雖是武將,但絕不是有膽無識、有勇無謀之輩,他跟同時代的張儀一樣,精通縱橫學。文武雙全的他,生立功無數,其中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伐蜀。

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7年),這一天,司馬錯迫不及待地前去面見秦惠文王,經歷了無數次的硝煙戰火與各種大場面的司馬錯此時為何如此失態,這讓人感覺事態並不尋常,原來,巴蜀相攻,為秦國既定計劃的實施提供了一個大好機會。司馬錯見了秦惠文王,將此事一說,秦惠文王也非常高興,便喚來謀臣商討下一步策略。群臣各抒己見,你一言我一語,只見秦惠文王的臉色變得凝重起來。巴蜀相攻確實為秦國提供了一個絕好時機,但他們也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那就是六國攻秦的隱患還沒有清除,韓國仍在蠢蠢欲動,怕是要有下一步的舉舉動。秦惠文王踱來踱去,舉起不定,將目光轉向了一直沒有發話的張儀。

「不如伐韓。」張儀將心中所想說出,這跟秦惠文王的想法相左,但秦惠文王知道張儀自有主張,想聽聽他的想法,便道:「請聞其說。」張儀也不客氣,將心中所慮娓娓道來。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鐶轅、緱氏之口,當電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寶器必出。據據九鼎,按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今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弊兵勞眾,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臣聞:「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爭焉,顧爭於戎狄,去王業遠矣。」

張儀不主張攻打蜀國而主張伐韓國,其理由是,蜀國邊遠,乃是蠻夷之邦即使勞民傷財最後將蜀國打下,也會因為蠻夷的桀驁不馴而不能在此扎穩根基。那樣一來,只會徒勞無功,與建立霸業的距離就會漸行漸遠,反倒是得不償失。另一方面,與楚國、魏國結好,然後藉助他們的兵力圖謀周室。其具體的規劃是,秦國出兵三川,堵塞轅、緱氏兩個隘口,魏國則領兵切斷與南陽的交通楚國領兵逼近南鄭,這樣一來,周王室就斷絕了救援,秦兵攻打新城、宜陽就易如反掌,周王室命不久矣,等周王室拿下,轉而佔領楚國、魏國,那麼霸業就可圖了。

張儀攻打韓國,然後圖謀王室,稱霸天下的野心宏偉而誘人,但是這樣的目標豈是短期內就能夠實現的?在秦惠文王看來,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倒顯得空洞而不務實。對於張儀的說辭,秦惠文王沒有發表自己的看法,轉而將目光移向司馬錯。

這個身經百戰的將帥也許能夠給他一個滿意的答覆。果然不負所望,相比於張儀的宏圖大志,司馬錯的想法來得更加實際,針對張儀所說,司馬錯給出了精彩的反駁,司馬錯道:「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貧,故臣願從事於易。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而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諸侯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正亂之名。」

司馬錯站在一個為政者的高角度去闡述問題,雖然講的是眼前事,目光卻是放得非常長遠。首先提出了成大業者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那就是擁有廣闊的領土,讓百姓安居樂業,最後是要有恩德,而攻打蜀國,恰能夠為秦國帶來這三樣東西。蜀國戰亂,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拿下,這樣既能夠得到它的土地,還還能夠剝奪它的財富,施惠於秦國人,除了這些具體的實惠以外,還能夠獲得除暴安良的好名聲,可以說是名利雙收,這樣的好差事,何樂而不為呢?

司馬錯說到這裡,秦惠文王心中已經讚嘆不已,而在座的大臣也不禁為司馬錯的謀略豎起大拇指,這才是為政者當考慮周全的事情。但是司馬錯到此並沒有結束,他接著羅列出了攻打韓國的眾多不利之處。司馬錯道:「今攻韓劫天子,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請謁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韓,周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則必將二國并力合謀,以因於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謂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張儀將攻打韓及其之後的目標描述得非常好,但是,在司馬錯看來卻存在著種種的不利,首先在名譽上就得一個罵名,周王室雖然名存實亡,但畢竟還是天下人的宗室,挾天子以令請侯的效用還是存在的。攻打周王室,必然會招致惡名,這是其一。其二,韓韓國一向崇尚溫和外交,與周邊各國關係尚且融洽,若是韓國與周王室聯合,並請求楚國、魏魏國的救援,如如此一來,秦國損兵折將,能否戰勝還未可知,這樣名利雙損的事情為什麼要做呢?

從張儀與司馬錯二人關於秦國進攻方向選擇的辯論中,我們可以看出,張儀所說仍是他的縱橫政策的延續,他的著眼點在周旋於屈指可數的大國之間,利用他們之間的利益、矛盾關係為秦國謀取利益。而司馬錯卻非常看重蜀國的價值,蜀國作為秦國西南的一蠻夷小國,其價值卻不可忽視。

秦國得蜀國贏得名聲外,更能為為以後和與之相抗衡的楚國相爭贏得籌碼,巴蜀作為楚國的後方基地,秦得巴蜀,便是對它的嚴重威脅,楚楚國以後的戰略不得司馬錯話語未落,在座大臣多有點頭稱讚者,秦惠文王也不再舉棋不定,當即拍板定下了攻打蜀國的戰略,張儀見形勢已定,便也不再爭論。

也就是這一次的爭辯讓司馬錯名留千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霞姐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1927年毛澤東在井岡山做了一件事,讓你明白為什麼這多人願意追隨他?

TAG:霞姐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