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傢具發展史,原來是由古人「坐出來」的
歷史上,中國人的坐姿經歷了從席地而坐,到跪坐,再到垂足坐的過程,坐姿的變化與坐具的發展相輔相成,也孕育出了不同的文化符號。坐具的發展史,不僅是坐姿的演化史,更是國人的文化史。
箕踞
高逸圖 · 唐 孫位
此圖描繪的是魏晉時的竹林七賢,箕踞而坐。
/ 先秦 /
殷商時期,我們的坐姿為「蹲踞」與「箕踞」。所謂「箕踞」,是席地坐而兩腳前伸,這兩種坐姿,因不雅而淘汰了。到了殷商晚期,跪坐作為主要坐姿而確立下來。至周以後,跪坐附上了禮制色彩。
據尚秉和《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載:古器用不備,皆坐於地上,而籍以席。因席而坐,是禮在實際生活中的表現。古人自有規矩。
有關登席的禮節,「登席不由前,為躐席。徒坐不盡席尺。」
有關坐席的規矩,「待坐於所尊敬,毋余席。」
有關席上跪坐的姿勢,「古之坐自膝以下向後屈,而以尻坐於足上。」
跪坐
女史箴圖 · 東晉 顧愷之
此圖是根據西晉朝臣張華收集編寫的歷代先賢聖女的事迹《女史箴》內容所作之畫,以為勸誡和警示。
河北望都漢墓壁畫(主記史) 獨坐榻 · 漢
一般來說,榻產生於先秦,盛行於漢魏六朝。秦漢時期的人一般多坐在席上,地位尊貴者往往獨坐一榻。
河北望都漢墓壁畫 · 漢
東漢劉熙的《釋名》有詳解:「榻,人所坐卧,曰床。床, 裝也,所以自裝載也。長狹而卑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這裡提到的「長狹而卑」是相對床而言的,榻一般比較矮、窄。
/ 兩漢 /
漢時,人們崇尚黃老無為,鄉紳富豪用華美之席來表示自己的身份,因用途有別,分暖席、涼席,暖席由毛皮製,而涼席由竹、草、藤編製。亦有華貴者象牙席、椰葉席等。
漢代坐席禮儀以東為尊,《史記·淮陰侯傳》載,「得廣武君令東向坐,而己向西事之。」
西漢時,有「榻」之名,單指坐具,「長狹而卑者曰榻,言其體,榻然近地也,小者曰獨坐,主人無二獨坐也。」至東漢,「坐床者不可勝當數」 。
東漢末年,出現一種稱為「胡床」的坐具,其與床榻完全不同,是唯一的高形坐具,非漢人所創,而由絲綢之路傳進。
「今之交床,制本自帶虜來,始名胡床。」胡床,即馬扎凳。這種專用的坐具改善了跪坐對於身體的壓迫,且方便於脫靴登席的繁複縟節。而至三國兩晉南北朝,禮制鬆弛,坐姿隨性而為。期間又逢佛教大盛,斷代於晉的中國最早的椅子就刻有犍陀羅風格紋,是為中外古代交流的佐證。
消夏圖 · 元 劉貫道
此圖描繪了一個種植著芭蕉、梧桐和竹子的庭園,其左邊橫置一榻,一人解衣露出胸、肩,赤足卧於榻上納涼。一般認為此位超逸的高士為西晉「竹林七賢」之一的阮咸。
北齊校書圖 · 北齊 楊子華
此圖描繪了北齊天保七年(556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遜和文士高幹和等11人負責刊定國家收藏的《五經》諸史的情景。圖中畫三組人物,中心是士大夫四人坐於榻上,榻上有盤盛的菜肴、 酒杯、硯台、箭壺、琴等。此時榻的高度相較漢代已有明顯提升。到唐代以後,榻雖然也會出現在人們的居室中,但已不再是主流傢具了。
/ 隋唐 /
唐代開始出現了專門供垂足而坐的椅、凳、墩,垂足而坐和席地而坐成為兩種並行的生活習慣,高型傢具得到了較大發展,其形制和種類都有所豐富,而此時,榻作為坐具的功能被逐漸削弱,其中一些高型的榻開始向床靠攏。這在唐代繪畫中都得到反映。
閻立本所繪《步輦圖》中,唐太宗李世民盤腿坐在輦上,而在唐以前人們通常是或席地而坐,或坐床,或坐榻。
其的另一幅繪畫作品《古帝王圖》中,所繪陳文帝亦盤腿坐在榻中。可反映出,唐初人們還是席地盤腿而坐的。
盧楞伽《六尊者像》中,六個尊者有三個尊者的坐具是靠背椅,一個是坐榻,兩個是坐在石頭上。六尊者中第十五鋁巴嘎尊者雖然使用的坐具是扶手靠背椅,但他卻盤腿坐在椅子中間,說明盤腿而坐的影響還在,這正是由盤腿而坐向垂足而坐過渡時期的表現,其餘的五個尊者都是垂足而坐。
張萱《搗練圖》中,畫面正中有一婦女垂足坐在方形四足凳上,而巧的是她邊上兩個婦女,一個蹲在地上,一個席地坐在一塊地毯上,這也是由盤腿而坐向垂足而坐過渡時期的表現。
周昉《揮扇仕女圖》中,有兩個婦女是垂足而坐,其中一個坐在四足扶手靠背椅上,另一個坐在四足長方凳上,此外還有三個婦女是席地坐在一塊地毯上,而坐在靠背扶手椅上的婦女姿勢和表情都很奇怪,似乎她對這一新式坐具還不習慣,又好像有一種時髦的優越滿足感流溢出來。
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所描繪傢具使用最為齊全,可見高形傢具已經佔據主導地位,其中描繪椅子有兩種:一為帶踏板,腿部前後無棖子,左右上部各一根;另一不帶踏板,四腳處有托泥。中國座椅的基本結構已經確立。
垂足而坐
揮扇仕女圖 · 唐 周昉
此圖描繪了13位頭挽高髻、細目圓面、長裙曳地的妃嬪和宮女形象,展示了人物的各種活動:執扇慵坐、解囊抽琴、對鏡理妝、綉案做工、揮扇閑憩等,迎合了中晚唐時期大官僚貴族們的審美意趣。
揮扇仕女圖局部放大 · 唐 周昉
執扇慵坐、揮扇閑憩的兩位垂足而坐的婦女。
搗練圖局部 · 唐 張萱
此圖描繪了唐代城市婦女在搗練、絡線、熨平、縫製勞動的情景,為盛唐仕女畫的典型風格。此組畫中,一人坐在地氈上理線,一人坐於凳上縫紉,組成了織線的情景。
宮樂圖 · 唐
此圖描繪了後宮嬪妃十人,圍坐於一張巨型的方桌四周,有的品茗,有的在行酒令。
重屏會棋圖 · 五代 周文矩
此圖描繪南唐中主李璟與其弟景遂,景達,景過會棋情景。頭戴高帽,手持盤盒,居中觀棋者為中主李景,對弈者是齊王景達和江王景過。四人身後屏風上畫白居易「偶眠」詩意,其間又有一扇山水小屏風。故畫名日「重屏」。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 五代 顧閎中
更衣暫歇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 五代 顧閎中
悉聽琵琶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 五代 顧閎中
清吹合奏
到宋元,中國人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基本確立。
至明清引入珍貴木材,再加手工業的繁盛將中國古典傢具的發展推向巔峰。
春遊晚歸圖 · 宋
故宮舊藏,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此畫描繪一老臣騎馬踏青回府,前後簇擁著10位侍從,或搬椅,或扛兀,或挑擔,或牽馬。其中一侍從所扛交椅十分顯眼。老臣持鞭回首,彷彿意猶未盡,表現了南宋官僚偏安江南時的悠閑生活。
妝靚仕女圖 · 宋 蘇漢臣
故宮舊藏,現藏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此畫描繪了一位正在梳妝打扮的仕女,其面部形象通過鏡面表現出來。畫中一桌一條凳已呈現簡約工整、文雅清秀的風格。至宋遼金西夏時期,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已完全確定。
蕉陰擊球圖 · 宋 扇面畫
故宮現藏。此畫描繪了南宋貴族庭院里的嬰戲小景。庭院內奇巧的湖石突兀而立,其後隱現茂盛的芭蕉數叢。石前的少婦正與身旁的女子專註地觀看二童子玩槌球遊戲。一童手持木拍正欲坐地擊球,另一童子則向他急急地喊話。此畫中出現了一案一交椅。
綉櫳曉鏡圖 · 宋 王詵
故宮舊藏,現藏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此畫描繪了一晨妝已畢的婦人正對鏡沉思,抑或端祥自己,儀態端莊。一個侍女手捧茶盤,另一婦人正伸手去盤中取食盒。此畫中出現了一桌一榻一小屏風。
秋庭嬰戲圖 · 宋 蘇漢臣
故宮舊藏,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此畫描繪的庭院中,樹立一柱擎天的太湖石,芙蓉與雛菊搖曳生姿,兩個錦衣孩童在庭院玩遊戲。姊弟二人圍著小圓凳,聚精會神地玩推棗磨的遊戲。不遠處的另一隻圓凳上、草地上,還散置著轉盤、小佛塔、鐃鈸等精緻的玩具。
秋庭嬰戲圖局部 · 宋 蘇漢臣
漆木坐墩
事林廣記 · 元 增補版
此畫為元代增補版《事林廣記》中的插圖,出現一羅漢床與一桌。元代傢具造型上以豪放簡潔為特徵,喜用曲線,傢具的形體尺度較大。
事林廣記 · 元 增補版
此畫為元代增補版《事林廣記》中的插圖,出現一圈交椅。元代傢具各種卯榫結構豐富,羅鍋棖和霸王棖是元代出現的新結構。
/ 宋元 /
北宋初,椅子多在宮廷貴族間使用,裝飾華麗,也用貴重木材。陸遊《老學庵筆記》:高宗在徽宗服中,用白木椅子。錢大主入覲見之曰:「此檀香椅子耶。」其在宋初,惟皇后得坐金漆椅。
皇宮奢華,而民間所用椅子較為簡約質樸,如河北鉅鹿出土北宋大觀年靠背椅,雖由普通木材製成,但其形制、構造已與現代椅基本接近。此外,坐榻之風仍然很盛。這時榻已將壺門裝飾改變為如意形線腳的分格立柱。
宋南遷,許多中原人也大批跟隨南遷,帶去了大量先進的生產方式,在諸多因素影響下,才有了陸放翁《老學庵筆記》中所述的,往時士大夫家婦女坐椅子兀子,則人皆譏笑其無法度,這裡的「往時」一詞表明,在宋代以前,婦女使用椅子是失禮的,而在宋代,這種現象卻發生根本變化。
隨著南方政權的穩固,高形坐具使用更為廣泛了,都城臨安濕潤多雨,不宜席地而坐,而又逢大修園林之風,於是高形坐具就成了園林中必不可少的裝配。
綜上所述,中國垂足坐的起居方式至宋代已經確立下來。
元蒙尚武,追求豪華的享受,這些特點在傢具造型上表現為:形體厚重粗大;雕飾繁縟華麗;具有雄偉、豪放、華美的藝術風格。元朝坐具風格與前朝相比形態迥異:馬蹄足坐具被大量使用。
村童鬧學圖 · 明 仇英
現藏上海博物館。此畫描繪了茅草房中的一個學堂,老師伏在講台上睡覺,學生開始在教室與院子里大鬧天宮。院子里有個童子正在畫著熟睡的先生的畫像,他身邊的另一個童子身披一幅寫滿狂草的書法捲軸,頭上戴著一隻小茶壺,手拿先生的戒尺,嘴上畫著小鬍子,扮作一位作法的老道。此畫中出現夾頭榫案及一方凳。
竹林品古圖 · 明 仇英
現藏故宮博物院。此畫描繪文人雅士聚於竹庭之中,品評古玩字畫的場景。
麟堂秋宴圖 · 明
此畫中出現桌與三把交椅。
千秋絕艷圖(局部) · 明
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此卷在6米多長的畫面上,繪寫了近70位古代仕女形象,包括從秦漢到明代各個朝代中比較著名、見諸於史實或傳說並在社會或歷史上有一定影響的女性,所以稱作「千秋絕艷」圖。
千秋絕艷圖(局部) · 明
每個人物都手持或配有最能代表和體現她們身份的配物,或琵琶,或花藍,或筆碩紙墨,或書卷,或銅鏡等。此畫中出現了桌、幾、坐墩。
康熙便服寫字像 · 清 郎世寧
現藏故宮博物院
孫溫繪全本紅樓夢 · 清 孫溫
孫溫所繪《全本紅樓夢》是大幅絹本工筆彩繪畫冊,共二十四冊,總計230幅圖。全圖以《紅樓夢》大觀園全景為開篇,大觀園諸多景緻悉數入畫。畫面始終圍繞原著的故事情節推進,每個章回情節所用畫幅數量不盡相同。此兩幅畫中出現四齣頭官帽椅、桌、幾、坐墩等。
/ 明清 /
明清手工業發展水平極高,海南及東南亞一帶的木材如黃花黎、鸂鶒木、紫檀等源源輸入,加之精良的木工技術,製造出舉世聞名的明式傢具。
這一時期坐具最大特點是文人參與設計,極具意匠美。
明式傢具的設計者大多是文化氣息甚濃的文人雅士,由他們設計出傢具圖樣後,再交由出色的木工製作而成。在傢具設計之時,設計者往往會將自己的奇思妙想融於設計之中,使傢具的造型優美、穩重、簡樸,各組件的比例講求實用與審美的一致,裝飾講究少而精,淡而雅。
明式坐具注重委婉含蓄,乾淨簡樸之曲線,若有若無、若虛若實,給人留下廣闊的想像空間,體現了虛無空靈的禪意。
中國傳統傢具至明朝已經趨於成熟。坐具種類已經可以確定下來:即凳、墩、椅、寶座四類。
一、凳
是有腿、座面而無扶手、靠背的坐具。
二、墩
無靠背,其特徵是整體為鼓形,腹部大,上下小,座面多為圓形,又稱綉墩。從結構上看,可分「開光」和「不開光」兩種。因用材不同,有綉墩、瓜棱墩、樹根墩、藤墩、瓷墩、石墩等。
三、椅
是有靠背的坐具,可坐可倚。又可細分為靠背椅、扶手椅、圈椅和交椅四類。
四、寶座
寶座尺寸比椅大,比榻小。座面長方形,有扶手有靠背,但都是實芯板,上雕飾花飾。多單件布置於宮廷、行宮、王府殿堂的軸線重要位置。
清初座椅基本繼承了明代風格,中期以後,隨著清朝皇家審美趣味的轉移,坐具追求華貴,與明式傢具相對應,形成了以鑲嵌精美,雕工繁縟為特點的清式傢具。
在人類文明發展初期,蹲踞與箕踞是自然休息方式,直到人們有了文雅觀念,於是就以席地代之,商周禮制就在人的坐姿上有嚴苛細緻的規定,直至魏晉,禮制鬆弛,玄學興起,這也改變了坐姿方式,比如有了蜷腿和盤腿的坐姿。
此外,胡床等坐具經絲綢之路傳入東土。北宋末年遷都臨安,《木經》《營造法式》問世,加之江南陰雨潮濕,垂足坐終於被確定下來,於是「坐具」作為一種文人心靈的物化,被明清工匠不斷探索修飾,成為中國傳統傢具美學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圖文| 源於明清傢具研習社
編輯 | 漁公子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
※《蘭亭序》難抓神韻?一筆一划拆解,臨帖不再迷惘!
※樂繪嶺南經曲音樂會
TAG:漁歌晚唱藝術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