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向武則天推薦的人才都接納,唯獨這個人,大臣們都驚呆了!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朝代,也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國號「唐」是晉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西魏八柱國之一,被封為「唐國公」,其後,爵位傳至李淵。李淵是隋朝時行宮居晉陽( 山西太原)留守,以尊隋為名起兵,每戰必克,直入長安,在隋恭帝楊侑禪讓帝位後便以「唐」為國號。因國君姓李,故又稱李唐,設京師於長安。唐朝是一個強大而繁榮的時代。其鼎盛時期,天寶年間,全國人口達8000萬之多。唐朝也是秦漢、隋朝以來,第一個不築長城的統一王朝。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他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李世民登基後,年號貞觀。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等到了唐太宗的兒媳婦武則天主宰天下時,唐朝迎來了又一個盛世。武則天雖是女流,但卻是個心胸極大的女人,她不僅僅是戀權,在治國理政上也很有一套。在武則天時期,唐朝的興盛不只是因為武則天的手腕強硬,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武則天找了一個好宰相——狄仁傑。狄仁傑(630年—700年),字懷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時期政治家。狄仁傑出身於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貴著稱。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升任宰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在相位僅四個月便被酷吏來俊臣誣陷謀反,奪職下獄,平反後貶為彭澤縣令。他在營州之亂時被起複,並於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擔任鸞台侍郎、同平章事,進拜納言。後犯言直諫,力勸武則天復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進拜內史,於同年九月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謚號文惠。唐朝復辟後,追贈司空、梁國公。
武則天做皇帝的時候,非常器重狄仁傑,在朝政上有什麼大事都要詢問狄仁傑的意見,這一天武則天問狄仁傑有沒有什麼人才可以推薦的,狄仁傑說:「荊州長史張柬之可以做宰相」,武則天沒有在意,認為這個人並沒有什麼名氣,隨便給他封了個官,讓他做洛州司馬。狄仁傑就像武則天的一雙眼睛,為武則天找人才、挖人才,在找人才這方面,狄仁傑也真的做到了「外不避仇,內不避親」。武則天對於狄仁傑也是十分信任,對於武則天舉薦的人才,她都非常器重。當時,大唐與契丹交戰已久,有著血海深仇。後來,契丹發生變故,兩位契丹大將赴唐投降。當時,朝中大臣皆要求處決這兩個契丹人,唯有狄仁傑力排眾議向武則天舉薦兩人。狄仁傑認為這兩個契丹大將在契丹生活幾十年,對契丹必定了如指掌,完全可以成為大唐的馬前卒。而武則天對於狄仁傑的舉薦也是言聽計從,親自任命兩人為大將軍。事實證明,狄仁傑是對的,這兩個契丹人為大唐立下了不少大功。武則天說,這都是狄仁傑的功勞。
武則天要狄仁傑舉薦一個人來擔任尚書郎。按理來說,狄仁傑頂多把自己的門生推出來,可他倒好,直接說出一個名字——狄光嗣。即便朝中群臣議論紛紛,但是武則天依然相信狄仁傑,狄光嗣順利成為尚書郎。後來時間證明了一切,狄光嗣是個好尚書郎。也正是因為狄仁傑的「外不避仇,內不避親」,真正的做到了大公無私,所以才能得到武則天的重用,成為一代宰相。大公無私是很難做到的,也正是因為有著一顆無畏無私的心,狄仁傑才是狄仁傑。
※他是公認最廢射手,重做之後還是救不了他,而他卻是李白的剋星!
※狄仁傑《黑衣廟遇伏》第一章
TAG:狄仁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