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細分領域「異軍突起」 工業機器人日趨成熟

細分領域「異軍突起」 工業機器人日趨成熟

美國企業製造的「後空翻」機器人,日本企業製造的能跑步的機器人……這些代表著一個國家頂尖創新能力的產品,總是能在深圳市民的朋友圈「刷屏」。在第六屆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上,有一款類似的產品吸引了許多人的關註:它具備全方向自由行走、穩健爬坡以及平穩上下樓梯能力,還能和人一塊踢足球、跳舞。

這款雙足機器人由深圳市優必選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名為「Walker」。「海外企業研發的雙足機器人成本大多很高,很多都需要幾百萬美金,我們希望在實現其功能的基礎上,大幅降低成本,讓機器人走出實驗室。」優必選相關負責人說。

得益於完備的電子信息產業鏈,深圳機器人得以快速起步,重研發、市場敏銳度高、靈活性強、龍頭企業頻現、初創型企業不斷成長,這些都是深圳發展機器人產業的優勢所在。

「深圳造」機器人的全球競爭力究竟體現在何處,有哪些方面需要提升?機器人行業的快速發展,給深圳企業帶來了哪些機遇?為此,記者採訪了行業龍頭企業負責人和專家。

中外對比

「國內機器人企業技術創新更靈活」

機器人是指基於現代感測技術、網路技術、自動化機制、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具有感知、決策、執行等功能的產品、設備、儀器和成套系統的統稱。一般而言,機器人可分為工業和服務機器人兩大類。前者側重技術、性能、穩定性等,後者側重產品體驗、商業模式等。工業機器人根據用途不同,大致可分為焊接機器人、搬運機器人、裝配機器人……

《2017深圳機器人產業發展白皮書》(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白皮書」)顯示,2017年深圳工業機器人產業產值約為755.56億元,占深圳機器人總產值的比例超過七成,工業增加值為275.12億元。

此次電博會便設置了機器人專場,形態各異的工業機器人層出不窮。

「公司幾乎所有的毛利潤都投入研發之中,電子製造業內許多都屬於基礎研究範疇,時間長且跨度大,如何向市場交代是企業面臨的最大壓力。」大族機器人研究院院長王光能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深圳發展工業機器人並不具備時間優勢,也沒有深厚的技術積累,對比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瑞士ABB、日本發那科、安川電機和德國庫卡,深圳企業的核心技術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這並不代表深圳不能「彎道超車」。

「國外先進的機器人在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處於領先地位,而國內機器人企業的技術創新可以更為靈活、迅速。」李群自動化的研發中心位於深圳,其CEO石金博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輕工業對機器人的智能性要求更高,從軟體和演算法上機器人企業有機會實現「彎道超車」。石金博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她的導師是李澤湘,後者同時也是大疆創新CEO汪滔的導師。

長期在深圳、東莞等地的工廠進行觀察的沈曉龍對此表示贊同,「要在家電、手機、傳統輕工業等領域實現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國外的大型機器人產品可能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他認為,工業智能化的主流將以輕量級工業機器人為主,實現「人機協作」狀態。沈曉龍於2012年在深圳創立同川科技,其全自主研發的協作機器人在國內處於領先位置。

深圳優勢

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研發彌補行業空白

在今年電博會現場,優必選「Walker」雙足機器人吸引了不少觀眾的注意力。要讓機器人實現上下樓梯、踢足球這些在普通人看來毫無難度的動作,並非易事。

「機器人要行走、爬坡,需要實時調整自身運動狀態,保持運動穩定;踢足球時,它要能夠主動跟隨,並自主調整方向和力度。」上述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款機器人擁有12個高性能伺服舵機,能夠感應交互信息,其搭載的六維力感測器則能幫助其更好地運動。

白皮書顯示,深圳AGV、無人機、家庭機器人等細分領域「異軍突起」,控制器、伺服驅動等機器人關鍵零部件企業嶄露頭角,彌補行業空白,「本體+系統集成」形成最優解,卓越應用於3C和物流等主導產業,同時龍頭企業崛起,樹立行業新標杆,「尤其是控制器、伺服電機發展迅速,但減速器規模化生產尚需時日。」

王光能認為,深圳企業在核心技術上不斷取得突破,部分細分領域更有趕超海外企業之勢。「國內不少電子製造中小企業都想要短平快的盈利方式,它們往往忽略了基礎研究。產學研結合十分重要,唯有掌握核心技術,才能在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他說。

未來趨勢

人工智慧助力深圳機器人產業「快跑」

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是現今創新創業最火的兩個領域,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兩個行業存在相當多的交叉點。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的產業業態類似於金字塔形狀,處於金字塔頂端的是演算法和晶元,這一部分存在著技術壁壘,門檻較高;中間部分是計算軟硬體平台,相當於是操作系統;最底層則是應用層面,包括自動駕駛、圖像識別、醫療等多個垂直市場。

數字中國聯合會常務理事王維嘉認為,中國在這個金字塔的中底層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產業優勢和成績,從全國範圍來看,深圳是其中的傑出代表,「有著成為中國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產業中心的潛力」。

在今年的獨角獸企業榜單中,優必選所屬行業並不是機器人,而是「人工智慧」,這是為什麼呢?相關負責人認為,目前全球機器人行業仍處於弱人工智慧階段,人形機器人是機器人行業未來發展趨勢,也是詮釋人工智慧最好的輸入利器,「人類的交互方式一直在變革,人形機器人將成為下一代消費級人機交互中心。未來,人形機器人在運動控制和人工智慧上將無限接近人。」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表示,在AI和機器人發展的浪潮下,包括我國在內的各國政府及投資界,都意識到推動這兩個領域各個方面的全球協作、迎接機遇與挑戰的重要性。而擁有完備製造產業鏈、作為改革開放窗口的深圳,則是推動AI與機器人行業產、學、研跨界協作的理想中心。

「人工智慧與機器人領域的研究靠的不是『挖人』,需要真正踏實的研究。」徐揚生認為,這一波浪潮過去之後,大家才會靜下心來做研究。他強調,應用領域廣泛是中國發展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產業的優勢,中國人工智慧研究在安保、金融、生物醫學、能源、城市管理、交通管理等領域的應用非常重要及關鍵。

觀點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院長助理、深圳市機器人協會秘書長畢亞雷:

人才緊缺是深圳

機器人發展短板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院長助理、深圳市機器人協會秘書長畢亞雷認為,深圳的科研基礎不佔優勢,深圳不是站在技術的潮頭,而是站在場景需求的潮頭,獲得了最好的發展機會。應用場景的豐富對創新的拉動作用非常明顯。國內外的大公司希望把機器人很好地應用在生產線上,往往要到深圳找應用場景。

他認為,深圳發展工業機器人的明顯短板是人才。目前國內工業機器人應用人才缺口將近10萬,而根據工信部發展規劃,到2020年,全國工業機器人裝機量將達到100萬台,相應工業機器人操作維護、系統安裝調試、系統集成等應用人才需求量將達到20萬人左右。

李群自動化CEO石金博:

機器人主要做

人不願做的工作

如何將技術和實際工藝需求結合?李群自動化CEO石金博認為,初創公司難以被客戶信任,就只能用事實說話,沒有捷徑可走。工業機器人門檻其實非常高,技術方面需要時間積累,如何找准細分切入點和市場需求,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我希望借用機器人把人從一些低附加值的勞動中解放出來,讓人去做只有人能做到的事,充分發揮人的價值。機器人其實並沒有搶人的工作,從市場的角度來說,前者最大的機會是做人不願意做的工作。每增加100台機器人,其實會增加更多工作崗位。」他說。

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董事長、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曲道奎:

機器人2.0時代強調「協作」

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董事長、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曲道奎表示,機器人產業正從1.0時代進化到2.0時代。上世紀60年代,工業機器人興起,機器人行業進入1.0時代,到了90年代又出現了可遙控操作和局部自主的特種機器人,而今天機器人正進入2.0時代,標誌是以認知和合作為特點的協作機器人的出現,更強調「人」的概念,成為與人進行合作的自主或半自主系統。

他認為,考驗當下機器人進化發展的三個核心能力是運動能力的靈活性,操作能力的靈巧性,感知、學習、決策能力的智能性。目前智能製造和社會轉型正為機器人行業提供廣闊平台,全球市場的黃金窗口期已到來,新一輪的激勵競爭也將開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機器人庫 的精彩文章:

工業機器人工程師就業前景如何?
協作機器人助中國智能製造「彎道超車」

TAG:機器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