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7000年前菱角長啥樣?這項最新考古……

7000年前菱角長啥樣?這項最新考古……

浙大文博系有一項最新的考古研究,和吃有關

除了水稻、小麥、小米,它也可能是人類曾經的主要食物

野生菱角長這樣。

餘姚田螺山遺址出土的菱角。

「渡頭煙火起,處處采菱歸。」唐代詩人王維在詩中描述了采菱的畫面;清代詩人阮元的「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則描述了種菱的技巧。這些詩句展現出中國種菱、采菱的綿長歷史。

日前,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文博系副教授郭怡課題組有了最新的一項研究,他們探討了浙江餘姚田螺山遺址出土的菱角形態變化情況。通過對大量菱角長、寬、角度、長徑等測量數據的對比,從菱角形態的變化可以看出距今7000年前田螺山菱角,介於野生和馴化的菱角之間。

郭怡說,這項研究顯示人類對菱的干預(即比馴化、栽培程度要輕的一種人為行為),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6000~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時期,這大約比商朝還要早4000年。

在田螺山遺址

先民會挖坑藏菱角

菱角是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4000年左右)中常見的植物遺存之一。郭怡告訴記者,江浙一帶是出土古菱角的集中地區,其中餘姚田螺山遺址出土數量最多,暗示菱角作為食物資源在該地區新石器時代先民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我國先民使用菱的證據可追溯到距今8000年前。比如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出土的距今8000~7000年間的菱角遺存;湖南澧縣八十壋遺址出土的距今約8000年前後的菱角遺存。考古發現中,菱角出土的數量相對陶片等來說較少,而且往往很少出土大量而完整的菱角,絕大多數都破碎了。」郭怡說,「一直以來,在對中國食譜的主食研究中,水稻、小麥、小米這些現在仍發揮重要作用的糧食作物成為主要內容,而且研究內容呈現單一化趨勢。大多數人對菱角沒有特別的關注,慣性思維將菱角作為水稻農業的一個補充,認為是野生植物採集品,只是水裡長了菱,先民們就將之采來吃而已。」

從考古角度看,菱角在餘姚田螺山遺址等地區中廣泛出土,是史前食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現在菱角和史前時期大不一樣,其性狀與野生菱角也很不一樣。郭怡對此產生了好奇:或許,菱角也如同水稻一般,因為人的馴化而造成了今天的形態?

從2014年開始,郭怡和他的學生鄔如碧,與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一起開始研究有關人類對菱的干預的內容。

田螺山遺址位於浙江省餘姚市,是在2001年偶然發現,並於2004年開始發掘的浙江省又一處重要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環境保存最好、地下遺存相對完整的一處史前村落遺址。

為什麼在田螺山遺址中會挖出大量完整的菱角?郭怡解釋說:「在田螺山遺址有一種非常特殊的埋藏現象,就是先民會挖一個坑來儲藏菱角,在這個坑裡出土的菱角有些保存得比較好,有完整的外殼;田螺山遺址的菱角不腐爛是因為地下水位線高,有機質遺存都完全處於在潮濕的土壤中,而且在菱角出土的地層上面覆蓋有一層海侵(即海水對大陸區侵進)之後形成的海相層,海相層能夠起到較好地隔絕氧氣等作用,就像蓋了一層厚厚的保護膜,對遺存的保護效果就更好了。」

因此,郭怡課題組選擇對田螺山中遺存的完整菱角進行研究測量。

而在離田螺山遺址不遠的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在那裡有一塊封閉的生態園。整個生態園呈現原始環境,沒有施加任何人為活動,所有的菱角都是自然繁殖的。而這之中的菱角也就長成了適應環境的原初野生狀態,長刺、形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杭州網 的精彩文章:

中國杯兩場丟10球 里皮還剩多少信心?……
冷凍水餃快煮好吃有秘訣

TAG:杭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