刃針治療頸椎病
頸椎病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或頸椎退行性骨關節病,屬中醫的「痹證」範疇,多發於中年之後。
頸椎病的發生,中醫學認為多因腎氣不足,衛陽不固,風寒濕邪乘虛而入,導致頸部經脈閉阻,氣血運行不暢,而致本病。
頸椎病發病原因主要與頸椎和頸椎周圍軟組織的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的特點相關。由於頸部長期慢性勞損,頸部的椎骨和椎周組織產生退行性變或損傷。以鉤椎關節、關節突關節或椎體邊緣骨質增生或頸部韌帶、關節囊、頸椎間盤的退行性變或損傷為常見。這些組織的退行性變或損傷,導致臨近的神經根、脊髓、椎動脈或交感神經受到擠壓或刺激,產生一系列臨床癥狀,被稱之為頸椎病。臨床表現輕重不等,癥狀複雜多變。根據發病機制和臨床表現通常分為如下幾型。
一、臨床癥狀與體征
(一)輕性或頸型頸椎病
最為常見,在頸椎病早期,髓核與纖維環脫水、變性,繼發引起椎間隙鬆動與不穩。椎體不穩引起頸椎局部的內外平衡失調及頸骨防禦性痙攣,直接刺激分布於後縱韌帶及兩側根袖處的脊神經,出現頸部癥狀。
1.癥狀 青壯年居多,以頸肩部酸痛脹及沉重不適感為主。有時向枕部及項背擴散。由於頸僵直使頸部活動受限。
2.體征 頸部生理彎曲變直或消失,有輕度或中度頸椎退變徵象。
3.X線檢查 可見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或消失,有輕度或中度頸椎退變徵象。
4.鑒別診斷 頸肩肌筋膜炎,肩周炎,項韌帶炎,枕神經痛等非骨源性疾病。
(二)神經根型頸椎病
較為多見,由於髓核突出,關節突關節、鉤椎關節骨質增生,壓迫或刺激脊神經根,產生相應神經支配區感覺、運動和反射障礙。
1.癥狀 頸部上肢反覆發作的疼痛、麻木。常因勞累、寒冷、睡眠不佳而誘發。仰頭、咳嗽時癥狀加重。手指麻木,活動不靈,精細動作困難。
2.體征 檢查可見頸部僵硬,活動受限。患椎棘突及棘旁有壓痛,並向上肢放射。受累神經支配區感覺減退,肌力下降,肌肉萎縮,在手部以大小魚際及骨間肌明顯,早期腱反射呈現活躍,中後期則減退或消失。檢查時應與對側相比較。
3.特殊檢查
(1)臂叢神經牽拉試驗:又稱Eaten試驗,此試驗機制是使神經根受到牽拉,觀察是否發生患側上肢反射性串痛。檢查時,讓患者頸部前屈,檢查者一手放於病人頭部患側,另一手握患肢的腕部,呈反方向牽拉,如感覺患肢有疼痛、麻木則為陽性。若在牽拉的同時迫使患肢做內旋動作,稱為Eaten加強試驗。
(2)頭部叩擊試驗:又稱「鐵砧」試驗,病人端坐,醫生以一手平置於患者頭部,掌心接觸頭頂,另一手握拳叩擊放置於頭頂部的手背。若病人感到頸部不適、疼痛或向上肢(一側或兩側)串痛、酸麻,則該試驗為陽性。
(3)椎間孔擠壓試驗:又稱Spurling試驗,讓患者取坐位,頭部微向病側彎曲,檢查者立於患者後方,用手按住患者頂部,向下施加壓力,如患肢發生放射性疼痛即為陽性。原理在於側彎使椎間孔變小,擠壓頭部使椎間盤突出暫時加大,故神經根擠壓癥狀更加明顯。
(4)Jackson壓頭試驗:患者頭部處於正中後仰位,檢查者於頭部依縱軸方向施加壓力,若患肢出現放射性疼痛癥狀加重者,稱為Jackson壓頭試驗陽性。
(5)肩部下壓試驗:患者端坐,讓其頭部偏向健側,當有神經根粘連時,為了減輕疼痛,患者肩部會相應抬高。此時檢查者握住患者腕部做縱軸牽引,若患肢有放射痛或麻木加重時,稱為肩部下牙試驗陽性。、
(6)直臂抬高試驗: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手臂伸直,檢查者站在患者背後,一手扶其患側肩部,另一手握住患肢腕部並向外後上方抬起,以使臂叢神經受到牽拉,若患肢出現放射性疼痛即為陽性。可根據出現放射性疼痛時的抬高程度來判斷頸神經根或臂叢神經受損的輕重。
(7)頸部拔伸試驗:檢查者將雙手分別置於患者左、右耳部支持頭部,輕輕向上提起,若患者感覺頸及上肢疼痛減輕,即為陽性。可作為頸部牽引治療的指征之一。
上述均為神經根型頸椎病或臂叢損傷的特殊檢查方法,陽性體征提示臂叢神經損傷或受壓,對診斷神經根型頸椎病有參考價值。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使用或系統檢查。
4.X線檢查 有頸椎生理曲度消失,椎間孔狹窄,椎間隙變窄,椎體前後緣骨質增生,以5、6、7頸椎多發,與臨床表現在節段上一致。
5.鑒別診斷 臂叢神經受損,肩周炎,胸廓出口綜合征,神經根炎等。
(三)脊髓型頸椎病
較少見,但癥狀較重。多數由於在頸椎管先天性發育狹窄的基礎上,發生頸椎退行性變,使脊髓血管受壓或刺激而出現髓性感覺,運動與反射障礙,故稱之為脊髓型頸椎病。
1.癥狀 病程一般較長,呈緩慢進行性經過。表現為由遠端至近端發展的四肢麻木,無力,雙腿發緊,步態笨拙,束胸感等癥狀,一般多先由下肢漸至上肢。根據受累椎體束的不同可分為中央型(上肢型)、周圍型(下肢型)以及前中央血管型(四肢型)。後期可出現二便功能障礙。
2.體征 肢體遠端常有不規則感覺障礙,肌肉萎縮,肌張力增高,腱反射早期亢進,後期則減弱或消失。可出現病理反射(Hoffmann征、Babinski征及踝陣攣、臏陣攣等)。
3.特殊檢查 屈頸試驗,將頭頸前屈,雙下肢或四肢可有電擊樣酸麻脹感。
4.X線檢查 多顯示椎體前後緣明顯增生,椎體不穩。CT可見頸椎管矢狀徑縮小,多在12~14mm以下。脊髓造影及腰穿可顯示不完全性梗阻征。
5.鑒別診斷 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脊髓空洞症、多發性神經炎等。
(四)椎動脈型頸椎病
頸椎退變增生、椎體不穩致鉤椎關節鬆動,可使橫突孔出現移位而刺激和壓迫椎動脈引起痙攣、狹窄或扭曲。椎動脈周圍交感神經受刺激,或椎動脈本身的改變也為不可忽視的因素。
1.癥狀 有與頭頸部活動相關的發作性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表現。出現頭痛,頭暈,視覺障礙,耳鳴,耳聾等。甚至有發作性猝倒,多在頭後仰、側偏或左右旋時發病,倒地後體位改變則立即清醒。可同時伴有其他型的癥狀和體征。
2.體征 除合併其他類型頸椎病的相應體征外,可能有椎動脈點壓痛,乳突尖和樞椎棘突連線中外1/3交界處的下方及胸鎖乳突肌後緣的後方壓痛。
3.特殊試驗
(1)引頸試驗:又稱椎間孔分離試驗。術者雙手托住病人雙下頦及枕部,然後漸漸用力向上做頸部牽引,癥狀減輕為陽性。
(2)旋頸試驗:又稱椎動脈扭曲試驗。患者頭略後仰,囑其自主左右旋轉。若出現頭暈、眼花等腦供血不足表現為陽性。也有做前屈旋頸試驗,在診斷明確時不要做此試驗,以免猝倒。
4.X線片檢查 有鉤椎關節增生,椎間孔狹小等。椎動脈造影可發現椎動脈狹小扭曲。
5.鑒別診斷 枕大神經痛,梅尼埃病等。
(五)交感型頸椎病
由於退變的頸椎骨質增生,刺激或壓迫交感神經,產生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癥狀。
1.癥狀 頸肩部深在彌散的鈍痛,同時有眩暈,頭痛,上肢發涼,發紺,水腫。皮膚變薄,汗腺分泌異常。心律不齊,心前區疼痛(稱為頸性心絞痛)等。
2.體征 頸肩部肌腱肌肉廣泛性疼痛,肌緊張,壓痛並不沿周圍神經乾的徑路傳導。患區的皮膚有界限模糊的痛覺過敏帶。肢端皮膚髮涼,可同時伴有其他類型頸椎病的體征。
3.X線片檢查 提示頸椎或上位胸椎退行性變。
4.鑒別診斷 應與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肩手綜合征、冠心病相鑒別。
(六)混合型頸椎病
在臨床上頸椎病患者往往同時患有兩種類型以上的頸椎病,稱之為混合型頸椎病。
二、刃針治療
三、手法治療
1.經穴對症按壓 眩暈重:「百會」、「四神聰」、「缺盆」;
頭痛重:「天柱」、「太陽」、「率谷」、「翳風」;
肌肉僵硬、活動不利:「肩井」、「巨骨」、「天宗」。
中等力度,每穴30秒/點。
四、藥物治療
按不同類型的外用方外用。
GIF
關注我們
※脖子疼是不是頸椎病?不看不知道
※頸椎乃萬病之源!這1個小方法,舒經活絡,輕鬆改善頸椎病!分享
TAG:頸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