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安史之亂必敗在這座小城就已經註定,守城者因此接受歷代帝王供奉

安史之亂必敗在這座小城就已經註定,守城者因此接受歷代帝王供奉

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以「奉密旨討伐楊國忠」起兵造反,安史之亂正式爆發。唐朝承平已久,一直奉行「外重內輕」的軍事防禦策略,結果在短短几個月內,安祿山大軍席捲河北,又相繼奪取洛陽、長安,唐玄宗被迫西幸川蜀,叛軍形勢一片大好。然而盛極而衰,安祿山叛軍在一座小小的城池遭遇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阻擊戰,就是因為這座小城,安史之亂敗亡的結局也就此註定了。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慶緒部將尹子琦率大軍攻打江淮屏障睢陽(今河南商丘),將城池團團圍困,當時睢陽太守張巡在面對外無援軍、內無糧草的不利境地之下依然堅守,有時從早到晚就會交戰20多次。在如此圍困的境遇之下,城中糧草漸漸無法支撐,最終城破。當時張巡被俘死不投降,最終被叛軍殺害。為何小小的睢陽城會成為決定安史之亂勝負的關鍵呢?

首先,當時叛軍急於打開南下的通道,安慶緒調動了十幾萬人馬圍困睢陽,小小的睢陽城守軍不過四千,卻牽扯了十數萬叛軍。更令人驚奇的是,這場強弱懸殊的戰爭竟然沒有很快區分出勝負,反而持續了一年之久。當時叛軍主力集中於此,使得河北與關中的唐軍壓力大大減輕,為集結大軍反撲做了很好的準備,可以說睢陽城勞苦功高。其次,也就是最為重要的,那就是睢陽的特殊地位。

從地圖上看睢陽是中原與江淮流域相接的咽喉地帶,成為了淮河流域的屏障,一旦睢陽城破,叛軍南下必定就是一馬平川,因此睢陽城成為了當時唐軍死守的秦嶺淮河防線最為重要的一環。當時叛軍自北方而來,一路燒殺搶掠,從根本破壞了生產力,所統轄地區的糧草人口都銳減。而唐朝卻始終坐擁東南,當時的江南地區可以源源不斷為唐軍輸送糧草與軍隊,成為唐朝復國最大的倚仗。

當時的唐朝坐擁江南與川蜀兩塊錢糧最多的地方,可以有著源源不斷的錢糧支撐,而叛軍所佔據的河北地區卻早已人口逃亡、田地荒蕪。戰爭從根本上來說是綜合實力的比拼,因此,從長久來看,叛軍根本無法與唐軍打一場持久戰,敗亡是遲早的事。張巡本人也因為堅守睢陽和寧死不降的氣節而得以供奉唐朝凌煙閣和帝王廟,一直成為歷代王朝帝王祭祀的對象。

轉載自百家號作者:欽覽文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史之亂 的精彩文章:

安史之亂讓唐朝從繁榮走向衰敗
帝王寫隸書,屬他最強

TAG:安史之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