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早期發現糖尿病併發症,需要做哪些檢查?

早期發現糖尿病併發症,需要做哪些檢查?

糖尿病患者都知道,高血糖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高血糖帶來的併發症。高血糖會造成患者全身多處病變,是因為其會對人體的大血管和微血管造成損傷。每位糖尿病患者都希望能夠預防或者能夠儘早發現糖尿病併發症,避免併發症對身體造成嚴重。定期檢查則是能夠早期發現病變的有效措施,作為糖友,您是否知道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進行的檢查項目?


 


定期檢查尿蛋白



糖尿病腎病是在糖尿病代謝紊亂的基礎上,並發了腎臟廣泛的腎小球結節硬化,糖尿病腎病主要是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所導致的。早期糖尿病腎病的特徵是尿中白蛋白排泄輕度增加(微量白蛋白尿),逐漸進展至大量白蛋白尿和血清肌酐水平上升,最終發生腎衰竭。




檢測尿液中微量白蛋白含量是糖尿病腎病早期診斷最常用的方法,尿液留置方法有:(1)留取任何時間點的尿液,測定白蛋白和肌酐比值;(2)留取24小時尿液,測定其白蛋白量;(3)留取一段時間內的尿液(4小時或過夜),測量尿中白蛋白排泄率。如果結果異常,應在3個月內重複檢測以明確診斷。具體檢測方法,需要按照具體醫院的要求進行。




2型糖尿病患者在被確診時和1型糖尿病患者病程≥5年時應進行尿微量白蛋白監測,之後每年需要檢查一次,以儘早發現糖尿病腎臟病變。如出現尿白蛋白排泄率增加,應在3~6個月內重複2~3次檢查。


 


定期查眼底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高度特異性的微血管併發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糖尿病病程、高血糖、高血壓和血脂紊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在早期可能無明顯癥狀,因此,從預防性治療的角度來講,定期做眼底檢查尤為重要。如果糖尿病患者在診斷前已經存在一段時間的糖尿病了,那麼診斷時視網膜病變的發生率較高,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確診後應儘快進行首次眼底檢查和其他方面的眼科檢查。




沒有出現視網膜病變的糖尿病患者建議1~2年進行一次檢查;輕度病變患者每年1次;重度病變患者每3~6個月檢查1次;妊娠婦女需要增加檢查頻率。眼部的檢查項目包括視力、眼壓、房角、眼底(觀察:微血管瘤、視網膜內出血、硬性滲出、棉絨斑、視網膜內微血管異常、靜脈串珠、新生血管、玻璃體積血、視網膜前出血、纖維增生等)等,其中靜脈串珠是指視網膜靜脈局部擴張,像串起來的珠子,是糖尿病的典型表現。


 


自測血壓




高血壓是糖尿病的常見併發症或伴發症之一,1型糖尿病患者出現的高血壓常與腎功能損害加重有關,2型糖尿病患者合併高血壓通常是多種心血管代謝危險因素並存的表現。糖尿病與高血壓並存使心血管病、卒中、腎病及視網膜病變的發生和進展風險明顯增加,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反之,控制高血壓可顯著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發生和發展的風險。



糖尿病合併高血壓的患者收縮壓控制目標應該<140毫米汞柱,舒張壓應控制在<80毫米汞柱。部分患者,如年輕沒有併發症的患者在沒有明顯增加治療負擔的情況下,可將收縮壓控制在<130毫米汞柱。




糖尿病患者需要平日在家自測血壓,當血壓超過120/80毫米汞柱即應開始生活方式干預以減低血壓和預防高血壓的發生。血壓>140/80毫米汞柱者可考慮開始降壓治療,糖尿病患者收縮壓≥160毫米汞柱時必須啟動降壓治療。




自測血壓的方法:血壓未達標者,建議每天早晚各測量血壓1次,每次測量2~3遍,連續7天,以後6天血壓平均值為醫生治療的參考。血壓達標者,建議每周測量1天。測血壓要規範操作,至少安靜休息5~10分鐘,取坐位,袖帶綁縛於上臂,並放在桌子上。測壓時要保持安靜,不講話,不活動,兩次測壓間隔1分鐘。如實記錄血壓測量結果,隨訪時提供給醫務人員作為治療參考。


 


定期查血脂



2型糖尿病患者常見的血脂紊亂是甘油三酯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二者與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血管病變的高風險相關。多項研究證實他汀類藥物可以通過降低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進而降低糖尿病患者發生大血管病變和死亡的風險。




糖尿病患者要在確診時檢查1次血脂,之後每年查1次(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接受調脂治療的患者,應該根據評估療效的需要增加檢查次數。


 


肝功能




糖尿病會引起脂肪肝、肝炎等肝臟病變。糖尿病患者合併脂肪肝,是由於患者體內的葡萄糖和脂肪酸不能被吸收,脂蛋白合成會出現障礙,致使大多數葡萄糖和脂肪酸在肝臟內轉變成脂肪,存積在肝內,導致脂肪肝。糖尿病合併肝炎的原因主要是糖尿病會使機體免疫力降低,清除外來病毒的能力大大減退,在遇有乙肝或甲肝病毒感染的情況下,容易使病情惡化而致急性或慢性肝炎。肝功能檢查用於探測肝臟有無疾病、肝臟損傷程度以及肝病病因等。



肝功能是否正常也是糖尿病患者藥物選擇的衡量標準之一,肝臟是人體最主要的藥物代謝器官,肝臟會通過氧化、還原、水解、結合等作用將藥物的毒性減弱,之後藥物才能進入血液循環發揮藥效,大多數藥物都需要經過肝臟的代謝作用才能發揮藥效,當然包括降糖藥物。藥物只是通過肝臟進行代謝,而不是會直接損害肝臟功能,所以,只要是肝臟功能正常的糖尿病患者,不必擔心藥物會對肝臟造成影響。不過存在肝臟功能異常的患者,藥物通過肝臟進行代謝的過程中,可能會對肝臟造成不良影響,如果肝功能明顯異常,最好改用胰島素治療。




2型糖尿病患者在確診時就要檢查肝功能,之後每年檢查1次。


 


腎功能




腎臟是人體內藥物代謝和排泄的重要器官。當糖尿病患者的腎臟出現問題,可能會出現腎功能損傷,定期檢查腎功能,有助於及時發現糖尿病腎病病變。當糖尿病患者出現腎功能不全,一些口服降糖藥物容易在血中蓄積,從而增加低血糖等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腎功能障礙的患者,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更安全的降糖方案。



2型糖尿病患者在確診時就要檢查腎功能,之後每年檢查1次。


 


心電圖




心電圖是臨床上應用廣泛的一種心臟疾病檢查方法。心電圖檢查可以幫助診斷心律失常,幫助診斷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及部位,幫助診斷心臟擴大、肥厚,判斷藥物或電解質對心臟的影響等。2型糖尿病患者在確診時需要進行1次心電圖檢查,之後每年檢查1次,有助於早期發現心臟病變。


 


促甲狀腺素




糖尿病和甲狀腺疾病作為內分泌代謝系統中最常見的兩大類疾病,兩者之間存在複雜的相互影響,經常伴發存在。甲減由於甲狀腺激素合成及分泌減少,或其生理效應不足所致機體代謝降低的一種疾病。1型糖尿病與甲減同為自身免疫性疾病,1型糖尿病患者容易並發甲減,大部分無典型表現,僅少部分出現無痛性甲狀腺腫、體重增加、生長發育遲緩、乏力、納差、便秘、畏冷、嗜睡和心動過緩等。1型糖尿病合併甲亢,可有體重下降、怕熱、易激惹、心動過速和震顫等,血糖常難以控制,需增加胰島素劑量。




甲亢、甲減與糖尿病同屬於內分泌系統疾病,多為自身免疫異常加之環境、情緒因素的影響而發生,糖尿病患者也是甲狀腺疾病的高發群體。糖尿病患者篩查甲狀腺疾病,有利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糖尿病患者在確診時應進行1次促甲狀腺素檢查,之後每年複查1次。


 


神經病變檢查




糖尿病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併發症之一,病變可累及中樞神經及周圍神經,以後者為常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況下,糖尿病患者出現周圍神經功能障礙相關的癥狀和(或)體征,如遠端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如肢體感覺疼痛、麻木、感覺異常等;如自主神經病變,表現為直立性低血壓、吞咽困難、胃輕癱、排尿困難、性慾減退、出汗異常、手足乾燥開裂等。




預防糖尿病神經病變都要定期進行篩查,所有患者應在診斷為糖尿病後至少每年檢查一次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對於病程較長或合併有眼底病變、腎病等微血管併發症的患者,應該每3~6個月進行複查。


 


足背動脈觸診



糖尿病足病是糖尿病最嚴重和治療費用最高的慢性併發症之一,重者可導致截肢。下肢血管病變是導致糖尿病足的重要因素之一,周圍動脈病變是造成足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嚴重周圍動脈病變的患者可出現間歇性跛行的典型癥狀,但大多數合併嚴重周圍動脈病變的患者可無此癥狀而發生足潰瘍,或在缺乏感覺的足受到損傷以後,缺血性病變加重了足病變。而通過足背動脈觸診可以及時發現外周動脈病變,足背動脈為脛前動脈的延續,用雙手食指施加相同壓力,感知兩側足背動脈搏動的強弱,如果搏動明顯減弱或消失則為異常。




糖尿病患者在剛確診時需要進行1次足背動脈觸診,之後每3個月檢查一次。




如果您覺得本文內容對糖尿病患者有所幫助,可以轉到朋友圈或轉給需要的人。

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關注本微信公眾號。





本微信平台文字內容版權歸《糖尿病天地》雜誌社,轉發請明確註明出處——

微信號:tnbtd365

,未經允許,不得用於任何商業用途。


「糖尿病天地」感謝您的關注,更多內容敬請關注「天地」雜誌。


《糖尿病天地》郵發代號80-225


詳情請諮詢010-51260912


諮詢時間周一-周五9:00~12:00,13:00~16:30


《糖尿病天地》雜誌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糖尿病天地 的精彩文章:

關於低血糖,您學到的知識真的對嗎?
這些飲食習慣傷骨傷健康

TAG:糖尿病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