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琴,你需要知道的一些事情
古人有雲,琴棋書畫,詩酒花茶。當屬人間之樂。於尋常人家,柴米油鹽之餘,也要哼唱兩曲。
琴棋書畫,是中國從古至今都一直是文人雅士的茶餘飯後不可缺少的樂趣。而琴,則當居其首。
古有伏羲造琴內按宮、商、角、徵、羽五音安弦,隨後又依百鳥朝鳳凰的情景編創了《駕辯》,有「當今鳳凰有百鳥之王」的之意,從此往後,人們便將琴樂用於慶賀豐收與節日。
說到琴,便不能不談到古琴。「琴棋書畫」中「琴」則指的就是古琴。
古琴,是中國古代最古老的樂器,它的歷史與中國的歷史一樣悠久,幾乎伴隨著古老悠久的中華文明同生共長。它最早被發明出來時只有五弦,琴身前廣後狹,宮、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徵君、臣、民、事、物五種社會等級。後來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稱為文、武二弦象徵君臣之合恩,所以古琴又稱「七弦」。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種音色,分別象徵天、地、人之和合,充滿了教化人倫的深意。
古琴不僅僅由製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倫的深意,更是因為它音域寬廣,層次繁多,餘音悠遠而受到了眾多文人雅士的喜愛。
自古有高山流水遇知音。鍾子期與俞伯牙的故事最廣為人知。伯牙在江邊鼓琴,鍾子期正好遇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如此知音由此而得。
知音知音,由音知人心。人生在世,不正求一個「知」字么?
音樂是與人的生活分割不開的。
在音樂的誕生之初,多為了慶祝豐收和節日,但在發展的過程中,則逐漸融入了人們更多的情感與理想。
在《史記?司馬相如傳》就有記載,司馬相如以辭賦見稱。他是為漢武帝的樂府作歌的著名作者。早年他還未出名時,家境貧寒,之後在某一次在富豪卓王孫家作客,即席彈奏琴曲,引起卓文君的愛慕。她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和司馬相如私奔。後人根據他的故事,創作了《文君曲》、《鳳求凰》等作品,來讚揚他們的愛倩。但在司馬相如富貴之後,又打算"聘茂陵女為妾"。卓文君非常氣憤,演唱了琴曲《白頭吟》來表示決絕和抗議,從而制止了司馬相如娶妾的企圖(《西京雜記》)。
北宋著名詩人蘇軾則做《琴詩》,辭簡意足,妙趣橫生。,是一首極為有趣著名而典型的理趣詩和禪理詩。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意思是如果說琴聲是從琴上發出來的,那麼放在匣子中的琴為什麼發不出聲音呢?如果說琴聲來自談奏它的手指,那何不就在你的手指上聽呢?
詩人從琴聲來解說禪理,形象巧妙地證明了「琴聲」是琴與指的結合。一方面,有聲必有琴,有聲必有指,這都是其中的「有」;但琴與指都是無法獨自產生出美妙音樂來的,這就是「無」;另一方面,精妙絕倫的琴聲卻又是的的確確從琴和手指上發出來的,琴聲是潛存於琴與指上的,這就是「有」。缺少了琴與指中的任何一個,也不能發出優美的琴身來,這又是「無」。正是這種「無中生有」、「有來自無」、「有無相生」、「有無結合」才會產生美妙無比的琴聲來,從而揭示了「有」與「無」結合、「有」「無」統一才能生成萬物的普遍道理。須知,琴聲潛在於琴上,要靠指頭點撥,即靠「有」的推動才能發出聲來,但光有指頭也無濟於事,「有」必依賴「無」即潛在於琴身的音才可生出聲。由此可得,有無相生是萬物生成之本。
《世說新語》就有一則,大意為有兩人陌路相逢,不交一言,卻彼此領悟琴樂中的真諦,這種情形與禪宗的「不立文字」何等相似。北宋成玉的《琴記》中認為「攻琴如參禪」,在悟而不在力。這樣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味,不正是與嬋的本質——超越理性的,不可思其義,飄渺而深遠的奧義相通么?
從古至今古琴一直都是文人雅士鍾愛之物,這就證明了古琴並不僅僅是一般的樂器。一般的樂器古代中有「伶人」演奏,這些人多為出身卑微,但古琴彈奏則是人文雅士們的「必備技能」,上至清世宗雍正「秋宵噭噭雲間鶴,古調泠泠松下琴。」,下至瀟洒「酒仙」李白「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哪一個不是對它寵愛有加?
由此也可見,古琴並非是供人聽,而更是彈奏給自己的。在彈奏中飄然如風,心性就會因此逐漸平靜。所以說古琴在過去當中,叫做修身養性。在翻閱古琴曲譜時,就能看見古人智慧的凝集,當彈奏古琴時,世間的紛繁瑣事就會如同古琴的音樂,隨著高山流水,隨著通透靈動的樂律,一同消失在指尖與琴弦震顫中。
當身處這繁亂的世界,疲憊和空虛困擾著人心時,一把古琴,一杯苦茶,也許才能使人真正停下腳步,靜靜傾聽自己的內心。
TAG:十方未名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