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書筆記:「科學」為什麼誕生於西方?

讀書筆記:「科學」為什麼誕生於西方?

本文為彼得·哈里森《科學與宗教的領地》讀書筆記之(一),預計共分五部分。

一、緣起

閱讀本書緣起於三方面:

1、科學與宗教是水火不容的嗎?

2、歷史上出現的諸多科學家、哲學家都擁有宗教信仰

3、本學期開設有一門《科學與宗教》的專業必修課

二、選擇本書的理由:

1、理念的認同:這本書主要以「思想史」和「觀念史」的角度切入,很合我的「胃口」。

作者通過思想史的梳理去探討人、神和自然的關係變遷背後「世界觀」的轉變與形成,著力於揭示科學所根植的哲學、宗教及文化思想淵源。我在北大旁聽過汪丁丁老師的一節經濟學課,期間的一句話記憶尤新「任何一個學科或許唯一正確的開端:學科的學術思想史。」這也將是我理解「科學與宗教」的最關鍵的切入點。這本書第一章對於「科學」與「宗教」的「思想史(概念史)」的闡述簡練而清晰,我將在下文做簡要的梳理。

2、觀念的革新:現代觀念範疇對於理解古典思想產生一系列的「可笑誤解」。

「科學」與「宗教」的概念已經是一類極具「現代」的概念範疇,其出現的歷史也不過三百年之久。那些停留於腦海中的「現代性」知識儲備對於理解「古代性」的概念往往會使「概念失真」。由於思維的「惰性」將這對概念範疇理解為「理性」與「信仰」、「雅典」與「耶路撒冷」對立的模式。思維路徑已簡單呈現為:「科學」傳統是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開創,哲學家第一次擺脫了祖先的神話,尋求自然現象的理性理解。當它遭到「勝利的、不容異己的基督教」的壓制時,它便在西方死去,雖然科學「在中世紀被惦念和哀悼」,但最終在文藝復興時期才得到恢復,「在牛頓那裡得以完成」,它終於擺脫了宗教,沿著進步的道路走到了現在…P33/P37,筆者將跟隨作者審慎的講解,暫時擱置「單線」思維,本書將會提供一次更為「整全」的視角,在閱讀中尋求理解,革新我們的「惰性」觀念。

古希臘天文學家Hipparchus

「科學」為什麼誕生於西方?

「李約瑟問題」:中國早先有那麼多科學技術成就,為什麼西方在17世紀的「科學革命」之後卻能後來居上?

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集中涵蓋以下方面:教育體制、科舉制、財產權以及關於自然秩序的各種哲學宗教觀。(本書所談及的內容或許可以間接提供一些視角),那又是什麼因素促使西方可以孕育出「科學」?東方(中國)和西方為什麼會走不同的道路?筆者可從本書中概括出一個簡練的回答:「其一、西方文化、宗教(基督教神學)推動了現代科學的發展,尤其是基督教神學傳統思想,比如:創世觀念、自然定律(自然法)的原則(這部分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曾有詳細論述)、《聖經》關於統治自然界的命令」等,這些都為科學活動提供「動機與源泉」。其二、西方道德話語由「內在個人德性」轉向「外在實際利益」的價值觀轉變促進了科學的發展。(這部分可從scientia和religio的概念演變中獲得理解)

一、「科學」、「宗教」的邊界與領地

我們所使用的「科學」與「宗教」是近三百年年才出現在西方。為了使得概念清晰化,作者將在第一章主要考察「Scientia」與「宗教Religio」拉丁詞的命運,在「概念史」中逐步為其劃定邊界和領地,這期間也將涵蓋許多現代性的概念、觀念:「哲學」、「自然哲學」、「神學」、「信念」、「教理」等,這些內化於心的觀念雖可以「張口就來」,但對其歷史含義卻「埡口無語」,作者所做的工作就在於清晰而準確的呈現「科學」與「宗教」的邊界、起源與歷史條件,描繪一幅「科學」與「宗教」範疇的歷史地圖,以便闡明它們目前的關係,這對於理解現代性的本質及其遺產亦為重要。


1、「宗教」的歷史

托馬斯·阿奎那在《神學大全》討論正義和審慎等德性的章節中,討論了「宗教的本質」。

「宗教religio」是一種與正義有關的「道德德性Moralvirtue」,其意義為「虔誠和祈禱的內在行為」P8,阿奎那強調「宗教」是一種「內在行為的德性」主張「內心的虔誠inner piety或崇拜」,並且比外在行為(發誓、獻祭等)更重要。同時,區別於現代觀念中宗教所包含的「信念belief和實踐practice」。

1)「religio」一詞與「虔誠與崇拜」關聯,成為中世紀關於「真宗教和假宗教」的標尺。例如:哲羅姆(Jerome)選擇religio翻譯《雅各書》1:27,認為基督徒的「宗教」是一種崇拜形式,在於愛的行為而不是儀式。奧古斯汀將「真宗教」稱為得到正確指導的崇拜。

2)宗教是一種內在傾向(inner disposition),在文藝復興時期一直持續。

新宗教觀的改變:從16世紀開始,「宗教」從阿奎那「內在」行為開始傾向於「外在」客觀化,宗教成為了一種系統的、類屬的東西。P16

1)新的宗教觀的出現是科學與宗教之間關係的一個前提。

2)新教改革和實驗自然哲學的興起是關鍵因素。P16

2、「科學」的歷史

關於「科學scientia」概念同樣可追述到托馬斯·阿奎那《神學大全》,阿奎那指出「科學」是一種心靈習性(a habit of mind)或者「理智德性(intellectual virtue)」,是一種個人品質。

阿奎那認為「宗教」與「科學」首先是個人特質。這種理解方式從文藝復興一直持續到17世紀末。

阿奎那認為理智德性可以完善我們的理解能力P18,「德性」可理解為「習性」,可以完善個體的一種能力。阿奎那了三種「理智德性」:直覺(intellectus)、科學(scientia)和智慧(sapientia)。「一切真正的理智上的卓越性——智慧、直覺和『科學』——只有與德性上的卓越性聯繫在一起才是可能的。」科學不僅是個人品質,還有顯著的「道德成分」。

「科學」是一種通過邏輯證明的演練而逐漸獲得的心靈習性(mental habit)。「科學德性」:對證明過程的演練強化了相關的心靈習性,首要目標是強化通過熟悉系統的知識(the sciences)而獲得心靈的習性。所以重點不在於產生科學知識。

英格蘭醫生約翰·西庫里斯在1566年寫到:科學是一種習性,是通過長期的學習、練習和使用而具有一種做任何習慣事情的傾向。古典時期和經院哲學認為科學是「通過證明而獲得的一種認知習性。」

「科學」的標籤被拓展到許多類型的知識。從中世紀的七種自由技藝(被稱為自然科學the liberal sciences):語法、邏輯、修辭、算術、天文、音樂、幾何。science的含義在19世紀起,「科學」幾乎完全指自然科學和物理科學。「科學」作為一種「內在的理智德性、習性」逐漸變成了「外在的方法和教理的知識性內容」。1771年牛津詞典:「科學,在哲學語境下指通過合乎規則的證明從自明而確定的原理推導出任何學說。」

在中世紀,科學知識是給心靈灌輸科學習性的一種手段,而現在,培養心靈的科學習性主要是為了產生科學知識。

3、「宗教」與「科學」

「宗教religio」和「科學scientia」在中世紀的關係中,並無衝突或者一致的問題,「科學是一種理智習性,而宗教和其他德性一樣,是一種道德習性。」

從阿奎那時代到現在,「宗教」已經從人的一種德性變成某一類的「屬」,由一套信念和實踐所組成。「科學」亦從一種心靈習性亦開始轉變。

類似的「神學」與「自然哲學」的關係也被提及。「神學」是科學這個屬的一個種。「自然哲學」是「哲學」不可缺少的部分。

下篇我將從一位哲人說起——泰勒斯(威夫特)

百度誤我,下篇見泰勒斯真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說理Dianoesis 的精彩文章:

TAG:說理Dianoes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