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論 396 未來人類教育的高效新模式
封面繪畫/J.Li (德國)
編者按:
網友討論,為什麼考大學在中國會變成唯一的出路?
老木微言
中國的科舉,歷來是普通人中的佼佼者進入社會上層,淡化階層固化的有效手段。高考在大數據統計,預測,決策,監督和考評手段出現之前,無疑是比較公平的手段。這在當下是沒有疑問的。
我考慮的是前瞻:
1,人的特長或技能開發有「窗口期」,多數人會因為錯過了窗口,而成為平庸之輩。比如樂器,聲樂,武術都講求童子功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天才越早發現,越早引導越容易成功。
2,父母對孩子的好是不容懷疑的。但父母的祖輩不都是發現和培養天才的專家。很多天才孩子,被不能發現和培養天才的家長「耽誤」了前程。所以社會有責任組成評價每一個兒童發展方向的機構。開始研究發現和培養天才的規律。準備未來按照規律更多地發展和培養天才。
3,這裡說的天才不是指少數人,而是說每個人都是某種天才的底子,關鍵是在他的窗口期,是否得到了開發。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當今的「平推教育」,不利於及時儘早發現和培養天才。而未來一定是個體定向培養才行。以前沒有大數據手段,難以做到對每個人進行個別的鑒別,定性和培養。現在可以了。
總之:
人才從少兒抓起會減少錯過特長窗口期的問題;
現代技術可以實現個體定性定向培養提升教育效率;
社會最終需要的是專才而不是平庸多才的人;
人才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人才的培養模式應該以教育效率(而不是以簡單的公平)為核心,應隨時利用科學技術的新成果,推動人才培養體制的進步。
多說幾句個人體會。
從嬰兒起,對個體人進行行為的觀察、記錄、統計和測評。經過一段時間(比如三歲)的大數據積累,應該可以判斷其人格是內向、外向,對聲音、顏色、震動頻率、環境……的好惡,行為方式急性子還是慢性子……等一系列數據。然後在統計和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其差異進行未來可能發展方向的分類,針對其先天愛好的方面進行引導開發……力爭不錯過每一個人的不同階段的成才窗口期。讓更多人的才能不被埋沒,成為他最適宜擔當的社會角色。
這看上去像科幻故事一樣的設想,很可能是未來人類教育的高效新模式。
攝影/穆穆
老木新著《微言百則2017》即將出版
老木力著《微言百則2016》已經出版
一本精闢而又犀利、具體而又精短的書
一本圍繞了我們生活而展開的達人達言
一本讓人腦洞大開,對事對物具有透視能力的書
聯繫渠道:
本公眾號由捷克著名作家老木授權,刊登他的文學及和思考生命哲學相關的創作作品。歡迎批評指正。
李永華,筆名老木,祖籍聊城。法學本科。1991年出國,捷克華僑商人,華文作家。2001年加入歐洲華文作家協會。個人著作:「老木詩選」、散文集「石子路」、中短篇小說集「垂柳」、長篇小說「新生」、隨筆集「直覺世界」、雜文集「心係故園」及時事政論集《微言百則2016》、《微言百則2017》。
TAG:人天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