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講座通訊 | 4月8日,何一民 教授:天府之國與天府文化(史學大講堂第六講)

講座通訊 | 4月8日,何一民 教授:天府之國與天府文化(史學大講堂第六講)

原標題:講座通訊 | 4月8日,何一民 教授:天府之國與天府文化(史學大講堂第六講)


2018年48日晚,四川大學史學大講堂第六講「天府之國與天府文化」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文科樓二區負一樓學術報告廳舉行。本次講座由何一民教授主講,鮑成志副院長主持。


在講座開始前,鮑成志副院長首先介紹了何一民教授的學術背景。何一民教授是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城市研究所所長,任中國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四川省社科期刊協會會長、四川省歷史學會副會長等。主要致力於中國近現代史、中國城市史教學與研究,是國內較早關注中國城市發展的學者,在學術研究方面有著非常突出的成就。

講座伊始,何一民教授首先對講座題目「天府之國與天府文化」進行了剖析。「文化」一詞具有兩個限度。在時間限度上,某一文化有其歷史的變遷;與此同時,在空間限度上,文化在不同地區的表現各異,某一地域文化沿其空間限度展開。「天府文化」的概念是近來才提出的,而在此之前,「巴蜀文化」較為為人所熟知,但這一概念所對應的空間、時間與「天府文化」並不一致。「天府文化」作為一新的文化概念開始出現在世人面前,其相關問題值得關注、思考和討論。



講座現場


隨後進入講座主體,共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何一民教授介紹了天府以及天府之國的相關概念。「天府」這一名詞在周朝已經出現,「天府」為當時「天官九府」之一。「天府」也由此具有了雙重含義,既是自然之府,也是天子之府,它與國家政治、社會管理相融合,漸生出社會性的新意。而將「天府」作為一個地域名稱則始於戰國時期。蘇秦從自然地理條件出發闡述其主張,在論述國家實力時,從政治、軍事、經濟和地理四個要素來分析,首次將「天府」作為地名。因此「天府」此時已不再是政府機構的名稱,而是一個地區經濟發達、軍事強盛和綜合實力強大的總稱。「天府之國」概念的首次出現則是在漢代。漢初,張良提議定都關中,言「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絡、代馬之用……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也,天下之雄國也。」除此之外,他也從軍事、地理、水運等方面對「天府之國」作有論述。關中地區具有地利之便,軍事地理環境優渥,各種自然資源豐富,一度也以天府之國的形象進入人們的視野。而在東漢以後,關中地區的美譽逐漸消失,「天府之國」這一稱號也逐漸轉移。何一民教授認為,關中地區的衰落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長期的戰爭,黃河中游的陝西地區是中國歷史上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長期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因而這個地區發生的戰爭次數最多,為中國各省之最。同時,戰爭規模大、破壞性強,導致關中地區社會凋落、人口損失、經濟衰落、生態破壞,與戰爭較少的四川形成鮮明對比。二是過度開發導致的生態環境嚴重破壞,從周到漢的數百年間,關中地區人口大增。黃土高原被過度開發,植被減少、水土流失,伴隨著一系列自然災害,反過來削弱了關中的自我補給能力。第三是自然災害頻發,據史料記載,關中地區歷史時期的自然災害主要包括旱災、洪澇、地震等,其中旱災最為頻繁。此外還有地震、風災等其他災害,這些自然災害也對關中地區造成了巨大危害。如上原因都導致了關中地區的衰落,使其與「天府之國」漸遠。「天府之國」始於關中而興於巴蜀,四川地區經過大浪淘沙和歷史沉澱,最終讓「天府之國」成為其專有的文化符號和文化品牌。



何一民教授


第二部分,何一民教授主要講述了天府之國的基本特徵。成都平原自然地理條件優越,沃野千里,物產豐饒;成都平原相較於黃河流域乃至世界其他早期文明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來看,更具有獨特的優勢。從宏觀地理位置來看,成都位於中國四川盆地西部,屬於典型的內陸腹地城市。但成都有著特殊的區位優勢,即居於古代長江經濟帶、南方絲綢之路和北絲綢之路三大經濟文化帶的交匯點,既是中國與歐亞連接的地理中心,也是中國西部內陸城市的地理中心。在區位空間方面,成都位於中國的中原、西南、西北和長江中下游等宏觀區域的中心,在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從中觀區域條件來看,成都平原處於東西南北各群族及其文化交流、互動和交匯的中心位置。從微觀地理環境來看,成都三面環山,地處中央平原。任乃強先生曾言:「若以四川盆地與黃土高原比,則無亢旱之虞;與沖積之江浙平原比,則無卑濕之苦;與三熟之廣東平原比,則無水潦之患;與肥沃之松遼平原比,則無霜雪之災。」成都在中國各自然區域中優勢非常明顯。這種獨特的地理條件一方面孕育和滋養了別具一格的古蜀文明,另一方面也為成都城市文明持續不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三部分,何一民教授介紹了天府文化的形成、發展和演變。何一民教授指出,中華文化是一個複雜而龐大的文化系統,巴蜀文化則是其中的一個亞文化,而天府文化又是巴蜀文化下的一個子系統。天府文化的萌發於先秦古蜀國時期,是古蜀文明的傳承和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成都及其周邊地區相繼發現了三星堆文化遺址、寶墩文化系列古城遺址、十二橋遺址、金沙遺址、商業街船棺墓葬遺址等,這些考古遺址與歷史文獻相互印證,進而揭開了古蜀國的神秘面紗。秦漢時期則是天府文化的形成期。天府文化的形成以統一的國家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的建立為基礎,以傳承和發展古蜀文化和中原文化為主線,以都江堰水利事業的開拓創新為條件,以農業的大發展和工商業的繁榮為動力,以天府之國的形成為前提,以文化教育的發展為支撐。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並長期得到世人的認可,除了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以外,也與天府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有著密切聯繫。從三國兩晉南北朝直至宋代,是天府文化的成長期與鼎盛期。隋唐五代時期天府文化進入了第二個發展高峰,有著「揚一益二」的說法。元明清時期直至抗日戰爭期間,則是天府文化的衰落與曲折發展期。元明清時期,天府文化屢遭戰爭的嚴重破壞而處於衰退和曲折發展之中,明清之際長期的戰爭和張獻忠對成都的毀城以及隨之而來的瘟疫、饑荒等,導致四川人口大幅度減少,天府文化走向頹敗。抗戰期間,四川成為中華民族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大後方基地,國內諸多高校與優秀人才入川,進一步融合東西方新文化,推動了天府文化向近代的轉型。


講座現場


第四部分,何一民教授講述了天府文化的重要文化內涵。首先是天府文化中「天人合一、和諧包容的文化氣度和人文精神」。何一民教授認為,天府文化的基本內涵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強調人世間的事與物都應該通過效法天,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這種人與自然的和諧觀念,成為兩千多年來天府文化最重要的內涵之一。這是一種獨特的人文精神。第二個重要特徵則是創新創造的文化精神。自古以來,篳路藍縷、開拓創新的精神就流淌在天府之國人們的血液中。成都的發展波瀾起伏,既有輝煌和繁榮,又曾多次遭到破壞。但在每次破壞之後,成都始終保持區域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這是成都城市一個十分重要的特點。第三個特徵即是崇文重教的文化傳統。「天府文化」中的一個獨特內涵便是人們樂觀自信、優雅時尚的生活態度。同時,人們有著「好文雅」、「頗慕文學」的文化風尚。成都人文薈萃,名人雅士雲集。


最後,何一民教授總結道,當今天府之國的人們在努力工作的同時又能享受生活,正是一種張弛有度的文化體制的體現。他們既傳統又時尚,既地方又世界,不斷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天府文化的很多內涵都值得我們繼續傳承發揚。在當今,如何對天府文化進行傳承與創新,如何將天府文化轉化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動力,是我們需要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講座之後,現場師生就漢代四川地區糧食產量等問題進行提問,何一民教授認為除了成都平原的農業較為發達,其他丘陵地區如閬中、雅安以南地區都較為落後。鮑成志副院長也對問題回答進行了相關補充。


同學提問


最後,鮑成志副院長再次代表川大師生對何一民教授的精彩演講表示感謝,講座在熱烈掌聲中圓滿落幕。


供稿:李梓嫣

攝影:郜一寧


編輯:李梓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遠文物考古社 的精彩文章:

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TAG:明遠文物考古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