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武術教與學十二思

武術教與學十二思

我們的祖先在認識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的探索中,創造了科學的寶貴經驗,先賢聖哲把它歸納記錄了下來,至今對我們還有偉大的指導意義。在武術傳承中,無論是從師傅和徒弟方面,還是從認識論、方法論方面,都值得我們借鑒思考,用於指導武術教與學的實踐。我們將先人關於治學和有關武術的一些智慧結晶彙輯編譯如下,獻於武林同仁參考思索,不妥之處恭請斧正。

網路圖片

1、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老子》

思考:無論是師傅還是徒弟,在武術修鍊中,能知道自己還有很多不懂,這是很好的;若以為自己已經都知道了,以不知為知,這就錯了。

2、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盡心上》

思考:武術並不神秘,只要你一心追求,就能得到;如果放棄,就會失掉。追求對獲得是有益的,而追求,關鍵在於自己。

3、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思考:自古以來學習武術一定要有師傅。師傅是傳授學業、講授道理、解決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有知識的,誰能沒有疑難問題呢?有了疑問不請教老師,疑難問題就始終不會得到解決。

4、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唐?韓愈《師說》

思考:在明師傳授下,科學修鍊下功夫到一定程度後,弟子以超過師傅,不一定不如師傅,師傅也不一定永遠比徒弟強。懂得道理有先有後,學業各有專門研究,不過是這樣罷了。

5、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唐?韓愈《伯夷頌》

思考:武術修鍊不通過親身實踐而不迷惑不解的人,是很少的啊。這種「天才」我沒有遇到過。

6、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禮記?學記》

思考:在武術師徒之間、教與學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的關係。通過學習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通過教別人才知道自己知識的貧乏。徒弟知道自己不足然後能反求自己努力;師傅知道自己知識貧乏,然後能督促自己進步。所以教和學是互相推進的。

7、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思考:在傳授武術教學生到一定程度時,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能領會而發憤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又不能恰當地說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告訴他一點,他還不能推知其它三點時,就不要忙著回答他,培養他「舉一反三」的能力。

8、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蓋須切磋,相起明也。――晉?葛洪《抱朴子?內篇?微旨》

思考:一個人單獨閉門學習武術而沒有一起研究的朋友,就會見聞少,知識淺薄。所以必須和拳友一起商討,才能相互取長補短,增加見聞,明白拳理。

9、挾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勛勞而問,挾故而問,皆所不答也。――《孟子?盡心上》

思考:在武術教學中,對於倚仗權勢發問,倚恃賢能、年長、功勛、舊交情發問,孟子認為君子對於這種有所倚恃而發問的人是不屑給予回答的。發問者謹記:向人請教應抱恭敬誠懇之心,不應倚仗地位、賢能、年長、功勛、交情發問,如此不合敬師之道。

10、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思考:教學有各種各樣的方法。天下的師傅都不願去教那種朽木不可雕的徒弟,孟子不屑教那種難以教誨的學生。師傅的「不屑」教誨本身對徒弟是一種刺激,如果能刺激他有所悔悟,則這種「不屑」態度,也不失為一種特殊的教育方式。

11、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三字經》

思考:生養子女不讓其上學受教育,是父母的過錯。傳授武術不認真嚴格要求徒弟,是師傅懶惰,是為師之錯。

12、不遇明師莫枉參,不遇知音莫枉傳。不學空靈難為首,功夫不到總是迷。道本自然一氣游,空空靜靜最難求。得來萬法皆無用,身形應當似水流。

思考:學習修鍊武術功夫,由用內氣強化筋勁骨力階段,進一步提高到用內氣柔化形體柔弱無骨的階段,再進一步升華到內勁、外形的虛實中和成一「虛靈妙境」的「拳道」藝境。上面後四句孫祿堂先生的「拳道」詩,說出了「拳道合一」境界。功夫是有層次的,功夫沒練到總是不能真正理解,一層不到一層迷;一處不到一處迷;處處不到處處迷。妙境在習拳者自己追求而得,藝境高低自己為之,在明師指點下,君子求諸己。

文/王風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極 的精彩文章:

戴氏心意拳步法
棍法技擊精要

TAG:武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