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紙上談兵-日薄西山

紙上談兵-日薄西山

日薄西山

傳統文化到了清代,從時代風格的角度上看,整體而言就沒落了。

雖說清代沿用了許多明朝的舊制。

以傢具為例,明代的圓潤典雅,易而成為笨重粗俗。特別是清初的樣子,直透著一股土豪味兒。

至於軍事武備,到清中期之前,倒還是很看重的。所以,清三代的兵器,還是很有相當的份量,足以令人理解:滿清以一支不到百萬的軍隊,如何入主中原、一統中國。

但八旗勁旅,雖然曾經扛得住塞外的凜冽風寒,可百年過去,還是扛不住關內的溫柔鄉。

土豪一代的建功立業、二代的謹慎守成,到了三代,開始驕縱恣狂,然後腐化墮落。

軍隊的精銳,從滿州八旗轉成了漢軍八旗,後來再到了綠營與湘、淮軍。

再之後,軍隊中已經沒有象樣的冷兵器了。

這是冷兵器時代的終點。

八旗軍的制式甲胄 (圖片來源於網路)

清中期以後的兵器,不算軍隊中還保存著的單兵制式武器,主要分成兩類。一是可以實戰的防衛型武器,屬於富豪看家護院的壯丁所用。另一則是法器或練武用的器械。法器中看不中用,不是真傢伙;練武的器械主要用於練習,通常顯得粗笨。

前者多出自北方,從張家口到山西、陝西一帶。並且,有的傳自前朝,乃至宋元;有的打造講究,不乏形制罕見的精品。

我曾收到過刀刃上有扭花帶夾鋼的腰刀,刀型尖直爽利,裝具鐵制,渾身散發著英氣。

那些年,北方的蒼茫大地上,還沒有高速公路,一趟旅程往往耗費數天。有時,就為了一張照片中看過的一把刀。

北京始終是旅程的起點。

每次都從德勝門出城。

同行的北京朋友梁某(長得挺帥,像日本武打明星倉田保昭。)與二狗子(化名,姓董。)說起以前的城門樓子,其實就都是軍械庫,上頭原來都儲藏著清朝軍隊的盔甲與刀械。他們小時候都還能見到,但到了九零年代的那時,已經不知所蹤了。

八旗軍甲胄的實物(圖片來源於網路)

更早幾年的時候,台北有一個作家朋友想出了一句上聯:磨刀入夢,但很久都沒法配上下聯。苦惱之餘,跟我說了。

我想了一晚,對之以:把劍追雲。

我自己挺喜歡。

那時北京的幾個古玩市場,還能找到很多種刀。從較少見的元代的滾珠刀、明代的腰刀,清代的幾種配刀最多。甚至,還有八國聯軍時期留下來的外國軍刀。

清代的制式刀,形式完整的不少,製作相當規範。方頭方尾的黃銅裝具、綠色鮫皮鞘。當然,位階越高的,裝具的工藝就越考究。

一般的,就是平面鏨花,通常是一圈圈的魚子紋底,配上猛獸圖案及雲紋。較好的,是浮雕及鏤空。最好的,是鏤雕可活動的圖形,通常是固定的翔雲紋,羈絆著龍或狻猊。

這種形式的刀,在清代的古畫中經常可以看到,以兩個鞘箍穿上絲繩,固定在腰間。軍人站立時,鞘尾朝前,刀柄則隱於腰後。

說到鮫皮鞘上貼附的鮫魚皮,也是一種有趣的材料。

說是鮫魚皮、甚或是俗稱的鯊魚皮,其實是不對的,那是魟魚的皮,也就是現在俗稱的「魔鬼魚」。

這種魚皮堅韌非常,表面並密布有骨質的突起,生皮摸起來是很扎手的。

古時候的木匠,就利用它這個特點來打磨木器的邊角,功能與現代較粗的砂紙完全一樣。

日本刀的刀柄,用的也是這種魚皮。因為它的骨質突起能產生摩擦力,持握時更加受力,兵刃不易脫手。

當然,骨質突起要略微磨去一些,以免傷手。

清代將領的畫像 (圖片來源於網路)

如果把骨質突起磨去更多,就成為很耐用的皮料;除了刀鞘必用之外,經常挲摩的器物,也經常用這種皮來包覆,例如眼鏡盒等。

最常見的作法,是先用熱水使皮料軟化,裁好大小,使包覆妥貼,然後沾上膠水,干後自然收縮束緊。

之後,用石綠色的漆層層刷上,填滿骨質突起之間的縫隙。最後,磨去骨質突起的尖端,使表面平整,於是綠色之間密布著白色的圓點,相當好看。

談到清代的刀,不免要談到大名鼎鼎的乾隆寶刀。

很可能會令讀者感到意外的是:這真是最典型的負面教材。

先從乾隆這位名人說起。

就文化及學術界人士的角度來看,他實在不是什麼典範。

也許有人不服,要說他重視文化、搜羅國寶,乃是大大的有功。

這話表面上是沒有錯的,可我們不妨再想想:如按這個說法,宋徽宗可是比他強了不知道多少倍。

乾隆不是沒有功,可他幹了更多的荒唐事。

在文物上亂撳章、亂刻款,算了!書法水平一般,也算了!可是,平均一天可以生產出好幾首的打油詩,才是雷你雷到心坎里的文化「瘮」事。

文物就不說了,我們只說武器。

清代射箭的珍貴照片, 這是中國傳統射箭的標準姿勢. (圖片來源於網路)

為了顯示自己文治武功都是一樣杠杠的棒,他讓造辦處製作了一批寶刀寶劍,至今還受到很多人追捧推崇。

關於寶劍部分,所知還少,先且不說。

這批寶刀,乾隆親自提出設計、指導製作,所以說:責任歸屬是明確的。

設計思路也很明顯。

當時從痕都斯坦地區(現在的北印度)進了許多玉器,包括一部分匕首等兵器。由於具有異國情調,乾隆相當喜愛,甚至進行仿製。

乾隆寶刀,就是採用這種風格的玉柄,加上中國風格的直身鋼刃,所混搭出來的。

乾隆寶刀之一 (圖片來源於網路)

混搭不要緊,但是乾隆只要求外觀華美,完全不考慮機能。也就是說:這批寶刀,徒具外型,連拿都不好拿。

因為沒有考慮配重問題,所以重心不對。寶刀拿在手裡,刀尖直往下墜,而柄部卻又短又彎又滑,根本難以持握,更不要說使用了。

就設計的角度而言,這批寶刀無疑是失敗之作。

也許還有人不服,想必要質疑:你老小子上手過乾隆寶刀了?如何知道不好拿?

我得坦承:實物確實沒上過手,但複製品有啊!

呵呵!複製品哪能當真!?

對吧?

說到這裡,必須提到一個背景故事。

我有一個台灣朋友,在大連辦廠,名叫陳朝波(英文名PaulChen)。他擁有非常多的實作經驗,堪稱中國古代刀劍製作的第一能人。只因這個領域在現代中國太過冷門,所以他雖在國際上名聲響亮,卻在國內少有人知。

一次,他跟某博物館合作,要完全複製一把乾隆寶刀。所謂完全複製,就是要在材料、工藝、尺寸、重量等各方面,都必須與原件完全一致。

我所謂的複製品,就是他的傑作。

他在複製的過程中,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也遭遇了許多難題。

皇帝用的刀,特別是乾隆用的刀,為了體現其特殊與華貴,當然不能用一般的材料,例如:刀鞘上就不蒙先前所提到的鮫魚皮。

乾隆寶刀的刀鞘,是一種金燦燦的材料,但並非金屬。

光是搞清楚那是啥材料,就困擾了他很長一段時間。

為了合約上規定了必須完全複製,而博物館的人對此一無所知,他只好自己鑽研,後來在古籍上查到:那是一種樹皮。

叫「金桃樹」的樹皮。

一深入研究這種材料,就必須佩服古人對於材料的知識與智能。

之所以使用金桃樹皮,是因為它的顏色金黃,並且具有蠟狀的光澤,貼附之後再髹以清漆,看起來就跟黃金一樣。

不過,它是多層薄膜結構,只有中間的幾層合用,厚度比紙還薄,必須小心剝離。並且,它和樺樹皮一樣,質地脆弱,不具伸縮性;同時;每一小段長度就有斷紋,不可能大片使用。

因此,面對著圓弧面為主的鞘身,得裁為小片、拼貼而成。

所以,乾隆寶刀的刀鞘表面,必須用六小片金桃樹皮,拼成一個「人」字,再一一組成類似人字甲的圖案。

知道了為何採用這種材料,也就理解了它的不可替代性。

但是,金桃樹又是什麼樹?得去哪兒找?

這可是一種稀有的樹種。

根據古書所說,它長在新疆。

這下子要如何是好?

新疆是多大一塊地方,從何找起?

正想放棄的時候,居然發現他處另有相關的記載。

不知是否要使用樹皮的原因,乾隆當年從新疆運來一批金桃樹苗,就栽種在清故宮的所在,也就是瀋陽,作為路樹。

還有更巧的。

那年瀋陽正在改造市容,那批一共兩百多棵的金桃樹,因為不知作何用場,本來就要砍除。

陳兄立刻趕到,在真正的乾隆寶刀完成的近三百年後,及時救下並用上了這種珍貴的材料,

大約又過了十年之後,香港某大拍(國際兩大甩賣公司之一)賣出了另一把據說迴流的乾隆寶刀,為華人某大藏家購得,金額大約半個億,一時轟動。

當時,網路上有人貼出了多張預展現場拍得的高清照片。根據我所看到的細節,我判斷此刀多處經過修補、改動,並且手法拙劣,遠非原先樣貌,所以評論其價格有失合理,恐助長投機炒作,不利於我國古代兵器的收藏與研究。

不料,這個說法隨即引來大量水軍謾罵。為了討個清靜,我也就不再到同好論壇流連了。

事隔多年,我還是一樣的觀點:乾隆寶刀可以算是某些人眼中的寶物,但對我而言,並非好刀。

關於本書

主要介紹我國軍事及冷兵器的發展, 兼及一些世界上較知名或重要的相關事物.

這個主題跟六次產業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但是跟文化創新卻有很大的關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次產業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紙上談兵-冷兵最後的風華

TAG:六次產業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