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帶你認識10種不尋常的鳥兒
在這個世界上,幾乎每一個活著的人或者曾經生活過得人,每一天都少不了見到他們的身影或者聽到它們的歌聲。鳥類陪伴我們這麼久,可你真正了解它們嗎?春暖花開,今天帶你認識一下10種不常見的鳥兒:
大山雀
Parus major
大山雀是種常見的林鳥,也常出現在歐洲的花園,廣泛分布於亞歐大陸和北非部分地區。
顯然,大山雀的叫聲簡單而重複,多數文字記載所用的擬聲詞都是「提—切,提—切」(Tea-cher,tea-cher),事實的確如此。大山雀的歌聲常在春天被人們聽到,而且極易從各種鳥的歌聲中分辨出來。
不過,大山雀的歌聲雖然聽起來簡單,但是科學家的研究揭示了它們的歌聲實際上非常複雜且變化多樣,同時也告訴我們它們是如何運用和感知自己的歌聲的。大山雀的歌聲有雙重作用——吸引雌鳥前來和驅趕其他雄鳥遠離自己的領地。
每天清晨,大山雀歌唱的頻率高過一天里的其他時間,為什麼每天一早會迸發出這樣的合唱呢?詩人大概會認為這是鳥兒純粹的歡樂情緒向外傾瀉而出,而科學家對此的解釋就顯得平淡多了:經過了漫長的黑夜,雄鳥可能是想確認周圍的鄰鳥是否安然渡過了黑夜,同時宣告自己的存在。另外,或許因為清晨靜謐的空氣相比溫度升高後的空氣更適於聲音的傳播,又或者作為恆溫動物的鳥兒選擇此時歌唱,是為了避開跟昆蟲和兩棲動物們叫聲的爭競。此外,有證據顯示大山雀因為是依靠辨別昆蟲的運動來捕食,所以在清冷的早晨,它們捕食的頻率偏低——於是,不利於覓食的早上便成了一天里歌唱的大好時機。
紅 隼
Falco tinnunculus
紅隼在亞歐大陸開闊的鄉野中是一種常見鳥,因其分布廣泛、數量眾多,而且經常在風中盤旋於高空,覓食它們的首選獵物小田鼠而為人們所熟知。
盤旋在空中的紅隼,飛翔時雙翼舒展、尾翼伸直,極似「Y」字形的上下兩部分,當人們開車經過曠野中的公路時,有時可以短暫目睹它們的身姿。紅隼常常逆風飛翔,它們能配合迎面而來的氣流調整和保持自己在空中的位置。我們常常看到它們的雙翼在風中通過維持相同的姿勢和角度,讓吹向自己的風自然托舉身體,從而穩定地維持一定高度。
倘若近距離觀察,我們就能發現事實上紅隼的雙翅和尾翼一直在運動中配合風向和氣流不斷地調整姿態。快速地扇動翅膀可以避免被逆風逼退。遠看好像毫無效果的動作,近看卻是極高超的馭空能力,難怪霍普金斯讚歎它是「超然的主宰者」!
紅隼逆風懸停的馭空能力和它銳利的視覺仍代表了自然造化的另一套高超本領,也正因如此,我們今天才有幸在忙碌之餘看到它們的馭風絕技。我們也應該默默承認,其實紅隼也並非是一種如表面那般安逸的鳥類。
蛇 鷲
Sagittarius serpentarius
蛇鷲的英文名「secretary bird」(秘書鳥)源自於它頭部矛狀的冠羽,冠羽分布於頭後,有點像以前文員秘書們夾在耳後的羽毛筆。這些冠羽呈黑色,與蛇鷲頭部與軀幹總體呈白色和灰色的羽毛形成鮮明的對比,且雄性的黑色冠羽比雌性略長。蛇鷲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開闊草地上,儘管它們可以飛行,但這些身高達1.2 米的大鳥憑藉超長的雙腿幾乎成了陸棲動物—蛇鷲的腿是所有猛禽中最長的,其絕大多數的捕獵都是靠雙爪來完成。
蛇鷲不像本節的其他猛禽那樣有專門的捕食對象,它們的食物很雜、很廣泛,其捕食對象大至野兔,小至鳥類、爬行動物以及大個的昆蟲。蛇類曾被認為是它們主要的捕食對象(就像其拉丁學名serpentarius 暗示的那樣),但是實際上蛇只是它們繁雜食物中的一部分。不過,蛇鷲捕殺蛇類的本領為它們贏得了許多非洲國家人民的讚美—包括鼓腹毒蛇和眼鏡蛇等在內的毒蛇,以至有時人們會把蛇鷲當寵物養在庭院里防蛇。蛇鷲是蘇丹的國鳥,並被裝飾在了南非的軍裝上。
這種鳥因為體型太大,飛行之前必須藉助長距離的助跑來獲取足夠的起飛速度。一旦起飛,你會發現蛇鷲其實還有著不錯的飛行技術。蛇鷲在空中飛行的時候很像鸛類或者鶴類,因為它的雙腿會在空中伸得筆直,伸直的雙腿和它身後兩根長長的尾翼差不多長。波浪般的炫耀式飛翔是蛇鷲求偶婚配的儀式,同時它們還會伴以喉音的嘯叫;而其他時間裡,蛇鷲基本上都是靜默不語的。
大杜鵑
Cuculus canorus
雄性大杜鵑(俗稱布谷鳥)的歌聲一出現,便宣告了這種候鳥已經歸來。但是,儘管有許多人能夠辨識布谷鳥的歌聲,但是當它們飛過頭頂時,卻可能很少有人能認出它們纖細而呈流線型的藍灰色身影。在它們通常一邊歌唱一邊站在枝頭棲息的時候,布谷鳥的雙翅會從身體兩側向下垂著,這看起來有點像一隻翅膀受傷的鳥。
科學家給捕獲的布谷鳥配備了通過衛星通信裝置實時傳輸其位置的定位設備。通過這種手段,科學家詳細披露了布谷鳥遷徙的細節。正如諺語「布谷鳥4 月到,5 月歌」所說,布谷鳥在4—5 月到達歐洲北部的繁殖地,然後擺脫了哺育幼鳥的義務,於7 月初最早的幾天離開。到8月初,在幼鳥還在歐洲鄉野中出沒的時候,許多成年布谷鳥已經飛越歐洲,跨過地中海,然後在北非進行短暫逗留,最後飛過撒哈拉沙漠,到達薩赫勒地區。在那裡,它們會花上一些時間休息和覓食,等到了冬至前後,布谷鳥又開始遷徙前往非洲中部位於剛果民主共和國、中非共和國和安哥拉的熱帶雨林區。
北極燕鷗
Sterna paradisaea
北極燕鷗作為環球旅行者,始終生活在夏天,並且幾乎經常是連續不斷的白晝。在北極夏日那長長的白天里,這些北極燕鷗的巢幾乎都築在北極圈內,然後在南半球的夏天來到南極地區「越冬」。
北極燕鷗在大型的聚居地築巢,它們簡單地在沙地或者地表植被上選個低洼處作為巢穴,每窩產3 枚卵。兩隻親鳥捉魚來餵食雛鳥,它們捉魚時雙翅折向後,頭先入水,並且更重要的是,它們的喙最先探入浪中。這種跳水式的哺育方式限制了北極燕鷗捕食的水域深度只能在水面下1 米以內。北極燕鷗的食物包括玉筋魚、鯡魚、毛鱗魚,它們有時也吃鱈魚。
北極沿海極為富饒的水域吸引了北極燕鷗——儘管這種富饒期只能持續較短的一段時間,不過好在6 個月後,南極沿海又會重複同樣的富饒期——這就是北極燕鷗遠渡南極「越冬」的原因。在南極夏天結束前,又到了燕鷗再次回歸到北極的時候,不過此時它們會採取不同的路線。他們不再選擇沿非洲海岸北上,而是越過大西洋,沿著巴西北部、蓋亞那和委內瑞拉的海岸,繞過加勒比海,穿越西大西洋,回到格陵蘭島。這條路線的行程增加了數千千米,科學家一開始對此覺得很困惑,後來分析原因得知,北極燕鷗的此舉可能是受盛行風的影響而為的。儘管這樣飛行的線路更長,但是順風飛行可以使北極燕鷗的旅途變得更加容易。
極樂鳥科
Paradisaeidae
極樂鳥科(俗稱天堂鳥)包括大約40 種大小似烏鴉的種群,其中大多數分布在巴布亞紐幾內亞境內。的確,天堂鳥與這個國家聯繫非常緊密,該國甚至將新幾內亞天堂鳥飛行時的形象用黃色勾勒到了本國的國旗上,這突顯了雄鳥誇張而華麗的側羽。在所有的天堂鳥種群里,雄鳥的外表都非常引人注目,而雌鳥則顯得暗淡許多。這是因為雌鳥需要為孵卵和撫養幼鳥更好地隱蔽自己,而雄鳥卻不受這樣的約束,它們扮演的角色只需要求偶並與之交配,也不參與親代撫養。由此,雄鳥進化出了一系列外形和顏色都閃耀絕倫的羽毛,以及非凡的求偶展示技能。
天堂鳥的羽毛長期以來一直非常珍貴,常被用作飾物或用於本地土著人的祭祀儀式。天堂鳥的表皮在被精心處理後,去除羽翼、雙足,被製成標本。極大興趣和科學推測。或許有人認為,它們因沒有腳而只能飄浮在空中,就像是真的來自於極樂天堂的鳥;或許還有人認為它們以云為食。
黃喉蜂虎
Merops apiaster
鳥如其名,黃喉蜂虎確實攝食蜜蜂和其他大昆蟲,並且是在飛行中捕食。一隻黃喉蜂虎在一天內能吃掉超過200 只昆蟲,所以它們不受養蜂人的歡迎。每年4—5 月,這種鳥從非洲的越冬地大量遷徙回亞歐大陸,有了這些色彩鮮艷、充滿異國情調的身影,它們的棲息地頓時煥發出勃勃生機。它們聚居築巢,成對地在岸邊和懸崖上掘地做穴。
在繁殖季早期,黃喉蜂虎大部分時間會成對地棲息在突出物上,如電線等。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雌鳥的羽毛比雄鳥偏綠一些,雌鳥常靜坐著等待飛到附近為自己捕捉昆蟲的配偶。對於大型昆蟲,如蜻蜓,雄鳥通常是回到棲息地後先將其擊殺,然後再餵給雌鳥。而對於較小的獵物,如蜜蜂,雄鳥也會先將其擊暈或殺死,然後奉獻給雌鳥,雌鳥在食蜂之前,通常會很聰明地先清除蜜蜂腹部的刺針。在雌鳥繁育下一代、卵體形成的階段,雌鳥通常要休息,由雄鳥為其覓食,以便雌鳥能夠儘快成卵和產卵。也許在成卵階段,雌鳥失去了靈活捕食的能力:畢竟在飛行時捕捉快速飛行的蜜蜂或蜻蜓對速度和靈巧性的要求很高。
帝企鵝
Aptenodytes forsteri
在有可能是世界上最不適宜的「營巢」地點之一,雄性帝企鵝大量聚集在距離海岸線數十千米外凍結的冰面上,它們在南極的冬天孵育著自己的獨卵。它們不築巢,而是用腳面把卵平衡地放置在羽毛下面溫暖的育兒袋裡—在冰冷的南極大陸荒原上是找不到可用的營巢材料的。為了在南極冬季最冷的地方孵卵,帝企鵝需要保存熱量,因此數百,甚至數千雄性帝企鵝會相互擠在一起聚集在棲息地。人們認為,它們會輪流待在企鵝群的中央和外沿,來保證每隻帝企鵝都有平等的機會待在最安全和最危險的位置。
雌雄帝企鵝都會在南部秋季(4 月)前往群棲地,成對的雌雄帝企鵝雙方能準確地找到對方,並再次進行交配。但是雌企鵝在產下1 枚卵後便會離開,前去覓食,而雄企鵝便開始把卵放在腳上進行孵化,雌企鵝則在為不久後能與雄企鵝一同哺育幼仔而提前補充、儲備體能。在長達2 個月(6 月和7 月)的時間裡,雄企鵝持續待在地球上最冷的環境里——溫度低至-40℃,風速幾乎達到144 千米/ 小時——不吃不喝,全靠它們體內貯藏的脂肪度日。在孵化期內,帝企鵝的育兒袋能為卵提供並維持38℃的溫暖環境,而在它們由脂肪、皮膚和羽毛組成的保溫層的另一側,空氣溫度則能達到-38℃,更別提極地里其他誇張的致寒因素了。
金絲雀
Serinus canaria
在野外,金絲雀是一種黃綠色小型雀類,它們以種子為食,棲息在大西洋海域的加那利群島、亞速爾群島和馬德拉島上。這種鳥在其棲息地範圍內很常見,從海平面到山頂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但同時,該種群也長期被當作籠鳥為人所馴養,因為它們容易存活,餵食與繁殖簡單,金絲雀的雄鳥還會呢喃放歌,愉悅人的身心。
經人工培育,現在金絲雀已經發展出許多種羽色(包括白色、黑色、褐色乃至紅色),並且呈現出了各種各樣的外形和歌聲。金絲雀的育種者們常舉辦各種國內賽事和展覽會,通過競賽和評比,為勝出的鳥兒和育種者頒獎。在20 分鐘的評比時間裡,評委們根據金絲雀歌聲的多樣性、頻率、音調、音域範圍和其他所有相關屬性綜合起來做出評判。
金絲雀還有其他更實際的用途。它們被放置在煤礦中,作為礦井中毒氣含量超標的警報器,例如對於甲烷和一氧化碳,金絲雀比人更為敏感。因此金絲雀中毒後第一階段的跡象就成了對礦工們有用的警報信號。這種做法一直被沿用至20 世紀,「煤礦中的金絲雀」至今仍被用作野生物種狀態發生變化時的隱喻,提示我們該生態條件的變化可能對人類的福祉產生影響。
儘管野生金絲雀現僅存在於大西洋數個小島中,而且其種群數量只有數萬,但這種小鳥現在卻已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這都多虧了人類對它們美妙歌喉的喜愛,還有它們帶給人類的安全警示作用。
紅額金翅
Carduelis carduelis
紅額金翅是一種生活在農田間的普通鳥類,分布在歐洲和西亞的很多地方。它面部呈亮紅色,翅膀上有明顯的金黃色條紋。因為它叫聲悅耳、羽毛顏色鮮亮,再加上其流暢的呢喃聲,使其成為人們喜愛的圈養寵鳥(正如卡爾·法布里蒂烏斯在他著名的畫作中所描繪的那樣)——這些特點足以用來愉悅人們的身心。
19 世紀60 年代,歐洲殖民者在踏上紐西蘭的征途時就帶著這種鳥,並將它們引進到當地,以慰其思鄉之情。如今,這種鳥被花園裡所裝的種子餵食器所吸引,更多地出現在城市的花園裡。對於很多雀類——尤其是紅額金翅而言,英語中有這樣一個集合名詞可以用來形容它們,即「魅力」。這對於紅額金翅這種既精緻又很受認可的鳥來說,似乎非常貼切。
紅額金翅除了是一種常見的具有吸引力的小鳥外,更在我們先輩們的宗教環境下具有深奧的象徵意義。紅額金翅以植物的種子為食—包括川斷續和薊草的種子,這些多刺植物不僅能治病,還與基督在十字架上時佩戴的荊冠有聯繫。人們認為紅額金翅翅膀上的金黃色條紋能喚起治癒作用。它面部血紅色的羽毛(與查島鴝鶲紅色的胸脯一樣)據說是在這種鳥兒企圖拿走基督的荊冠時才變為紅色的。所以,紅額金翅被人們等同於基督受難、救贖與治病。因此,紅額金翅便大量地出現在了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當中,而且往往還是那些具有宗教意義的畫作。
※那些你看不懂的藝術品,就不能稱之為「藝術」了嗎?
※霍金從未停止對宇宙的思考,他們則用攝影表達對宇宙的迷戀
TAG:中國攝影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