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圖像、裝置和發現的目光——瓦爾達的《臉龐,村莊》

圖像、裝置和發現的目光——瓦爾達的《臉龐,村莊》

(本文首發於2018年4月9日《中國藝術報》)

在2018年的奧斯卡獎中,法國女導演阿涅斯·瓦爾達的影片《臉龐,村莊》獲得了「最佳紀錄片」的提名,雖然一度呼聲很高,但最終沒有獲獎,這讓很多影迷覺得惋惜。或許去年瓦爾達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可被視為今年沒有折桂的理由之一。從「新浪潮」之始就開始創作的瓦爾達在這部新作里繼續近年來的命題:挖掘「圖像」和裝置的自我呈現與社會性。在這部電影里,「旅行-照相」作為導演的行為,深刻介入了社會和人們的生活,挖掘了普通人的精神世界。這部結合了虛構、隨意性擺拍的紀錄片去年在戛納電影節首映時就博得了評論者的喝彩,也在美國取得了2017年紀錄電影票房第十名的成績,堪稱幾年來口碑和票房都出色的一部佳作。

這部影片誕生於導演阿涅斯·瓦爾達和年輕的攝影藝術家讓·熱內的合作與靈感碰撞。該片初看很像上世紀70年代「個人紀錄片」初現端倪時,很多導演熱衷的「旅行日誌」式影片:瓦爾達和讓·熱內開著一輛具備即時成像功能的「流動攝影車」,行駛在法國的鄉村、海濱、港口,尋找並拍攝那些不太被關注的普通人的臉龐,並列印成大幅照片,張貼在這些人生活的環境里。但比起電影史上的「旅行日誌電影」,此片的豐富在於將個人行動、攝影、裝置藝術、私人回憶和圖像的社會性等結合起來,從而讓「旅行-攝影」具備了多樣的含義。

片中體現出的影像藝術的「社會屬性」是需要重視的關鍵詞之一,他們讓那些名不見經傳的人成為「公眾符號」。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收藏里,照片分類有「公眾形象」一類。然而,為人們所熟悉的面孔,是政治領袖、文化精英、商界巨子、時尚名流,唯不見普通人。在片中,瓦爾達和讓·熱內拍攝的人里,沒有上述這些「上流社會」的人,取而代之的是農場主、郵遞員、拾荒者、普通的村莊居民、碼頭工人和他們的妻子,還有羊和魚。當兩位創作者把這些人的肖像擴印為巨大的照片,張貼在村莊的牆壁、集裝箱等地方時,「觀看」這些很普通的臉就成為途經者必須做出的行為。美國藝術史學家文以誠認為,肖像製作與政治權利和社會地位的投射緊密相連,有名望的人才會追求肖像的懸掛和傳記的書寫。這些普通人很可能第一次被這樣「觀看」,觀看者是他們的朋友、鄰居,在觀看的同時可能會產生和平時不一樣的思索。於是我們也能理解,那位礦工妻子在看到房屋外牆上自己的巨大頭像時,一臉驚愕,激動得潸然淚下。瓦爾達說,這是我們在向您致敬,像照片那麼大的敬意。

第二個關鍵點是照片的「故事性」,很多時候瓦爾達和讓·熱內把這些人的照片作為折射出更多故事和社會意義的圖像去看待。如同法國符號學家羅蘭·巴特見到拿破崙最小的弟弟熱羅姆·波拿巴的一張照片時,驚訝地說,我看到了一雙曾經見過拿破崙的眼睛。羅蘭·巴特經由弟弟的照片想到拿破崙,這就是圖像背後若隱若現的價值。數年前,在中央美術學院的一次展覽中,有瓦爾達的一件裝置藝術,作品源於她曾看到的一張普通照片。瓦爾達看到那張包含著幾個人寒暄的照片後,就開始聯想這幾個人是如何相遇的,怎樣開始對話,然後形成這一系列動作並被照相機拍下了那樣一個瞬間。最終形成裝置藝術——背景是被放得巨大的原始照片,照片前放了一架老電視機,裡面播放著瓦爾達導演的一個短片,影片內容包含幾個層次:演員表演照片里的路人,攝影師拍下他們幾人相遇交談的那個瞬間,而安排這一切的瓦爾達也出現在畫面里。

類似的探討也出現在《臉龐,村莊》里,瓦爾達特意要找到在港口工作的女性,她找到了三位碼頭工人的妻子,分別是調度員、美髮師和卡車司機。瓦爾達和她們聊了工作和家庭,尤其驚訝於那位港口唯一的女卡車司機。他們為三位女性製作了高達七個集裝箱的全身像,連他們的丈夫看到時都說:「這不只是驕傲,肯定暗含了一些東西。」這正是瓦爾達希望的結果,體現出在碼頭這樣一個男性力量和機械主宰的地方,女性是尤其勇敢堅強的。

影片是隨筆式的,時而是幽默的,像法式短文集錦而並非一個緊湊嚴整的故事。構成影片線索的,是兩個抽象的主題:臉龐和目光。「臉」是一個明確的主線,他們一路尋找的,就是有故事的、動人的臉;而「目光」是影片的核心,驅動著影片前進的是瓦爾達和讓·熱內發現的眼睛。建立在發現之上的,不僅僅是一幅幅人像,還有他們構築這個視覺維度的全過程,這也讓影片更加立體。

雖然這是瓦爾達和讓·熱內合作完成的作品,片中的行動也很大程度上參考了讓·熱內曾經的攝影裝置創作,但這還是一部完完全全的「阿涅斯·瓦爾達電影」。這部影片沿襲了瓦爾達近年來的風格:詩、行動、回憶和電影的結合。早在2000年,瓦爾達受到米勒的油畫《拾穗者》啟發,拍攝了撿拾土豆的人的故事——《拾荒者》,也把自己戲稱為撿起這些細碎故事的「女拾荒者」。2009年的《阿涅斯的海灘》用再現、走訪和影片開頭的「鏡子矩陣」等一系列個人化的表達,結合裝置藝術,構築了自己回憶中的海灘、童年、創作與愛情。在拍攝電影的同時,她也創作了很多件以土豆、海灘為主題的裝置作品。

這部《臉龐,村莊》和瓦爾達很多前作遙相呼應,比如《走近藍色海岸》《尤利西斯》等,形式上並不是故事片,但也非人們常見的「紀錄片」樣式,而是融合了主觀的選擇與回憶,還有很多虛構和擺拍的成分。不過,即將90歲的瓦爾達似乎根本沒有在意那些所謂的紀錄片的「清規戒律」,在從心所欲、無所奢求的態度之下,超越了那些雕琢精美的、功利的製作,也超越了那些不著邊際的天馬行空,創作出呈現了真誠、質樸與美好的傑作《臉龐,村莊》,讓人讚歎,也對導演營造的現實心生無限嚮往。

(首發於《中國藝術報》2018.4.9第六版

編輯:蒲波)

本文完

謝謝閱讀

歡迎關注公眾號「微木tinywood」

++++++++++++++++++

歡迎關注「微木tinywood」公眾號:tinywood-culture;

轉發、轉載須保留公眾號和作者信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木tinywood 的精彩文章:

哈利波特展,你想看的都在這裡了

TAG:微木tinywoo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