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病要康復,關鍵是養心-兼談性理療病

大病要康復,關鍵是養心-兼談性理療病

在臨床工作中,董老師常說,大病要康復,關鍵是養心。因為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和則五臟六腑皆和。

從中醫來看,五臟各對應於一個季節,每個時節都需要養不同的臟器。因此,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入夏之後,天氣漸趨炎熱。夏氣通於心,故夏季養心,最當其時。

1

夏、心與火、水

心者,火臟。心之為字,類似於「火」字倒過來。心藏君火,火性炎上,人之聰明思悟皆因君火向上而生。但君火上炎,腎水下潛,則成火水未濟之象。故善養生者,要養心火向下,以溫煦腎水,以成水火既濟之卦,則腎水不寒而心火不浮。古賢制字之妙,概在於此吧。再者,水之為字,亦坎卦之象,其中自有妙義。

夏天炎熱,熱則心火浮,火愈浮則水愈沉;再者,心火妄動,易擾相火,導致精宮飄搖。因此,夏天不但要安心,亦需調腎。調腎,使腎水上承,既可以涼潤心火,又能使心火不至於過度上浮;安心,使心靜,則君火暢和,相火自然穩固。

2

動作飲食可以養心

夏日由心所主。與心氣相通,心要工作,就必然會累,因此炎夏要重視養心。除了湯藥、針灸以及推拿、食療之外,亦可做一些簡單的動作,以刺激心經,達到養心之效。

一則雙手指交叉翻掌外撐,兩小魚際根部使勁;

二則雙上肢在體側外開45度,然後以小指為軸努力外翻手掌;

三則雙手握緊單杠,利用體重懸垂數十秒鐘。以上動作皆自然呼吸。

再者,心主血脈,心若過度勞累,就容易出現各種心血管疾病。心其色為紅,自然的紅色食物有養心之效,如西紅柿、紅葡萄酒、烏梅、胡蘿蔔等;心通於火,午時火最旺,要小睡片刻;心在液為汗,炎熱則當汗出,能解心之熱。

3

靜以養心,儉以養德

養心能平衡五臟六腑,而神有所主;養德可培育一身正氣,而侈不能移。靜者,心之所共,靜則神歸,神歸而氣血得和,正不受邪之所侵犯;儉者,德之所宗,儉則寡慾,寡慾則謹身節用,形不被物之所役使。總之,險躁則心擾,嗜欲而德敗。故治病之要,在內求自心、將養善德。

《內經》主張「恬淡虛無」,老子講「無為」。

養生,關鍵是養心,就當從「恬淡」和「無為」上下功夫。但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紛紛嚷嚷的世界,怎麼可能隱居名山古剎,只伴佛火蒲團度過此生。故說,真正的養生,是不期無為而自無為,不期恬淡而自恬淡,雖終日忙忙碌碌,但心神安謐,日接絢斕,卻淡泊自如。

心和則五臟六腑皆和調,精神健旺,不但不易生病,且能延年益壽。淡泊名利、心胸豁達、與人為善、笑口常開、無憂無慮的人,往往陰陽平衡,氣血暢通,何病之有。而小肚雞腸、斤斤計較、悲悲戚戚、怨恨煩惱之人,其臟腑不和,百病自生。故說,養生首在養心,使心理平調,則百歲可期。心神健旺,則五臟六腑皆得安和。

4

靜坐或站樁是養心的法門

靜能養心,故要學會靜心。患病的人最忌煩躁,越是煩躁,其心越是不安,心越不安,其臟腑越不和,其病亦越不容易康復。佛家講,要保持靈台清靜;道家講,靜能生定;儒家講,靜能生慧;醫家也講,靜者壽,躁者夭。靜心,不只是靜坐,還包括對世事恬淡自安的態度。

中年之後正氣漸虧,此時要開始重視養生,最好能做到素食、獨宿、默坐。素食有利於脾胃運化升清,則腸中之氣不濁,且素食者往往精神健旺,不易生病;獨宿意味著減少房室,從而可以將養腎精,腎精充足則先天之本不傷;默坐可養心,心神以靜為養,以動為泄,久久靜坐則心神內斂,五臟六腑皆得安和平衡。

董老師強調,病人最好堅持靜坐或站樁,這是身心皆靜的最好法門。關鍵不在坐,或站,而在靜,要身靜、心靜、神靜。因為靜則生陰,靜則生慧,靜則陽藏。這是陽氣的歸根,是真正的調和陰陽之道。

當有大病患者問董老師,如何才能快點康復時,董老師回答:求醫有效,可以緩解一下癥狀,但醫療的作用非常有限,因醫療改變不了病人的心。心既是致病之源,亦是治病之本。安心才是大病康復的關鍵。放下心事,盡量快樂,行善助人等法,都可實施。另外,我推薦每位患者,要堅持靜坐或站樁,其療效之大,不可思議。

5

心境決定著健康

充滿怨恨惱怒煩的心境,必會影響五臟六腑的陰陽氣血平衡;充滿快樂、善良、慈悲的心境,則能讓臟腑和諧,氣血和暢,其健康必然有保證。久病難愈,與其苛求良醫,何如自安己心。醫療往往只能緩解一時的病痛,若想真正康復,關鍵還在於養心。否則,越求醫,越失望。

心為健康的主宰,要想健康,先需養心。雖然人生中諸事紛紜,但我們的內心要保持淡然,則事情不能傷害我們的心。為了自己的健康,不要讓外來的人、事、物干擾我們平靜的心。心若不妄動,則氣血通暢,臟腑和調,自然不病。若因此而心中生起怨恨惱怒煩等不良情緒,受傷的最終是自己。

養心要怡情。不因物喜,不由己悲,無七情過激之傷。不僅要去怨恨惱怒煩等負面情緒心理,亦需忌勝負心。勝也罷,負也罷,淡然處之即是。

我小時候學習成績極好,總考第一,若某次考試得第二就心中鬱悶,現在想想多麼可笑。有人下棋,只能贏,不能輸,輸就氣急。前賢說:勝固可喜,敗亦欣然。只求半天之樂,何必執著輸贏。

6

心者生之本,神之居

中醫重視人身三寶,曰精氣神。「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精存則生,精失則死。腎主精,肺主氣,心主神。腎精充足為養生之本;精足而肺氣亦足;氣足則心神得養,故精為本。「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心神妄動,上則耗氣,下則耗精,為禍最烈。

故養生不但在寶精,更需養心神。心主神,恬靜少言則神收,閉目息慮則神藏。神足而君火自明,五臟六腑因而和暢。

百病之生,或擾於臟腑氣血,或晦其神明君火,世人皆知藥餌調其血氣,卻不識養心復其神明。諸位大病、重病或久病患者於服藥打針之餘,尤需重視養心,若心神不寧,則正氣難復。故曰:養心實為康復第一捷法。

若心神不定,一方面會出現心神本身的病變,如自閉症、癲癇、失眠、焦慮、疲勞綜合征等,亦可出現臟腑的諸多病症,如當前常見的各種慢性病變多與此相關。因此說,治病當以調治心神為主。且養心亦足可養生保健,預防疾病。在病家在醫者,都需要先治心神,此為治病之根本。

人之所貴,在於能控制自己的心神,不為諸多誘惑所動,使之向善向道。若心神被形骸所役使而色慾熾盛,或意識被名利所牽纏而神魂顛倒,則人的正氣必將日損。心神不正則臟腑必受其累,且正損而邪進。故所謂養生,首在養心,將養自己心神中的一團正氣。如此則五臟六腑氣血平衡,自然形體可保而健康不損。

不管是大病重病,還是小病輕病,都需養心,董老師反覆強調:疾病治本之道即在於養心,或讀經典,或行善事,或靜坐,都有益於心神。針灸亦可調心養神。心神健旺,則正氣存內,邪氣不能干擾。

7

臨床案例

一13歲女孩,因擔憂睡著了會醒不來而導致不敢睡覺,漸至失眠。診其脈,左寸沉軟。心主神,若心神不足則見此「杞人憂天」之症。治當養心安神。針百會、印堂,此二穴我常合用以安神,對於各種精神癥狀效果不錯;腹針引氣歸來配左商曲、左氣旁以鎮靜寧心。另外,此症亦可取神門、內關、耳心、耳神門諸穴。

有的美眉額頭見痘痘,按面部全息理論,額頭對應於心。一般來說,肝氣鬱結或思慮過度的人往往容易心火偏旺,火旺則浮,郁於額頭,表現為痘痘。需清心火,疏肝木,湯藥或針刺都有效。平時當注意養心,少思慮,省麻煩,勿動氣,安心神。平時可吃些養心斂火類食物,如黑豆、赤小豆、黑芝麻、大棗、茯苓等。

定志小丸治憂愁不開心,健忘、眩暈(晨輕夜重)、失眠。與聰明散相比,去龍龜加苓參,是去潛陽而加四君,脾經有支脈入心中,此補脾以養心。後人變化其方:遠志75、益智仁12、菖蒲12,研細末,每次3克,米酒沖服,日三次,連服百日。治心煩、失眠、煩躁不安,或睡眠太多,昏昏欲睡,精神不振,健忘等。

結語

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主神志,且心在志為喜。歡喜為正面情緒,能使心氣舒暢,使精神振奮,故喜能養心。董老師認為,如果能使自己每時每刻都能沉浸在一種淡淡的喜悅的心境之中,如此即是養心。見人喜,見物亦喜;不因物而悲,亦不因人而悲,保持自己心中的喜悅,正所謂樂在其中,亦養生健康之道。

養生的目的是為了長壽,而長壽需要身心兼顧,勿使身累心,亦勿使心累身。身心和諧,既可得百年之壽命,又能健康無病。心主神志,因此,養心比養身重要。善於養心,可使人之七情六慾不能內侵臟腑,輔以正確地養身,從而使機體陰陽平衡,氣血和調,而健康可期。

註:此文為我的學生彭嘉琪整理,有所刪改,願與讀者分享。再次強調:養心即是養生,心和是健康的第一法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養心 的精彩文章:

少女許晴養顏只從養心你信嗎 總有原形畢露的時候
書香味兒十足的養心面,吃完還能免費再續碗

TAG:養心 |